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段书说到陶三春带兵冲午门,要捉拿凶手,替亡夫郑子明报仇,吓坏了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就怕陶三春,平时一提陶三春,他肝都颤。今天杀了人家丈夫,三春能完吗?陶三春非是一般女子,文武全才,朝中武将都不是她的对手。这个人脾气又暴,闹不好得把金殿烧了,得把我剁了。赵匡胤从来不懂什么叫害怕,今天可哆嗦了。
赵匡胤怎么那么怕陶三春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缺理,杀了人家丈夫,剩下孤儿寡母,受到良心上谴责;二是陶三春有本领,武艺好,当初打过赵匡胤。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呀?
当初,陶三春家住陶然口,父亲陶洪,人称陶九公,武艺高强。陶九公虽然一身好武功,不乐意做官,在家里乐守田园,教儿女习文练武。两个儿子陶刚、陶义不好武,功夫稀松平常二五眼。唯独陶三春,女孩长个男身体,又高又壮,性格泼辣,大手大脚,不会做针线活,整天弯腰、踢腿、打拳、练剑,越练身子骨越结实。陶九公常说:“这孩子托生错了,应该是个小子,我就当小子养活吧。”所以格外偏爱她。长到十六七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她的两个哥哥合伙也打不过。那哥儿俩不说自己不用功,说是父亲偏向,教女不教男,一赌气两人不学了。干嘛呢?经商务农,操持家务。陶刚、陶义成亲了,娶妻生子,功夫更扔下了。
陶三春长得丑,人很聪明,又肯用功,读兵书学战策,苦练十八般兵刃。陶九公高兴,心想,将来我女儿准能光宗耀祖,显达门庭。陶三春哪样都好,就有一件事叫她爹犯愁。什么事?陶三春十六七了,还没定亲,找不下婆家,没人敢要。陶三春身高八尺,貌相丑陋,像个野小子,都怕娶个母夜叉。两口子打架,她一巴掌能把丈夫打扁了。为这事陶九公犯愁。
该着事巧,赵匡胤和郑子明反出京城,一路逃跑,跑到陶九公西瓜地,两个人到瓜地里偷西瓜吃,叫陶三春看见了,把郑子明抓住,按倒在地一顿暴打,吓得赵匡胤没敢动手。陶九公把哥俩抓住,要送到官府押起来。偏巧,苗光义赶来从中为媒,将陶三春许给郑子明为妻。定亲之后郑子明走了。苗光义告诉陶三春,将来赵匡胤兄弟要得天下,你要好好练功,助他们弟兄一臂之力。陶三春记住了,更加用心练武。
后来,柴荣当了皇上,郑子明受皇封,陶九公得信,叫两个儿子送三春进京完婚。再有三天新娘就到了,郑子明是个粗人,不知道怎么办好。多亏赵匡胤帮助郑子明,收拾客厅,打扫洞房,找来高怀德、高怀亮、张光远、罗延西,叫他们帮忙。
赵匡胤说:“陶三春乃女中魁首,须眉男子,能耐比我们这些人都大,闹洞房时都规矩点,把她惹火了,扒你们皮。”
高怀德不服气,心想,一个女子有什么能耐?说声:“我不信!”
赵匡胤说:“不信你试一试,你要能胜了三春,咱们一年俸银全归你,你要输了,你一年俸银给我弟妹买胭脂,怎么样?”
高怀德说:“行!一言为定,我怎么能和三嫂动手过招呀?”
张光远说:“我有个主意:再有三天三嫂到了,叫高怀德扮成山大王,我们扮成喽罗兵。假装拦路抢劫,陶三春一定出来抵抗,你不就能和三嫂过招了吗!咱们也能看个热闹。”
高怀德说:“这不合适吧?”
