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日落时分,高一功、刘芳亮率领的流贼骑兵先锋人马约两万人,抵达了新蔡城西,并迅速分兵往东。
身在城头上的方光琛、郝效忠等人,还以为流贼骑兵打算绕过新蔡小城继续往东,去追击刘肇基、孔贞会那路人马呢。
但是流贼骑兵分了一半往东,却在新蔡小城的东门外,当道扎营,只是拦住了去路。
随后,城西贼军骑兵对西城门发动了试探进攻,大队骑兵疾驰而来,朝城上抛射箭雨,掩护着下了马的流贼抵近城墙,试图抛投“钩索”登城。
新蔡小城不仅城小,而且城墙低矮,不过两丈多高,之前贼军兵围汝宁府城的时候,早就来过一次,几乎将其扫荡一空了,只是没有分兵驻守罢了。
这次又来,自是轻车熟路。
但城小也有城小的好处,起码以登莱援剿先遣军的兵力和郝效忠的兵力,足以将这个小城的各处城墙布防得如铁桶一般了。
高一功和刘芳亮的试探性进攻,除了探明这一点之外,没占到任何便宜。
不仅抛上城头的钩索,被城头上的守军及时拿刀砍断,而且他们飞驰来去不断抛射箭雨掩护下马流贼进攻的骑兵队伍,也在城头火炮开花弹的轰击下狼狈撤回。
到了黄昏时分,天将黑未黑之际,李自成麾下大将刘宗敏、田见秀等人,指挥着这次东来的流贼骑兵主力,约五万人,浩浩荡荡开到了城西。
不过此时天色将黑,贼军并没有选择马上攻城,而是在城西一处高地上就地扎营。
同时,不断有成群结队的流贼骑兵外出,全面扫荡新蔡小城的外围乡里。
当天夜间,安应昌、郝效忠、于乐吾轮流值守城头,但是一夜平安。
等到了第二天清早,被于乐吾派人紧急请来的方光琛,陪着其父方一藻登上城头,查看城外情况时,被眼前场面直接吓了一跳。
只见一群群蓬头垢面、逃难一样的百姓,在流贼骑兵的驱使下,正从四面八方向新蔡小城云集而来。
“流贼果然是流贼,完全不在乎百姓死活,他们这是要驱使百姓攻城,用来消耗我们守城的弹药、箭矢和物资了!”
于乐吾看着眼前场景,满是愤慨地对方光琛说道。
而站在他一旁,同样看到城外情况的郝效忠,则是一脸平静。
“这是流贼惯用的伎俩,拼的就是看谁心狠手辣,若是我们心慈手软,顾念百姓,不愿杀伤,那就中了流贼的计了。若是有人开了城门,放他们进来,那城池立刻不保,因为其中就藏着流贼的人。”
郝效忠之前跟着左良玉,与各路流贼打生打死好几年了,流贼利用流民搞出来的各种瞒天过海、浑水摸鱼打法,他自是知之甚详。
此时一说,立刻引起了方氏父子与安应昌、于乐吾的重视。
尤其后两者,再去看那些正在接近城池的一批批百姓,想到其中正不知混有多少乔装打扮成百姓的流贼,他们的态度也立刻为之一变。
愤慨或许仍有,但怜悯已荡然无存。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二上午辰时,云集新蔡城外的流贼骑兵主力分作数队,驱使着他们从周边地区围捕来的百姓,包括大量的老弱和妇女,扛着土包,抱着石块或者木头,涌向城下的护城河。
护城河里水位很低,底下的冰面,距离正常地面约有一丈左右。
面对流贼驱使百姓企图填平城西护城河的行为,城上的守军先是反击了一阵,第一团营的长弓手们、掷弹兵们,包括抚标炮营的冲天炮,都能将自己的杀伤力倾斜到城外的人头上。
但是只打了一阵,就被方光琛紧急叫停。
面对这样的场面,的确是进退两难,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但是,方光琛叫停杀伤,不是因为他心慈手软,而是他要节省弹药,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他们的弹药也好,箭矢也好,用多少就没多少,一时半会儿根本补充不上。
而流贼搜捕驱使而来的老百姓却是源源不断,没完没了,现在还没到关键时候。
因为他也看明白了,只要还有大量替他们作战的百姓存在,恐怕真正的流贼骑兵就不会亲自下马攻城。
而填平壕沟只是开始,等这段壕沟填平了,流贼就会继续驱使他们扛着土包、石头等物冲到城下,堆积起骑兵可以直接策马攻城的土坡。
那个时候,才是真正关键的时候,也才是利用自军火力的强大威力一锤定音的时候。
当然,流贼骑兵的这种攻城方法,是郝效忠告诉他的。
对此,方光琛越发认识到,自军之中能有一个熟悉流贼各种作战路数的关内将领,是有多么重要,同时也坚定了他把郝效忠拉到杨振帐下的决心。
到了当日中午时分,形势的进展一如郝效忠的预料,在驱使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填平了新蔡城西一段长达一里多的护城河后,城外的流贼虽然换了一批,但却继续马不停蹄地驱使之前填河的百姓,越过他们亲手填埋上的护城河冲向城下。
