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不在旅顺口期间,与总镇府的重要公文往来,多数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的。
他并没有恢复辽东半岛以前的官办驿站体系,同时也还没有来得及在金海、登莱二镇建立起自己的信息传递系统。
所有上传下达的公文或者私人往来的书信,要么是专门派人传递,要么就是赶上什么人或者什么事顺道,找个可靠的一并捎送。
这种凑合事的做法,肯定是无法充分保证公文信件的安全性的,但是在目前情况之下也算勉强够用。
当然了,让暂时掌管征东将军行营机要文书事务的祖克祥找出钥匙,打开那个匣子,杨振粗略看过其中文书之后,顿时觉得,一个更加完备可靠的驿站体系应该尽快建立了。
因为取出的厚厚一摞文书里面,既有张得贵每月报告朝廷消息和自家后方各种情况的正常公文,也有自己夫人所写的私人信件,同时还有前不久方光琛派人送到总镇府的书信。
其中有许多东西,不仅关乎自军机密内情,有的还涉及到朝廷和山海关兵部分司行署对杨振兵马的指示要求。
这要是搁以前,朝廷公文出了山海关,动不动就被清虏截获,落到清虏手中,那可就麻烦大了。
好在眼下朝廷和山海关兵部分司行署发往金海镇的照会、牌票、批答、信札等公文,都是直接过海发送到旅顺口,已经杜绝了被截获的可能。
同时,到了旅顺口以后,经过协理营务处的分类处理,按照轻重缓急摘要汇总,快马报送征东将军行营。
只有那种极重要而后方又拿不准的事情,协理营务处才会附上公文原件。
不过这一次,显然没有。
涉及到山海关兵部行署的内容,只转述了兵部行署郎中沈迅的批答,说金海镇前番数次呈文行署均已收讫上奏,圣上已遍示群臣,朝野为之振奋,将来必有封赏。
至于什么封赏,或许是在沈迅的批答本来没有说,总而言之,在张得贵报送过来的公文里也没提。
最后只提了圣心期盼海内仰望金海伯征东军再接再厉,早日犁庭扫穴,以竟全功。
当然了,杨振对朝廷的封赏已经不抱什么期待了,他知道,除了一些口惠而实不至的虚名,朝廷也拿不出什么真金白银的赏赐了。
事实上,这也不是重点。
张得贵每月报告的后方情况,主要是后方钱粮的收支数目,枪炮弹药的生产数目,以及金州船厂下水试航的新船数目。
四月初,杨振率军北上之后,后方的一切生产经营并没有停顿下来,反而按照杨振的指示,全都在开足马力生产。
如今旅顺口几处大库储备的枪炮弹药,加上云从岛、东江岛的产量,足以装备征东军新扩编出来的所有团营了。
包括襄平伯沈志祥主持的金州船厂,也紧锣密鼓地下水了两艘瀛洲号级别的巨型夹板船,以及四十条四百料“战座船”。
同时又新建起了两处用于生产巨型夹板船的新船坞,使得金州船厂可以同时开工建设四艘瀛洲号级别的巨型夹板船。
整个大后方的弹药和战船生产几乎没有受到前方战事的影响,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展之中。
张得贵在报告中唯一明确表达的忧虑之处,就是大后方总镇府协理营务处的钱粮收支已经开始严重失衡。
因为,在大批枪炮、弹药和新船被生产出来的同时,无数的钱粮储备也在如同流水一样花销出去。
一方面,远在中原一带辗转作战的方一藻、方光琛父子不断催调钱粮南下,仅进入四月以来,协理营务处已按照杨振北上前就定下的预案,命沈永忠等人先后发送了两次。
但是方氏父子索要钱粮的公文私信,还是一封接一封送到旅顺口。
另一方面,崇祯十五年以来,不仅关外旱情加剧,关内北方地区,从秦晋到鲁豫,包括整个淮北大地几乎滴雨未下。
严重的干旱,不仅使得关内更多地区夏粮绝收,而且也造成了更大的流民潮。
源源不断的流民潮,既让刚刚遭遇了挫折的各路流贼的势力再一次壮大,同时也让吴朝佐设在莱西潍县一带的几个救济营,不得不承受越来越大的救济压力。
因为,鲁、豫、淮北,包括北直隶周边诸州府,夏粮几乎绝收,处处都在闹粮荒,地方官府根本无力救济。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唯有莱西潍县一带设置了规模庞大的救济营,各处灾民难民,但凡不愿做流贼的,就都奔着莱西潍县而来。
恰逢进入六月之后,征东将军行营的招垦令,再次经过旅顺口送达莱西等地,吴朝佐、吴有性等人,干脆敞开了接受灾民。
于是,莱西潍县一带的救济营,不仅规模迅速扩大,而且数量仍在增加,新收容的鲁豫淮北灾民数以万计。