张光远说:“有什么不合适,嫂子、小叔子闹着玩呗。”
郑子明说:“可是假打呀,别把你嫂子伤着。你打了她,她该打我了。”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直笑。
事后,郑子明派人打探陶三春走到什么地方了。高怀德脸抹黑灰,扮成响马,闪在松林里;赵匡胤和郑子明等人看热闹。
这时,陶刚、陶义护送妹妹进京完婚,嫁妆拉了好几车:吃的、用的、穿的、戴的全有了。离京城三十多里,刚到松林边上。高怀德带领几个兄弟冲出来,高喊:“前边车辆停下来,把美人留下做压寨夫人。”
陶氏弟兄吓得扭头就找陶三春:“妹妹,有劫道响马,要抢你做压寨夫人。”
陶三春没坐轿,骑马来的。听他哥哥一说气乐了,心想:还有抢我的?好!我去看看。她把门扇大刀挂好,来到队前问高怀德:“山贼!你要干什么?”
高怀德说:“抢一个女子做压寨夫人。”
陶三春说:“你是缺妈还是缺姑奶奶?不用抢,我跟你去!”
高怀德被骂得直咧嘴。暗想,我怎么吃这个亏呢?这位三嫂子太厉害了。赵匡胤在树林里乐得直不起腰来了。陶三春和高怀德交手了。一个使枪、一个使刀,打个平手。陶三春刀大刀沉,又十分勇猛,往死里砍。高怀德假打假战,心里犯嘀咕,真把新娘子扎伤,人家夫妻怎么完婚呀?不拿绝招还赢不了。他这一疏神,陶三春的大刀横扫千钧推过来,高怀德低头晚了点,“咔嚓”头盔削掉,发髻散乱,吓得高怀德折马就往树林里跑。
陶三春催马就追:“你敢占姑奶奶便宜!我把你抓住,撕碎了喂老鹰。”
高怀德吓得边跑边喊:“二哥救命!” 赵匡胤见玩笑开大了,想出来解围。赵匡胤应该先报名,后拦陶三春,他没有,也是人忙无智,他先喊高怀德:“贤弟不要担惊,愚兄来了。”让过高怀德,拦住陶三春。
陶三春以为他也是响马,前来帮忙打仗的,也不答话,迎面一刀,把赵匡胤差点没吓死。他急中生智,抽出宝剑,踅马闪身往外一搪,刀剑相碰“当啷”一声,直冒火星子,把赵匡胤震得虎口发热,“呀!”的一声,宝剑出手,飞出多远。
那位说了,陶三春没有看出是赵匡胤吗?没有。赵匡胤认识她,她可不认识赵匡胤。当初他们只见过一面。那时赵匡胤是逃难的时候,蓬头垢面,衣服不整。今天浑身非绸即缎,武将打扮。分手这么长时间,记不住了,哪能认出来?
陶三春又砍下来,赵匡胤躲开了,躲得挺快,胳膊叫三春刀尖划破了一道口子。赵匡胤吓得喊郑子明:“三弟快出来。”
郑子明不敢出来。赵匡胤喊他,他扭头往回跑,边跑边喊:“二哥呀!祸是你惹的,我不管了。”
赵匡胤气坏了,忙道:“三弟妹住手,别打了。愚兄乃赵匡胤是也。”
陶三妹住下手来,带住马看了看:“你是谁?”
“愚兄赵匡胤。”
陶三春仔细辨认,认出来了。陶三春不乐意了:“兄长,刚才是怎么回事?”
赵匡胤被问得不好意思,只好实话实说,把小兄弟打赌击掌的事说了一遍,刚才是高贤弟要看看三弟妹的本领。
陶三春把脸撂下来说:“二哥,你们不是开玩笑,是耍笑人。陶三春虽然是民女,可不容人耍笑。我到这不是攀高附贵,而是当初你弟兄落难,我和郑恩定下终身,不能不完婚。今天拿我们不当人看,我们走!”
