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传来急报:曹丕已经迫使汉献帝禅位,自立为魏国皇帝!\"探子的报告在成都朝堂上引起一片哗然。四百年的汉室江山,就此落入曹氏之手。
诸葛亮立即分析道:\"曹丕此举意在名正言顺。有了这个名分,他就可以号召天下诸侯共讨'不臣',我们的处境将更加危险。\"
李铭补充道:\"而且根据细作回报,曹丕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令,就是命令各地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势力。这显然是在为进攻我们做舆论准备。\"
\"欺人太甚!\"刘备愤怒地拍案而起,\"曹丕强迫献帝禅位,夺取汉室天下,如今还要倒打一耙,说我们不臣?\"
法正却提醒道:\"主公息怒。曹丕此举不仅是为了名分,更是在试探各方反应。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稳住阵脚,不能中了他的计。\"
正说话间,又有密报送到:东吴已经派出使者前往洛阳,似乎准备向新建的魏国称臣。这个消息更加令人担忧,因为这意味着魏国可能会联合东吴对付蜀汉。
\"孙权此人,也是个善于见风使舵之辈。\"马良叹道,\"看来他是准备暂时屈服于魏国,以求自保。\"
李铭分析道:\"这对我们很不利。如果东吴真的投靠魏国,我们将面临两面夹击的局面。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
诸葛亮沉思片刻,说道:\"当前最重要的是稳定内部。建议主公也正式称帝,以汉室正统自居,这样既能稳定军心,又可以与魏国分庭抗礼。\"
这个建议在朝堂上引起了激烈讨论。有人认为此时称帝太过冒险,会给魏国进攻的借口;也有人支持这个提议,认为必须在名分上与魏国抗衡。
\"末将赞同军师的建议。\"李铭说道,\"曹丕已经自立为帝,如果我们还以诸侯自居,不仅显得理亏,更会影响军心。称帝虽有风险,但利大于弊。\"
就在朝堂争论不休时,又有探子来报:魏国已经开始在汉中边境调兵遣将,似乎准备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显然是想趁蜀汉立场未定之际,发动雷霆一击。
\"看来曹丕是想速战速决。\"法正分析道,\"他担心我们称帝后局势会对他不利,所以要抢在前面发动进攻。\"
诸葛亮立即建议:\"既然如此,我们更要抓紧时间。建议主公即刻称帝,同时加强边防,严防魏军突袭。\"
刘备终于下定决心:\"就依众位爱卿之见。传令下去,准备登基大典。不过要记住,我们是为了延续汉室血脉,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
然而,称帝的准备工作并不顺利。首先是一些大臣提出异议,认为此时称帝会激怒魏国,引来更强烈的打击。其次是登基所需的礼仪和物资准备困难,很多东西都因为战乱而短缺。
\"这些都不是问题。\"李铭提出建议,\"可以简化仪式,重在宣示正统。同时要做好地方工作,确保各州郡支持这个决定。\"
诸葛亮也说道:\"确实如此。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确立正统地位,其他事情可以从简。不过要注意安抚那些持异议的大臣,防止他们生出二心。\"
就在蜀汉紧锣密鼓地准备称帝事宜时,魏国的动作也没有停止。他们不仅在军事上频频试探,还派出使者到各地宣扬\"匡扶天下\"的理念,企图在道义上占据主动。
\"曹丕这是要在名分上压我们一头。\"马良说道,\"我们也要派人到各地宣传,说明我们才是汉室正统。\"
李铭建议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强调我们与汉室的血缘关系,二是揭露曹丕逼迫献帝禅位的真相。如此才能在道义上立于不败之地。\"
正当蜀汉准备登基事宜时,东吴的态度也逐渐明朗。孙权派人送来密信,表示愿意与蜀汉联手对抗魏国。但作为条件,要求蜀汉承认他对荆州的统治权。
\"孙权这是在趁火打劫!\"马超愤怒地说,\"他先是杀害关将军,夺取荆州,现在又想趁机要挟我们!\"
诸葛亮却说:\"现在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对付魏国,其他事情可以从长计议。建议暂时答应孙权的条件,等局势稳定后再图后计。\"
就这样,蜀汉开始了称帝的准备工作。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魏国的军事威胁、东吴的态度摇摆、内部大臣的分歧,每一个问题都足以影响政权的稳定。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势力开始观望。他们既不敢公开支持蜀汉称帝,又不愿意得罪魏国,态度暧昧不明。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确立权威,成了一个严峻的考验。
\"必须尽快确立威信。\"李铭向刘备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严惩那些公开反对的人,以儆效尤;第二,重赏支持者,笼络人心;第三,加强宣传,让百姓认识到我们才是正统。\"
诸葛亮补充道:\"同时也要注意军事部署。魏国必定会趁这个机会发动进攻,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汉中一线,更要加强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