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帝驾崩后第一个月后李姝和严景容才回到京城。
她们进入京城后怕被熟人认出,所以严景容特意联系到谢怀安,深夜才从将军府的后门进入。
姐妹重逢话总是说不完的,李姝和严景容从北齐回来原本想直接回京城的,可她们沿路看到许多的难民还有一个趁乱下山的贼寇,两人便决定尽自己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这样半年的路她们走来一年多。
挺着李姝说着这一路上的事江舒绾忍不住摸了摸她的头发,看她都眼神带着心疼还有欣慰。
“阿姝你变了好多。”
李姝嘴唇上扬,“绾姐姐你也变了,变的比从前更温柔了。”
如今看到江舒绾的样子的,李姝知道这些年她信中所写全是真的,她现在过的很好,如常自己便放心了。
江舒绾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
“不管怎样,如今你回来了,以后就留在京城,这样我们也好有个照应。”
李姝面露难色,她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江舒绾看出关心问:“怎么了?”
李姝缓缓开口,“我不想留在京城。”
“不想留在京城,你想去哪?”
“我想游历四方。”
出了宫门,见识过山河辽阔,她怎么甘愿再回那牢笼之中当金丝雀。
江舒绾沉默。
李姝见状心里想如何劝说她,就听到她说:“我支持。”
李姝有些意外,随后她感动道:“我以为你会劝我。”
江舒绾摇头,反而面带笑容坚定的说:“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阿姝做你自己,有任何需要帮助一定要和我说。”
李姝高兴的抱住她。
有一个懂自己的朋友何其幸运。
皇宫
江舒绾离开后皇后拉着李姝不肯松手。
之前没有见面的时候有千言万语,如今女儿在跟前皇后却高兴的说不出话来,只是一味的拉着女儿的手不肯放。
见母亲一脸紧张生怕自己一松手自己就没的样子,李姝好笑的说:“母后我又不会跑。”
“母后知道,母后就是舍不得,就是想拉住你的手,想抱抱你。”
朝思暮想的女儿回来了皇后怎么可能轻易松手。
皇后的一句话让李姝的眼眶有些发热,她紧紧的抱着自己的母亲。
“女儿不孝。”
这些年母亲为自己殚心竭虑李姝都知道,是她这个女儿做的不合格。
皇后摇头,“别怎么说,在母后心里姝儿是最好、最懂事的孩子。”
李姝缓缓松开母亲,看着母亲眼角的皱纹还有鬓角已经有了银丝,她的心里就很愧疚。
李姝回来,皇后用饭都比平时多了。
在皇后身边日夜陪伴了几日后,李姝便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了皇后。
“本宫不答应!”
皇后听说她还想出宫她想都没想的拒绝了。
李姝撒娇,“母后~”
皇后第一次冷淡的松开她的手。
李姝知道她这是不高兴了。
李姝撒娇了一会皇后的脸色才好了一些。
“你的想法严景容同意?”
皇后知道这些年一直都是严景容陪着自己女儿身边,她也知道两人心意相通。
“他有什么不同意的。”
严景容清晰的表达过无论李姝想怎样他都奉陪。
刚开始皇后是不高兴,但只要女儿高兴,她无所谓了。
不过皇后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李姝和严景容的亲事。
李姝怎么说也是大庆的公主怎么能一直没名没份的和严景容在一起。
因为这事,皇后特意让谢怀安带严景容到皇宫。
商量好后,她们决定在将军府为两人举办婚事。
原本严景容不想再见自己的家人,既然自己已经选择诈死,那就让严景容彻底的离开人世,但没想到被严景宣看到了,最后严景容偷偷的见了自己家里人。
宣平侯夫人看到严景容后抱着他失声痛哭起来。
严家的几个人都忍不住流下来眼泪。
后来知道严景容发生的事后,宣平侯夫人和宣平侯都没有说什么。
然后严景容提起他和李姝的婚事,宣平侯夫人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不仅失而复得,还又多了个儿媳妇儿。
十几日后迎来两人的成亲日。
江舒绾把这小院装扮的很温馨、喜气。
在场的只有江舒绾夫妇、皇后、宣平侯一家,无需很多人,见证李姝和严景容成亲宴的都是至亲至近之人。
两人成亲后李姝回皇宫陪伴了皇后半个月后她便和严景容离开了京城。
她们一边游山玩水,一边行侠仗义。
**
虚空大师离世前许多画面都浮现在眼前。
战火连天,京城快要守不住了。
更多的老弱妇孺都挤进了白马寺。
突厥人不知道怎么知道白马寺的人多,突然一队突厥兵马朝白马寺而来。
关键时刻谢怀安手持银枪挡住了突厥人的队伍。
谢怀安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过眼了,更别说此时突厥人这么多,一人难敌四手。
很快谢怀安便落了下风。
突然谢怀安被突厥人的箭羽射中,谢怀安停顿了一下依旧挥舞手里的长枪。
两箭、三箭、无数箭射中谢怀安,终于谢怀安坚持不住,他长枪落地他笔直的站着一动不动。
虚空大师悲悯的看着一切,转身他回到自己修理的房间,拿出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名贵的红盒之内装着一颗泛着白光的珠子,此珠名叫天珠,这珠子是从天上降落到白马寺的,被历届主持保管,上一届主持说过,只有到了国家危难之际才可使用。
此时便是用它的时候。
使用天珠的代价很大,需要使用者付出生命,即使如常,虚空大师亦不悔。
随着虚空大师嘴里念出咒语后,天突然暗了下来,所有人都惊慌不已他们看向天空,突然天空像是撕裂开了一个口子,一阵白光打入白马寺。
虚空大师睁开眼看到一模一样的房间,他走出房门,然后看到外面满天的大雪,一片祥和宁静,问过身边的弟子,他才知道,自己回到了元启二十八年冬。
突厥人还没有来袭,一切的苦难都还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