赵匡胤说:“弟妹息怒,是哥哥之错。” 这时,张光远,罗延西,高怀德、高怀亮都出来施礼,赔不是。三嫂长、三嫂短,叫得陶三春满脸通红。陶刚过来给各家兄长见礼,劝妹妹进京和郑恩完婚。
打这以后,这些人全服了。高怀德输了一年的俸银。郑子明见到这么多银子乐了:“我夫人真有本事,一见面就挣这么多钱。缺钱时再叫她打你们一顿。” 此后这些兄弟,再见着陶三春都恭恭敬敬、规规矩矩,没有敢开玩笑的。都说郑子明有福,有个贤内助。
陶三春和郑子明完婚之后,夫妻感情和睦。陶三春知书达理,治家有方,一切事不用郑恩操心。常常劝郑子明用功练武,夫妻在一起磋商武功。转年生下一子叫郑印,这孩子和他爹一样,是个黑小子,长得结结实实、虎头虎脑。长到三四岁,三春就教他耍枪弄棒。王府里男女仆人上百名,陶三春教他们练武,一来活动筋骨,二来可防身。
后来郑子明当上汝南王,有亲兵卫队数百名,全由陶三春操练。转眼郑印十岁,妻贤子孝,郑子明享受天伦之乐。没想到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郑子明打了韩龙,埋下祸根,韩素梅定计把郑子明诓入宫。王妃陶三春不放心,几次派人打探,进不去皇官内院,空去白回来。
陶三春一夜没合眼。挨到天光大亮,仍没消息,她要亲自打听。还没等动身,从宫中来了名老太监,家人把他领进来见王妃。陶三春不认识,忙问:“老公公,你是谁?有什么事?”
太监说:“王妃!奴才给皇上做饭,叫张明。郑王爷对我有恩呀!当初刘承佑当皇上,我净身入宫,柴王登基改朝换代,刘承佑的老臣四散逃亡。当兵的进宫杀人,我被抓住,刀压脖子,眼看人头落地,多亏郑王爷说了一句:‘他是个太监,放了吧!别把事做绝了。’几句话就保住我这条命,又把我留在宫中保柴主,后保宋主武德皇帝。今天奴才冒死给你送信来了。”
陶三春问:“送什么信?”
“今晨我刚起来,就看分宫楼前站着不少人,个个交头接耳,我过去一问才知道,郑王爷昨晚被杀,死尸在沟里停放。老奴不信,打开芦席一看,有身子没有脑袋,看不出是谁。早朝韩龙捧着托盘上殿,说是把郑王爷头献给皇上。我一听知道和桃花娘娘有牵连,便偷偷到桃花宫,有个宫女和我沾点亲戚,从她嘴里才知道,韩氏兄妹陷害郑王爷,郑王爷死得屈呀!”
陶王妃听了,好像头顶三江水,脚踏五湖冰。张明还没说完,陶王妃浑身哆嗦着站起来,抓住张明的胳膊,问:“你这话是真?”
张明说:“人命关天,谁能撒谎?那龙目无恩,杀了郑王爷,我偷着出来给您送个信,要给三王爷报仇呀!”
陶三春半信半疑说:“我替丈夫谢谢公公了。”说完,张明走了。
正这时,张光远派当兵的来送信。说:郑王爷被杀,陶夫人速想良策。这个信准了,陶王妃忍不住了,回到自己卧室,放声大哭,边哭边数落:“将军呀,我不让你去,你偏去,落个身首两分。害得夫妻分离,父子见不着面,你撒手一走不管了,扔下我们孤儿寡母怎么活呀!”
府中仆人站在窗外落泪,不敢惊动王妃。早有总管郑福找来小少爷郑印,告诉他:“你父亲被害死了。”
郑印小嘴一咧哭开了:“爹呀!”
“别哭!哭没有用,告诉王妃,杀到金殿,抓皇上,替你爹报仇。”
“对!给爹报仇。”郑印哭着进屋,抓住母亲的胳膊:“妈,别哭了,给我爹报仇去,这个仇一定得报!”
“好孩子,妈的心肝,走,点兵带队找皇上算帐。”说完,来到大厅:“郑福!你家王爷被屈含冤,死得不明,你是跟我家多年仆人,有事不瞒你。我想替夫报仇,你把府中家将,老妈、丫环都叫来,对他们说:有和我家一心的,跟我去给王爷报仇;胆小怕事的,赏给些银子,打发回家。今天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我陶三春豁出性命不要,也要替丈夫报仇!”
