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这幅书迹肯定是近几年的就对了。”沈世杰说道。
李维他们纷纷点头。
他们也不太懂这些,自然不会跟沈世杰争论什么,没有意义,同时也没有兴趣。
“这幅画就更假了?老何,这真是咱老爷子收藏的?”沈世杰问。
何大柱耸了耸肩:“他其实也不懂,不少藏品是他自己在古玩市场淘来的。”
“这也有古玩市场?”沈世杰眼睛一亮。
“肯定有呀!有兴趣的话,明天我带你们去逛逛。”何大柱自告奋勇。
沈世杰点头:“oK!那就麻烦了。”
李维问道:“这幅画假在哪里?”
高起航似乎看出点什么。
他开口道:“上面好像有个手指印,对吗?”
楚健笑道:“高老哥看得很仔细呀!没错!这也是个可能的破绽,应该是画完之后,墨迹还没干不小心留下的。”
“这不能说明是假的吧?难道古人就不会犯这种错误吗?”李维有点不服了。
感觉没有说服力。
古人也可能不小心留下指印的呀!
“所以我说是可能的破绽,古人确实也会不小心,但古人作画跟现在作画的姿势不一样,留下指印的可能性没那么大。
这并不是最大的破绽,最大的破绽是那两行字。”楚健说道。
李维他们将目光看向那两行字。
沈世杰笑眯眯地问道:“看出什么问题吗?这个真的很简单。”
大有考一考他们的架势。
看了一会,还是高起航发现问题所在。只见他忽然恍然:“方向错了,古人都是从右写到左的。”
此话一出,李维和何大柱都反应过来。
“话说,古人为什么这样写?从左写到右不是更加顺手吗?”李维不由问道。
“那是你觉得顺手,你习惯了从左写到右。就像是习惯了用左手捉筷子吃饭一样。你要知道,古人用的是毛笔,穿的衣服袖子也很大,从左写到右的话,袖子很容易弄脏,也容易将写好的字破坏。”
这一点,沈世杰还是清楚的。
实际上,这种习惯得从商周时期使用甲骨文、金文等铭文说起。
那时候,为了使铭文整齐美观,工匠们会先在青铜器表面描摹出格子,作为刻画的参考。
如果从左向右刻写,左手持钎,右手执锤,锤子很容易划坏已经刻好的格子,给后续的刻画带来不便。
古人刻字时采用从右向左的顺序,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日后的文字书写方向。
而除了书写材料和汉字结构的影响,儒家文化中尊右卑左的观念也可能对书写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人认为右边代表尊贵,左边代表卑贱,因此从右向左的书写顺序似乎也暗合了这种等级观念。
所以说,古人从右向左竖着写字的习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不仅受到当时书写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制作工艺的限制,还与汉字的特点、书写习惯、尊卑有序的礼仪文化、石刻传统以及深层的文化寓意紧密相连。
这一独特的书写方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的生动写照。
“那还有这幅画呢?又是什么问题?”
沈世杰:“你不妨再认真观察、观察,鉴别古董艺术品,其实跟找茬游戏是一样的。你只要找出一处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宣判它的真伪了。”
话说得很直白,但事实就如沈世杰所说。
眼前的这幅画,从落款和印来看,是石涛的画作。
李维也学乖了,这次没有问石涛是谁,老是问也惹人烦。他干脆拿出手搜索一番,才了解石涛原来是清朝的画家。
清初四僧之一。
所谓的“清初四僧”,指的就是石涛、弘仁、髡残,以及朱耷四人。
其中石涛和朱耷都算是朱元璋的后代,都是明朝王爷之后,明亡之际出家为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从传世作品看,石涛在画史上不仅称得上是一个有创新才能的画家,同时也是创作题材广泛的多产作者。石涛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又能独特、和谐地统一为自己的风格特色。
纵观石涛生前身后世界,两百余年来,后人对其追捧与争议一直未有停歇。就近现代名家、大家来讲,以扬州八怪、张大千及傅抱石都是非常之“石迷”。
当然,捧、赞石涛的声音似乎盖过批判的厉声。
其晚年作品“粗疏草率”,有人猜测,可能跟卖画应酬有关。
“这么多印,应该算传承有序有序才对。”高起航说道。
楚健:“恰恰相反,问题最大的就是这些鉴藏印。”
高起航:“……”
我们都知道,“鉴藏印”是文人或收藏家用作鉴赏、校订、收藏而钤盖在书法绘画作品和图书上的印章。
依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中国最早的鉴藏印始于东晋仆射“周顗”白文小印,后面就是唐太宗的“贞观”连珠小印……
到了宋朝,“鉴藏印”就更加流行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代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因此,宋代的文化发展远超前代,文人使用图章也渐渐成为风气,于是在文人圈子里也渐渐兴起了鉴藏印。
比如苏轼的“读书堂记”,李玮的“李玮图书”,米芾的“米芾秘箧”、“米氏审定真迹”,蔡京的“蔡京珍玩”等等。
鉴藏印有明细分类,它至少又细分为鉴赏印、校订印、收藏印三种,虽然都是鉴藏印,但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鉴赏类的印指的是印主曾经欣赏过、曾经看见过藏品,但藏品却不一定是印主的藏品。
收藏印则是有收藏、考藏、珍藏、鉴藏、藏书、珍玩、秘玩、秘笈、珍秘、图书……等等,指的是印主本人就是藏品的所有者、收藏者。
校订类的也好理解,指的是印主曾做过藏品的鉴定、审定、考证工作,亲自确定了藏品的真假,对藏品的真假负责。
其作用有点类似现在的鉴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