这些灾民虽然给口吃的就行,可是口数一旦上了规模,每日里消耗的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饶是金海、登莱二镇在崇祯十三年、十四年两个秋天接连种薯大成,喜获丰收,颇有一些储备。
可是两镇垦荒种薯毕竟时间尚短,同时伴随不断扩军,两镇各路辖内不需要纳粮的军户也越来越多,被减免的应缴公粮数额也越来越多。
虽然两镇辖内有相当多的移民户家里,仍有大量余粮存在,可是这些余粮却不能无偿征集,而只能由总镇府协理营务处按价收购。
这是杨振一开始就给两镇各路协守总兵府定下的规矩,也是杨振对前来金海、登莱二镇屯垦的新老移民的承诺。
张得贵自是不敢带头打破这个规矩。
于是只能按价收购。
虽然旅顺口的总镇府协理营务处垄断了收购移民户们手中余粮的事情,将收购价压到了一个十分合理的价位,但是仍然需要支出大笔的真金白银。
与此相应的是,这些收购来的粗粮,如果贩运到关内其他地方,本来是可以大赚一笔的,但是金海总镇府协理营务处却只能将其转运到莱西,然后无偿提供给潍县一带的救济营。
对此,张得贵自然不敢抱怨,毕竟他很了解自家都督这样做的目的。
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他在报告中把因此而增加的大笔开支罗列进去。
当然,应付方一藻、方光琛父子不断催要的粮饷,以及新近再次发起的大规模移民所需的钱粮,还只是大后方大笔开支中的一部分而已。
事实上,这次张得贵的报告之中罗列出来的重大开支,主要还是旅顺北城弹药总厂请购硫磺芒硝以及金州船厂新开工战船的庞大预算。
伴随着杨振北上取得的不断胜利,制约金海镇实力扩张的主要因素,已经不再是辖内人口数量,或者煤矿、铁矿、铜矿、铅矿的资源数量了。
现如今,来自鸭绿江以东地区的煤、铁、铅、铜的产出不仅量大,而且非常稳定,以至于金海镇大后方的精钢产量也在稳步上升,优质的铳、炮身管产能也随之不断扩大。
但是有两样东西,却始终找不到可以大规模开采的矿源。
一个是硫磺,另一个是硝石。
这两样东西之中,金海镇除了能定期从倭国方面和大员岛方面交易一定数量的硫磺之外,没有其他的快速获取的渠道。
硫磺还好,如今金海镇几处铁冶厂可以在加工硫铁矿的过程中收取部分硫磺,但是数量始终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至于硝石,则一直都处在短缺状态。
虽然杨振命人购买来的天工开物之中,记载了硝石的高效收集和生产方法,但其生产制造仍然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投入而且费时费力的事情。
就金海镇自身的产量,根本满足不了越来越大的弹药需求。
于是只能不断扩大采购的范围,继金海、登莱二镇辖区之后,金海镇高价采购焰硝的范围,已经沿着运河与海岸扩展到了齐鲁、北直、淮北、江南等处了。
好在到了崇祯十五年,朝廷对于民间私制、私贩焰硝的禁令已经形同虚设了,各地官府根本无力约束,使得金海镇的大范围民间采购行为还能有所收获。
否则,仅靠金海镇自身的硝石产能,他们根本无力支撑一场又一场火器大战。
然而大范围的采购硝磺物资,就意味着大范围的撒银子。
再加上规模和产能不断扩大的金州船厂,需要花银子的地方到处都是,但后方的收入却没有新增的源头。
杨振率军占领九连城后的大批缴获,就地分配给了作战的各路人马。
包括拿下凤凰城以后,本该有所缴获的财物,也都就地赏给了李明时的队伍和入城的金海东路人马。
至于盖州城、熊岳城等地,金海镇军队占领的根本就是一座座空城。
要不是他选择了以土地犒赏军功的办法,还不知道要为这些空城花掉多少银子呢。
但也正因如此,这些地方的作战缴获,不仅没有一分一厘送往后方,而且新的扩军备战计划还需要后方支付大笔开支。
多亏了去年杨振东征倭国所获不菲,否则金海镇后方的财政恐怕已经濒临崩溃了。
然而,面对激增的开支,除了接受沉重的现实,杨振暂时也没有更好的应对之法。
毕竟,扩军备战,移民实边,打造巨舰,以及求购越来越多的焰硝、硫磺,以应对越来越大的弹药需求,都是必须的支出。
当然了,如果说张得贵的报告,还只是让杨振感到喜忧参半的话,那么方光琛从中州战场前线写来的私信,更是让他在大夏天里一下子如坠冰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