郑福说:“夫人,你和郑王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沾了光,受了好处,现在出事了,不能不管,这叫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良。我们不当忠良也要当孝子。郑王爷遇难,我们不能看着,要替王爷报仇!别看我们武艺不精,还能站脚助威,摇旗呐喊,为王爷而死,心甘情愿。家里事不用您操心了,我把人聚齐,发给兵器,在门前等着,您老去把亲兵卫队调来,等您一声令下,杀奔午门,替王爷报仇。”
“难得你们一片真心,我替王爷死去的英灵谢谢。”说完,拜三拜,又叫:“郑印呀,快给你这些叔叔、伯父磕头,谢谢他们吧! ”这一磕头,家人全哭了:一夜之间,剩下孤儿寡母,太可怜了!
陶三春脱下宫装,换上征袍:“家人,备马抬刀!”
王妃飞身上马,带着儿子郑印奔教场点兵。教场内五百军卒,听说王爷被杀,各举刀枪,齐声高呼:“给三千岁报仇,听陶王妃调遣,找皇上算帐去!” “好!杀奔午门。”
五百亲兵卫队在前,后边是一百多名仆人。这支队伍可热闹,男女老少都有,边走边喊:“汝南王被杀了,死得冤屈,有良心的给他报仇去呀!”走一路喊一路,半个京城的人都知道了,很多百姓打抱不平,也跟来了。有的说:“郑王爷是好人。”有的说:“好人不长寿。”有的说:“找仇人去!”“走,咱也看看去!”就像滚雪团一样,跟在后边的人越来越多,能有一两千人。这些人不怕事,从家里拿来铁锹、大镐、木棍子、榔头、锤子、大扁担,实在没什么拿的,拣两块砖头。队伍很快来到午朝门前。
黄门官吓坏了,忙问:“干什么的?皇城禁地,不许往前来,再往前来,开弓放箭了!站住!”
陶王妃来到队前,说道:“黄门官,我是汝南王的妻子陶三春。听说我的丈夫被人所害,身首两分,特来找仇人报仇。快给天子送信:交出仇人还则罢了;不交出仇人,我要杀上金殿。”
黄门官说:“陶王妃,王爷死的事与我们无关,我可以回禀,但是你带兵冲到午门可有造反罪名,快回去。”
“什么叫造反?我丈夫忠心耿耿被杀死了,我还怕死吗?来呀!给我冲进去!”
人流犹如潮一样往前涌。黄门官吓得直叫:“快!开弓放箭,拦住反叛,来呀!关午门呀!”守城楼的御林兵,“啪啪”!往下放箭,陶三春舞动大刀,拨打羽箭。汝南王府兵丁火了,撒腿往午门冲。几十名黄门官过来把门关上,从城楼上往下射箭。箭如飞蝗,王府兵丁一时冲不进去。
陶三春怕伤人,冲身后一摆手:“听我的命令,无令不许喧哗,无令不许攻城门!”转身冲城楼上说道:“黄门官,快往金殿送信,叫赵匡胤把凶手交出来,我要给丈夫祭奠亡灵。他要不讲君臣之情,不答应,休怪我不顾君臣之义,我要把京城闹个天翻地覆,杀上金殿,拼个你死我活!”
“王妃息怒,送信去了。”
郑福说:“那些人报喜不报忧,不定说不说呢。我们怎么闹皇上也不知道,赶快点炮,给他送个信。”事先准备好的火炮,装上了药,烧着火绳,往炮捻上一点:“哧……”“咚!咚!咚!”炮声惊天动地。
赵匡胤早就听着了,听见外边人声鼎沸,炮声轰鸣,不知原因。黄门官跑上金殿启奏:“启奏万岁,大事不好,王妃陶三春满身戎装,带儿子郑印,领兵数千,围困午门,口口声声要替郑王报仇,要叫万岁交出杀人凶手。不然她要杀上金殿,血溅皇宫。”
赵匡胤说:“朕已听清,自有良策,下殿去吧。”
“是。”黄门官退下。报事的黄门官同情陶三春,所以故意吓唬皇上。
赵匡胤听完心惊肉跳,坐卧不安。心想:陶三春不是好惹的,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郑子明之死,文武皆愤慨,犯了众怒,我也背上黑锅,弄不好我落个龙目无恩,忘恩负义,杀死磕头弟兄。此事不怪我,是韩氏兄妹从中作弊。又一想,也不怪桃花妃子,郑子明不知进退,打韩龙,骂素梅,把我比昏君杨广,我的妻子向着我,我若不说杀之,他们也不敢下毒手。但是我没说杀郑子明呀!这算误杀,不是谋杀。说害死郑子明冤枉了我和韩素梅,此事怎么能三全其美,既能安抚陶三春,又能保住韩氏兄妹,又把孤王摘出来呢?
