暮春的京城,暖风吹拂,本应是一片祥和之景。然而,近日多地接连爆发小规模农民起义,虽说很快被镇压,但农民揭竿而起背后反映出的民生疾苦,却如阴霾般笼罩在众人心头。
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因为连年战争损耗、大规模水利修缮等事务,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困境,急需开源节流,以解燃眉之急。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税收改革这一议题被紧急提上朝堂议程,今日朝会便就此展开激烈讨论。
早在朝会之前,以工部尚书李大人为首的改革派,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国家现行税收制度已成为阻碍发展的沉重枷锁,急需破旧立新。
李大人心里清楚,推行如此重大的改革,必须要有得力之人牵头,才能凝聚各方力量,突破重重阻碍。他听闻苏然在科举时面对突发火灾,镇定自若组织灭火,又坚决抵制作弊行为,展现出非凡的见识与担当;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也时常关注民生,所提见解独到深刻,在一众年轻官员中脱颖而出。
于是,李大人特意挑了个闲适的午后,轻车简从,亲自前往苏然府邸拜访。
书房内,茶香袅袅。李大人开门见山,神色凝重。
“苏贤侄,当今国家局势,内有民生凋敝,外有潜在忧患,实在是内忧外患。”他微微停顿,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继续说道,“现行的税收制度,施行多年,积弊已久,已然到了非改不可的危急关头。”
他放下茶杯,目光灼灼地看向苏然,“我留意你许久了,你心怀苍生,平日里对民生事务见解深刻,且才思敏捷,应变自如。”李大人目光中满是期许,“不知你愿不愿与我等一同为这场改革出谋划策,挽国家于危局?”
苏然微微一怔,随即脸上闪过一丝激动,很快又恢复了沉稳。他起身,恭敬地向李大人拱手行礼。
“李大人如此信任苏然,苏然深感荣幸。”苏然语气诚恳,“只是这改革之路,必定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大人既然决意改革,不知可有初步的方向与思路?”
李大人欣慰地点点头。
“我这些时日反复思量,当下农民赋税过重,苦不堪言。”李大人眉头微皱,流露出对百姓的关切,“而商业又被繁杂税目束缚了手脚。所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商业发展,或许是改革的关键突破口。”
他稍作停顿,神色变得有些凝重,“但具体如何实施,怎样平衡各方利益,还需细细谋划。”
苏然目光炯炯,接过话茬。
“大人所言极是。农民乃国家根基,如今赋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苏然语气中带着忧虑,“土地抛荒、百姓流离,长此以往,国本动摇。”
“而商业作为经济流通的血脉,若能打通阻碍,激发活力,不仅能增加财政收入,还能带动百业兴旺。”苏然话锋一转,神色变得严肃,“只是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触动一些旧势力的利益,他们定会百般阻挠。”
李大人轻轻叹了口气。
“改革本就艰难,不触动旧有利益,又怎能迎来新生?”李大人眼神坚定,透露出破釜沉舟的决心,“我们既然决定踏出这一步,便要有直面一切困难的勇气。”
他的语气稍稍缓和,“我已联合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大人,大家都愿意为改革出力。”
苏然挺直腰杆,语气坚定。
“大人既有如此决心,苏然愿效犬马之劳。”苏然郑重表态,“接下来,我会走访各地,深入了解民生现状,收集详实的数据,为改革方案提供有力支撑。”
两人又就改革中的细节问题、可能遇到的阻碍以及应对策略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不知不觉,日头渐渐西斜,书房内的讨论声却依旧热烈。
苏然微微一怔,随即神色坚定,拱手道:“大人信任,苏然定当全力以赴。只是这改革之路艰难,不知大人可有初步想法?”
李大人欣慰点头,将当前国家财政困境、民间疾苦细细道来,二人相谈甚欢,对改革方向达成诸多共识。此后,苏然便全身心投入到改革筹备中,他不辞辛劳,走访多地,收集详实的数据,为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金銮殿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朝臣们分列两旁,神色凝重。龙椅之上,皇帝眉头紧锁,俯瞰着众人,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近日多地农民起义虽已平定,但民生艰难,财政也捉襟见肘。今日朝会,重点商讨税收改革,众卿可畅所欲言。”
苏然深吸一口气,率先出列,身姿笔挺,声音洪亮:“陛下,诸位大人,当下农民赋税沉重,已到极限。臣走访多地,许多偏远乡村,农户辛苦一年,收获的粮食大半被赋税征走,只能忍饥挨饿,苦不堪言。长此以往,民心不稳,国家根基如何稳固?与此同时,商业发展受限,关卡众多,税目繁杂,严重阻碍经济流通。若能减轻农民赋税,鼓励商业发展,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国家财政收入也有望在商业繁荣中稳步增长。”
礼部尚书王大人一听,立刻上前一步,双手抱拳,眉头拧成了个疙瘩,语气强硬不容置疑:“苏大人,祖宗之法不可变!我朝这套税收制度沿袭数百年,岂是能随意改动的?擅自变更,恐怕会遭天谴,破坏祖宗规矩,这责任谁担得起?”
户部侍郎刘大人赶忙附和,神色焦急,额头都冒出了细汗:“王大人所言极是!变革税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差错,就会财政亏空,国库空虚,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苏然不慌不忙,微微欠身,目光坚定地看向众人:“王大人,刘大人,时代在变迁,治国之策也需与时俱进。祖宗之法我们固然要敬重,但绝非一成不变。如今我朝人口增长迅猛,经济形势与往昔大不相同,若还一味墨守成规,如何应对当下的困境?”
说着,苏然从袖中掏出一叠厚厚的文书,双手展开呈上:“陛下,这是臣走访各地收集的民生资料。在南方一些郡县,因为赋税过重,土地抛荒现象频发,百姓流离失所。而在商业相对发达的城镇,一旦减少不合理的商税,商户积极性大增,贸易额大幅上涨,地方税收不降反升。”
工部尚书李大人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苏大人所言有理。臣也听闻,沿海港口商船往来频繁,若能简化税目,必定能吸引更多商贾,对国家经济大有好处。”
王大人却满脸不满,冷哼一声:“哼,不过是些片面之词,没有十足把握,怎能轻易冒险?改革万一失败,国家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刑部尚书也站出来说道:“改革兹事体大,不得不慎。但依臣看,如今局势严峻,若不改革,百姓生计难以为继,社会恐生动荡,这风险同样巨大。”
苏然恳切道:“改革确实存在风险,但不改革,国家面临的危机只会更大。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畏缩不前,当下农民困苦、商业阻滞,正是改革的紧迫时刻。”
吏部尚书摸着胡须,缓缓开口:“话虽如此,但改革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需从长计议,制定周全的方案。”
苏然回应:“尚书大人所言极是,改革方案臣已初步拟定,后续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当务之急,是要迈出改革的第一步。”
众臣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皇帝一直静静聆听,若有所思。许久,他终于开口:“苏然所言,有理有据。朕看这税收改革,不妨一试。但务必谨慎推行,不可疏忽大意。”
众臣见圣上表态,虽有保守派仍心有不甘,但也只能行礼领命。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税收改革,在苏然的据理力争下,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