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卧龙书院。
朗朗读书声响彻云霄,宛如春雷滚滚,震动着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
学堂内,学子们正热烈地讨论着宛城之战,诸葛志的名字被反复提及,语气中充满了敬佩与崇拜。
“诸葛先生真是神机妙算啊!竟然能料到曹操的行动,火烧宛城,真是大快人心!”一位年轻学子激动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是啊,我听说当时火光冲天,曹操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要不是他跑得快,恐怕早就命丧黄泉了!”另一位学子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得意。
“诸葛先生不仅智谋超群,而且还心怀天下,他建立卧龙书院,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匡扶汉室,真是令人敬佩!”一位年纪稍长的学子感叹道,
学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着对诸葛志的崇敬之情。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希望,一个能够带领他们走向光明未来的希望。
与此同时,在许昌城内,一些学子也听闻了诸葛志的盛名,他们开始悄悄地收拾行囊,准备前往荆州求学。
“听说了吗?荆州有个卧龙书院,那里的先生是诸葛先生,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位学子低声说道,
“我也听说了,据说诸葛先生学识渊博,智谋无双,要是能得到他的指点,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另一位学子附和道,语气中充满了决心。
“我们也去吧!去荆州,去卧龙书院,去追随诸葛先生!”一位学子激动地提议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其他学子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渴望知识,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江东,建业城。
同样的消息也传到了这里,一些学子也开始蠢蠢欲动。
他们渴望见到这位传奇人物,渴望学习他的智慧和才能。
一位学子望着远方的荆州,喃喃自语道:“诸葛先生,等着我……”
另一位学子则开始整理书籍,他小心翼翼地将每一本书都包好,仿佛那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此地不宜久留……”他低声说道,目光中闪过一丝决绝。
许昌城内,雕梁画栋的府邸与低矮破败的民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高墙之内,歌舞升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而墙外,百姓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叫卖声、哭喊声交织成一片悲凉的景象。
几位年轻的学子聚在城郊一处简陋的茶棚,望着城中高耸的宫殿,眼中满是失望和愤懑。
“曹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一位身着青衫的学子愤愤地将手中的茶碗重重地放在桌上,茶水溅了出来,他却浑然不觉。
“百姓民不聊生,他却只顾享乐,如此昏君,如何能带领我大汉走向复兴!”
“唉,慎言,慎言!”另一位学子连忙制止他,警惕地看了看四周。
“如今这世道,祸从口出啊!”他压低了声音,“我等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真是可悲可叹!”
“荆州卧龙书院,听闻诸葛先生在那里开坛讲学,教化一方,为匡扶汉室培养人才。”一位学子眼中闪着光,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我等何不去荆州,追随诸葛先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
此言一出,其余几位学子也纷纷眼前一亮。
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渴望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却苦于没有机会。
诸葛志的出现,就像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他们迷茫的前路。
“诸葛先生智谋无双,火烧宛城,挫败曹操,真乃当世奇才!”一位学子激动地握紧了拳头,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我等若能追随先生左右,定能学到真本领,为天下苍生做些实事!”
建业城内,气氛却截然不同。
这里没有许昌的压抑和沉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昂扬的斗志和对未来的憧憬。
江东的学子们曾亲眼目睹过诸葛志的风采,他们对他的敬佩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诸葛先生之才,实乃我辈楷模!”一位学子手持羽扇,模仿着诸葛亮的姿态,侃侃而谈。
“赤壁之战,若非先生妙计,我江东岂能抵挡曹操百万雄兵?”
“是啊,先生不仅足智多谋,而且胸怀天下,实乃难得的治世之才!”另一位学子附和道,“我等当以先生为榜样,刻苦学习,将来为江东,为大汉效力!”
几位学子正说得兴起,忽然一位学子匆匆跑来,神情紧张。
“听闻……听闻……”他气喘吁吁,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听闻什么?快说!”
“听闻周都督……兵败濡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