你说赵匡胤想得多美呀!他想叫郑恩白死。常言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害人者必然遭报,只看来早或来迟。
赵匡胤又怕又急,没了主意。都说聪明莫过帝王家,那是捧着说。没有群臣出谋划策,哪代皇帝也是不聪明。
赵匡胤一想:“我叫大臣出个点子吧!”他往左右看看,只见群臣个个低头不语,装聋作哑,像没事一样。赵匡胤火窜上来:你们要看我哈哈笑!
赵匡胤强作笑脸,说道:“众位爱卿,郑千岁被误杀,朕十分难过,一定厚礼安葬。陶王妃不知事情曲直,在午门闹事,哪位卿家去劝说陶王妃撤兵,替朕分忧。”
群臣你看我,我看你,用眼睛说话:“年兄!”“年弟。”“咱们谁也不许去,谁去谁是四个爪的!”“是呀!郑王爷心直性耿,没坏心眼,对咱不错,忠君无二,被奸妃害死,死得屈,皇上偏心眼护着韩氏兄妹,不给死的报仇。陶三春造反,理全叫他们占上了!咱们不管,看他怎么办。”
赵匡胤又问了一遍:“哪位卿家替朕分忧,去劝陶三春退兵,保住君臣之义呀?”
众人还不言语,尤其是和郑王磕头的弟兄张光远、罗延西,还有石守信,史彦超,这几个人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张光远告诉这几个人:“谁也不许去,谁去别怪我不客气!”罗延西说:“对!我三哥死得屈,现在我脾气好了,要是头几年,不用陶三春要人,我就把皇上和韩龙兄妹交出去。”石守信说:“咱暗助三嫂一臂之力,难为难为圣上。”史彦超说:“你们想帮助皇上也不行,就你们那两下子,都不是陶三春的对手,伸手也得叫人打回来。”
丞相赵普也不说话,心想:“万岁呀,舍不出韩氏兄妹,陶三春是不会退兵的;真要把陶三春逼反了,那可不好办。陶三春占理,文武皆不出力,京城老百姓一齐帮着陶三春,赵匡胤这个宝座就坐不住了。”
赵匡胤连问数声无人答言,金殿上群臣嘀嘀咕咕,赵匡胤受不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自觉理亏,恼羞成怒:“众卿,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天朕有了难处,为何都不献计策?”
群臣不言语,上边一说话,罗延西接下音:“怪你自己,你自己去吧!”
这时,殿头官接二连三报信:“万岁,陶三春请天子城楼答话,再不出去,她要闹午门了。”
“退下。”赵匡胤想:我可不能见陶三春,真要叫陶三春连冤带损,扒小肠,揭我的短,我怎么活呀?不去又不行,可实在没办法。你们都不说话,我点名,看哪个不去,不去就是抗旨,我吓唬吓唬他们。想到这,往东边看了看:“赵丞相!”
