碍于柔仪县主的身份,且赔偿都是双倍,哪怕知道她是故意找顾家的茬,顾夫人那边始终没有做出什么安排来。
“好,我知道了。”姜婉收起信来,心里也肯定了,钱三在快能够说话的档口,被柔仪县主撞上,绝对不是意外。
玉棠见她不准备去休息,便问:“奶奶还要等三爷吗?”
姜婉点头:“呢,现在还早,绿蓉怀孕了,我得看下医书。”
瞧了眼东厢房那边,玉棠忍不住说道:“奶奶,三爷去黄家了,后面夫人让茹姑娘也去了,说是看望上官姑娘。”
“是吗?”姜婉想起上官文君的身体,心里有了主意,“是要多去看看,上官姑娘最好少出门。”
玉棠还要说话时,郝嬷嬷进来了,她赶紧闭嘴,立刻告辞离开。
“奶奶,三爷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要不您先去休息,明日府医要过来给绿蓉姑娘诊脉,还得奶奶在旁边照看着。”
郝嬷嬷这么说了,姜婉也没说什么,便去沐浴歇息了。
迎园这边,顾茹刚刚回来,很是高兴,一个劲的说上官文君有多好,哥哥多么照顾她。
直到她发现母亲神色冷漠,顾茹才低了头:“娘,哥哥就是看文君姐姐的,她到底是哥哥唯一喜欢过的人,看在文君姐姐身体不好的份上,就别阻挠他们了。”
谢氏冷冷道:“晏清已经成婚了!郝嬷嬷说,若是他要回家,三娘必定等他回来。现在绿蓉也怀孕了,他去见上官文君是什么意思?!是想要也纳了她吗?”
顾茹眨眨眼,半天才反应过来:“等等!谁怀孕了?”
“绿蓉。”
“怎么会是绿蓉!”顾茹难以置信,急忙跑到母亲身边,抓住母亲的手道,“娘!绿蓉只不过是个通房丫鬟!她怎么能在嫂子前面怀孕!这可不行!这孩子不能留下!”
谢氏侧目望着她:“我们大房子嗣艰难,你嫂子这么久了还没有孕,绿蓉先有孕了,怎么就不能留了?你是妹妹,还能管哥哥房中事?”
顾茹被堵的无话可说,绞尽脑汁才辩解了两句:“可规矩就是,主母还没生下嫡子呢!怎么能让个丫鬟先生下庶子!这不是让全京城看笑话吗?”
“你父亲是首相,谁敢笑话我们?”谢氏说完,又说起婚姻之道来,“你将来嫁人有孕以后,也要给你夫君安排通房的,除非一碗绝育汤灌下去,否则很难阻止别的女人怀上你丈夫的孩子。”
“我才不要呢!我嫁的丈夫要是敢碰其他女人!我就和他和离!”顾茹仰起头来,眼睛都红了,也明白母亲的意思。
母亲想告诉她,做人女儿,和做人妻子,还有做人儿媳妇,都是不一样的。
谢氏无奈叹气,扶着她坐下劝道:“谢氏子中,我肯定替你挑个如你父亲这样的人。郑家二房,人口简单,通房姨娘都没有,五郎以后定也能如你的意。还有黄家,家规比我们顾家严苛多了,男子四十无子方能纳妾,这些不正是你想要的吗?
太后和陛下对永平公主的第一考虑,就是黄家的郎君,其次就是郑五郎,要不是世家子不可能娶公主,他们也会纳入考虑中的,你不要的,可都是别人想要的。”
顾茹沉默了,咬了咬下唇表示:“我会好好考虑的。”
离开前,她想来想去还是多问了句:“娘,如果哥哥想纳文君姐姐为妾,你会同意吗?”
谢氏这次没有反对:“只要上官姑娘愿意,顾家都会好生待她。”
如果上官文君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她何尝不想让三郎娶上官屠的遗腹女为妻。
她的身体实在太差了,不能生孩子不说,万一早逝,她的晏清还成了鳏夫,续弦倒是不难,但到底不是原配,还是不行。
那嫂子会答应吗?顾茹下意识想问,但想到哥哥言辞坚定的拒绝了黄夫人的提议,还是没说出这个话来。
当初哥哥想娶文君姐姐,母亲不同意。
如今黄家和母亲都想让哥哥,还了上官家的恩情,纳了文君姐姐,甚至她都能看出来,文君姐姐是愿意的,但哥哥却坚定的拒绝了。
“我纳文君妹妹为妾,不仅是无视了上官先生的恩情,更是侮辱了上官姑娘,这种恩将仇报的事情,我如何能做?”
“我已有妻。”
最后这句话,哥哥说得很轻,但顾茹能听出来,哥哥真的将嫂子放在心里的。
夜里,顾淮上床躺下时,握住了姜婉的手。
迷迷糊糊醒来的姜婉已经习惯他的手温,睡眼惺忪的问:“夫君?”
顾淮侧身,靠在她肩上,柔声道:“睡吧,过几天,陛下就要下调令了。”
姜婉一下子清醒,转身望着顾淮模糊的轮廓:“是要调大伯去工部了吗?”
“嗯。”顾淮应了声。
他呼出的温热气息,透过薄薄的里衣,激得姜婉颤了颤,想要推开顾淮,但想到上次在马车里的事情,还是忍住了。
天还没亮,绿蓉和季夏的争执声惊醒了姜婉。
她忙撑着坐起来,发现顾淮正在穿衣裳。
“你先休息,我出去看看。”顾淮说完,开门出了内室。
被拦在门口的绿蓉正要捂着肚子,假装受惊,正屋大门从里头被人拉开,散着头发的顾淮出现在眼前。
绿蓉看直了眼睛,都忘了自己要干什么。
“让她进来。”顾淮说完,转身进屋。
季夏气恼,绿蓉得意的斜睨了眼她,扭着腰进了屋去。
顾淮问她:“你这么早起来干什么?”
绿蓉眼珠骨碌一转,盯着内室那边:“妾是三爷的人,但到底还是个奴婢之身,当然是来伺候三爷和三奶奶起床了。”
顾淮知道她想试探自己,有没有和姜婉同房,沉静的道:“你与其盯着我,不如好好养着身体,将这个孩子生下来。”
“那你不要我陪你去了?”绿蓉急得一下站起来,“你一个人去安全吗?!到时候顾夫人发现你没去西北,反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