城上有些惊慌失措的将士,开始往下抛投滚木礌石,将一些敢于抵近墙根的男女砸死砸伤在那里。
就这样,你来我往约莫过了半个时辰,新蔡城的西墙外逐渐形成了三处上城坡道的雏形。
到了这时,不仅方光琛明白了流贼的用心,包括一向只当甩手掌柜的方一藻,也看出流贼要干什么了。
原来驱使百姓全面填埋壕沟是流贼的计谋,填埋好壕沟后继续驱使百姓往城墙下无差别堆垛土石,仍然是流贼的计谋。
目的只是浪费守城一方的箭矢,或者火器弹药等守城物资,同时试探守城一方的薄弱之处。
果然,但凡是反击凶猛,百姓死伤严重的地方,都没能形成上城的坡道雏形。
而最终形成坡道雏形的三处,无一不是仍有一念之仁的薄弱之处。
至此,流贼最后的试探阶段结束。
大约午时三刻左右,之前驱使百姓往城下堆垛土石的流贼骑兵,突然分为了三路,分别驱使着已然分作三路的百姓,朝着那三处已现雏形的上城坡道用力。
而相应的是,已经看明白流贼企图的安应昌、于乐吾、郝效忠等人,也迅速建议方光琛调整了城头的部署。
方光琛不仅是巡抚方一藻的智囊和儿子,巡抚方一藻对他言听计从,重要的是他还是金海伯杨振的总镇府总谘议。
有了这两层身份,其在登莱援剿先遣军中的地位十分特殊。
虽然他在这支登莱军中没有真正的官方身份,但却是这支登莱军中毫无争议的核心人物。
这一点,不仅其父方一藻早就适应了,其他将领如安应昌、于乐吾、丁承烈等人,也都早就适应了。
包括新加入他们的郝效忠,也从一开始的大感惊奇,变成了现在的感觉良好。
因为他与进士出身、登莱巡抚、兵部侍郎方一藻在身份上相差太大,根本说不上话,但他跟方光琛之间却没有这些隔阂。
而且方光琛对他十分礼遇,对他的各种意见非常重视。
于是他迅速就适应了登莱援剿先遣军中几乎事事都由方光琛拍板决定的潜规则。
很快,本就不多的冲天炮、掷弹兵和弓箭手们,被迅速分配了一番,部署到了正在快速成型的上城坡道所在的城头处。
而每一处,冲天炮仅有六门到七门,掷弹兵四五百人,弓箭手四五百人。
他们分布在上城坡道尽头的两翼。
而两翼中间,居中部署的,则是大批长枪手。
由于城上空间实在有限,于乐吾及其重骑兵营则被布置在西门与南门间的城墙下边。
一方面,这样做是以防万一,准备应对沿着坡道冲上城头并沿着城墙内坡道进入城中的流贼骑兵。
另一方面,则是等流贼总攻发起后,随时准备着从南门冲出去,从城西南方向包抄流贼的后方。
城上守军的调整刚刚完毕,城外的贼军就发动了攻势。
同样是一阵“朝求升,暮求合,近来穷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的合唱声声震四野过后,部署在上万口平民百姓后面的三路流贼骑兵呐喊一声,挥舞着长枪或者马刀,驱赶着前面的百姓冲城。
这一次,跟此前已然不同,跟在百姓后面的流贼骑兵变得异常凶狠,但凡是行动迟缓,落在后面的百姓,都被他们直接一刀砍死,或者用长枪刺死。
来自后方的死亡恐吓,很快就将压力传导到了前方。
被驱赶着攻城的男女老少们,一边哭着喊着求饶,一边用尽全力往前奔跑,争先恐后地朝着已经快与城头平齐的三处上城坡道冲来。
而他们的身后,则紧紧跟着毫不留情的贼军骑兵,以及更后方那些已经休整了半天,正在耐心等待最后时机的更多贼骑。
五百步,三百步,一百步……
很快,被流贼骑兵驱赶着跌跌撞撞奋力前奔的百姓们就踏上了由他们亲手铺就的上城坡道,守城各部将士已然看得清楚被迫冲来的老百姓惊恐万状的面孔。
还好,在安应昌等人的一再严令之下,部署在各处坡道顶端两翼的炮手、掷弹兵和弓手们没有早早就消耗自己手中的武器。
反倒是堵在坡道顶端正中的长枪手们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功勋。
长达一丈五尺左右的长枪,是杨振特意装备给原来的忠义归明军长枪营的长兵器。
个人使用起来极其不便,尤其是对于身高普遍低于金海镇其他各部将士的朝人士卒来说,根本挥舞不了几下。
但是这种一丈五的长枪,却最有利于整体作战,以数百人结阵,一起冲外推送捅刺,简直锐不可挡。
只要能保持阵型不乱,保持集体行动,即便是在野外遭遇骑兵冲击,也仍有一战之力。
何况眼下只是对着宽不过三丈的上城坡道作战,而他们对面冲来的又几乎是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其近战的威力丝毫不下于火枪兵们的三段击。
所以只是半个时辰过后,三条上城坡道的顶端处就已经堆满了被守在那里的长枪手们刺死的尸首。
而那些敢于扭头往回跑的人,还有一些试图跳下坡道逃生的人,则被身后不远处的流贼射死在了坡道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