赵普心里一蹦:点名了?点我我也不去!“臣在。”
“你可有退兵之策吗?”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请万岁派将杀退陶三春。”
赵匡胤气大了:这是吃冷饭出馊主意。要打得,用你说,我早派兵了。咱没理,打不得;真要打起来,也打不过陶三春。我现在已经落个忘恩负义的罪名,要把人家孤儿寡母打了,就得众叛亲离,脱袍让位。赵普你也难为我?没办法,忍着点吧,说小话吧。“赵爱卿,陶三春是我的弟妹,情同手足,只能善说,不能动兵。丞相德高望重,去劝劝陶王妃。”
“万岁,我是文官,陶三春是武将,她性如烈火,又有杀夫之仇,她能容我说话吗?我再会说,也不能把死人说活。郑王活不了,陶三春就不能完,得杀一两个出出气,你叫我白送死,我不是怕死,我死她要退兵也行,算我为国尽忠。我死白死,她还是要闯午门。”
赵匡胤说:“赵爱卿,你乃朝中文官之首,朕有事不找你找谁?你不敢出去,你找个人去,朕托付你了。”
赵普明白皇上耍赖,推在我身上。我倒有主意,你把韩龙兄妹抓住,绑在午门外杀死,替郑王报仇,把你也洗出来,陶三春就退兵了。但是这个主意不能出。说出来,皇上不但不准,还得怪我,他舍不得桃花妃子和大舅子;不出主意又不行。怎么能把我解脱呢?
赵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有了,郑王是天子的磕头兄弟,韩龙是他的内兄,亲戚带朋友,圈里的事,还得皇上的亲戚去办。主意拿定,向上施礼:“臣有本奏。”
“讲。”
“话不传六耳。”
皇上明白了,怕大伙听着。“赵丞相近前来。”
赵普来到龙书案前,低低的声音说:“万岁,陶王妃只可安抚不可用武,要找一个德高望重的、武艺压倒群臣的、是陶王妃佩服的、和万岁有亲戚的、和郑王还有交情的官员,去见陶三春,准能退兵。”“这个人上哪去找,谁知道陶三春佩服谁呀?”
“臣保举一人准行。”
“谁?”
“老驸马、您的御妹丈东平王高怀德呀!”
赵匡胤恍然大悟:“对呀,他去太合适了,我怕他不去,当着文武卷我的面子,我是怪他不怪他?”
“臣有主意。万岁,事到如今,您得屈尊龙体到东平王面前求他,高怀德最讲面子,一脸抹不开的肉,准能答应。” “好计!”赵匡胤又乐了。赵普退下,赵匡胤离开龙书案,走下品级台,来到高怀德近前:“御妹丈,孤求你来了。你和郑王夫妻交情甚重,妹夫辛苦一趟,劝上一劝吧!”说完,一躬到地。
皇上给大臣施礼,可把高怀德吓坏了,闪身躲在一旁:“万岁,折了微臣阳寿了!”他嘴里说着,眼睛狠狠瞪赵普,意思是:都是你出的主意,叫皇上难为我!再看赵普眯缝眼睛,捋着胡须,笑呵呵地看着高怀德,意思是:谁让你皇兄办错事,你当妹丈不替他分忧,谁去呀!就看你会不会办事了。
高怀德这个人很正直,文武双全,知书达理,也恨赵匡胤宠信韩氏兄妹,错杀郑子明;又贬了苗光义。有了难处我得帮忙。大家心里明白,毛病在韩妃身上,又怕赵匡胤不爱听,都不敢说。别人不说,我得说:“万岁!我和郑王夫妻有交情,要分什么事,这不是缺金短银,这是人命关天。人家丈夫被杀害,我用朋友交情去说,不让他母子报仇,陶三春能听吗?白费唇舌!叫我去见陶三春,行!可得有个条件,万岁能应我就去。”
赵匡胤说:“御妹丈说吧!什么条件?”
“要抚恤他母子,以慰英灵,陶三春要什么条件都得答应。”
“行、行!只要解开陶三春的仇疙瘩,退兵回府,要什么条件朕都应,你就替朕做主吧!”
“好!众家官员全在这呢,都听清了!陶三春要什么条件,万岁都应允。万岁,我这就去。”
高怀德走到张光远近前,小声说:“你要看住韩龙,别让他跑了!”张光远点头。
高怀德下殿,来到午门下,冲城楼上喊:“御林军晓谕陶王妃,叫她退兵一箭地,高怀德要见她有话说。”
“是!”军卒高喊:“陶王妃,请您退出一箭地,东平王爷来了。”
陶三春一听是高怀德出来,冲身后摆手,队伍往下一撤,陶三春立马观瞧。午门“吱呀呀”分为左右,高怀德走出午门。
高怀德往对面一看,陶三春怒发冲冠,叩镫横刀。左边有一匹小马,小马上端坐小公子郑印。郑印穿白带孝,再看远外队伍怒气冲天。高怀德看见郑印,眼泪围着眼圈直转,含泪走到陶三春马前,躬身施礼:“贤德的王嫂,高怀德大礼参拜。”说完,跪倒磕头。他这也是替赵匡胤赔礼呢!
陶三春一拨马头,刀交左手:“高王爷免礼,我陶三春有何德能,敢劳千岁大驾,请起。”
要在平时,陶三春准能下马还礼,今天顾不得了,说道:“高王爷,陶三春今天无礼,为给丈夫报仇,找赵匡胤算帐。我丈夫郑恩跟赵匡胤南征北战,出入枪刀林内,没功劳有苦劳。赵匡胤忘恩负义,忘了结拜兄弟手足之情,忘了对他救命之恩,忘了有功之臣,杀死我的丈夫。陶三春要为夫复仇,讨伐忘恩负义之贼。高王爷可为正人君子,我不与你为难,请你回去,把赵匡胤叫出来,叫他受死!”
高怀德说:“王嫂息怒,容小弟把话说完,你再讨伐皇上。”
陶三春说:“没什么讲的!你是赵匡胤的妹夫,当然向着他说话。我丈夫郑恩没交下人,你还能帮着死的?一定向着活的。再者说,向着我们有什么用?我们孤儿寡母,交我们没用。”
高怀德闻听此言,急得直跺脚,暗骂赵普呀赵普,都是你出主意,叫我出来挨骂,我算借了好亲戚光。忙说:“王嫂,向情向不了理,皇上做事不对,龙目无恩,我怀德有意和王嫂共同起兵,讨还血债,为郑王报仇,为王嫂出气。”
这几句话说得陶三春火下来了:“高 王爷 此话当真?”
“我高怀德对天盟誓。”
“我谢谢高千岁!此仇怎么报呢?” “嫂夫人还不知道我三哥是怎么被害的吧?”
“听些传言,都不实。”
“那好,我跟你细说说。”
陶三春挂上大刀,甩蹬下马:“贤弟请讲。”
高怀德从韩素梅兄妹用计,桃花宫设宴开始讲,一直说到郑王之死:“嫂夫人,此事不怪圣上,是韩氏兄妹定计。万岁说了,郑王骂就骂了,他是我的兄弟。要是别人,一定杀之。万岁说的要是别人一定杀之。奸贼韩龙就下了毒手,杀死郑千岁。圣上不知,天亮后看见人头,痛哭失声,昏倒在地,现在皇上昏昏沉沉,直喊御弟,他比你还难过。冤有头债有主,凶犯是韩氏兄妹,用他俩人头给郑王祭灵。皇嫂兵困午门就该要韩龙兄妹受死,千万别做出意外!真若冲进午门,伤了御林军,落个反叛,还给郑王兄添了骂名。王嫂是明白人,做事前思后想,看小弟说的是否在理?”
陶三春听了这番话,打量高怀德:“高千岁,你说这话,有谁为证?”
“万岁急坏了,为了郑王把苗光义都贬了,军师为证。”
“你说的是实话。是韩氏兄妹杀我的丈夫,但是毛病出在赵匡胤身上,是他叫我丈夫进宫,是他宠信奸妃,行凶杀人,他还想开脱罪责吗?”
“皇上很痛心,对不起你们母子,没脸见你,才命我出来赔礼,安慰你们母子。”
“一条人命只用几句话就完了?”
高怀德说:“王嫂,人死不能复生,还得顾活的。郑印年幼,需要抚养,嫂嫂要照顾,仇还要报,不如恶事善办,不动干戈,既报了仇,又保全郑王兄的忠义。”
陶三春是个明白人,拿话一点就懂了。略思索:“好吧!冲着高贤弟面上,我提几个条件。赵匡胤能答应,我就退兵;不答应,我可不管什么君君臣臣、忠孝仁义,杀上金殿,血溅皇宫。”
要知三春提的哪些条件,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