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王的祭奠礼刚落下帷幕,宁国府便陷入了一片忙碌而沉重的氛围之中,因为大奶奶秦可卿的葬礼即将隆重举行。这秦可卿,在宁国府地位尊崇,她的突然离世,让阖府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而葬礼的筹备工作,更是千头万绪,丝毫容不得马虎。
宁国府的大门前,搭起了高大而华丽的灵棚,白色的帷幔在寒风中飘动,仿佛是逝者的冤魂在呜咽。灵棚内,秦可卿的灵柩停放中央,四周摆满了各种珍贵的祭品和精美的纸扎。灵柩之上,覆盖着锦缎,那缎面上绣着的繁复花纹,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诡异的光芒。
葬礼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四王八公各府纷纷派人前来祭奠,一时间,宁国府门前车水马龙,达官显贵们的马车排起了长龙。这些王公贵族们,平日里虽然各自为政,但在这样的场合下,却都表现出了应有的礼仪和尊重。
首先到来的是镇国公府的人。镇国公府的老夫人,身着素服,在一众丫鬟婆子的搀扶下,缓缓走进灵棚。她走到秦可卿的灵柩前,先是深深一拜,然后从丫鬟手中接过香烛,虔诚地插上。老夫人的脸上,满是悲痛之色,她轻声说道:“可卿这孩子,平日里乖巧懂事,怎么就这么突然地走了呢?真是天妒红颜啊!”
紧接着,理国公府、齐国公府、治国公府等王公府邸的人也陆续前来。他们带来的祭品,无一不是稀世珍宝,有的是从海外进贡的奇珍异宝,有的是皇宫内院赏赐的珍贵物件。这些祭品,不仅是对秦可卿的祭奠,更是各府之间暗自较量的一种方式。
在众多前来祭奠的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北静郡王和忠义亲王。这两位王爷,一个是当今圣上最为宠信的王爷,权势滔天;一个是手握重兵,在朝中威望极高的亲王。他们的同时现身,让整个葬礼现场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北静郡王身着一袭白色蟒袍,头戴玉冠,面容英俊而威严。他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缓缓走进灵棚。看到北静郡王到来,在场的众人纷纷行礼,北静郡王微微点头示意,然后径直走到秦可卿的灵柩前。他从侍从手中接过香烛,点燃后深深地鞠躬三次,动作优雅而庄重。
就在北静郡王祭奠完毕,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忠义亲王也到了。忠义亲王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子,身上散发着一股与生俱来的霸气。他大步走进灵棚,看到北静郡王,先是微微一愣,然后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没想到北静郡王也来了,真是巧啊!”忠义亲王开口说道,声音低沉而洪亮。
“秦可卿乃宁国府的大奶奶,如此隆重的葬礼,本王岂有不来之理?”北静郡王微笑着回应,语气不卑不亢。
“哼,不过是一个贾府的媳妇,值得如此大费周章吗?”忠义亲王不屑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轻蔑。
“秦可卿虽为贾府媳妇,但她为人善良,品行端正,深受众人敬重。她的离世,是贾府的损失,也是整个京城的遗憾。”北静郡王面色平静,淡淡地说道。
两人的对话,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在场的众人,都听出了其中的火药味,纷纷屏气敛息,不敢出声。
“北静郡王,你我许久未见,今日在此相遇,倒不如找个地方好好聊聊。”忠义亲王突然说道,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亲王殿下有此雅兴,本王自当奉陪。”北静郡王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警惕。
于是,两人在众人的注视下,一同走出了灵棚,来到了宁国府的一处偏厅。偏厅内,早已摆好了桌椅和茶水。两人分宾主落座后,侍从们便退了出去,只留下他们二人。
“北静郡王,如今这朝堂之上,局势变幻莫测,你我身为王爷,可得好好思量一番啊!”忠义亲王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缓缓说道。
“亲王殿下所言极是。如今圣上圣明,朝堂之上一片清明,我等只需尽忠职守,为圣上分忧即可。”北静郡王微笑着说道,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深意。
“哼,说得倒是轻巧。如今这朝廷之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你我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势,若是不联合起来,恐怕难以自保啊!”忠义亲王放下茶杯,目光紧紧地盯着北静郡王。
“亲王殿下的意思是……”北静郡王微微皱眉,装作不解地问道。
“我的意思很简单,你我二人联手,共同对抗朝中的其他势力。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这天下还有谁能与我们抗衡?”忠义亲王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语气坚定地说道。
“亲王殿下的提议,本王深感荣幸。不过,此事事关重大,还需从长计议。”北静郡王并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委婉地拒绝了。
“北静郡王,你我相识多年,难道你还信不过我吗?如今这局势,已经容不得我们再犹豫了。若是你再犹豫不决,恐怕会错失良机啊!”忠义亲王见北静郡王不肯答应,有些着急地说道。
“亲王殿下,本王并非信不过你。只是此事牵扯甚广,一旦决定,便没有回头之路。本王需要时间考虑,还望亲王殿下能够理解。”北静郡王面色平静,不紧不慢地说道。
“好,既然北静郡王需要时间考虑,那本王就给你时间。不过,希望你能尽快做出决定,不要让本王失望。”忠义亲王站起身来,冷冷地说道。
“亲王殿下放心,本王定会尽快给你答复。”北静郡王也站起身来,微微拱手说道。
随后,两人便离开了偏厅,回到了葬礼现场。此时,葬礼已经进入了高潮阶段,秦可卿的灵柩即将被抬往城外的墓地安葬。
宁国府的男丁们,身着孝服,手持哭丧棒,走在灵柩的前面。后面则是秦可卿的一众妻妾丫鬟,她们哭声震天,悲痛欲绝。而四王八公各府的人,则跟在队伍的后面,为秦可卿送行。
在送葬的队伍中,北静郡王和忠义亲王骑着高头大马,并肩而行。两人的脸上,都没有了刚才在偏厅中的针锋相对,而是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他们的心中,却都在盘算着各自的心思。
贾府葬礼风云,贾母谋局补憾
秦可卿葬礼的灵棚前,白色的幔帐随着冬日的寒风簌簌作响,似是在呜咽着诉说这场盛大又哀伤的仪式。贾母端坐在灵堂内的主位上,神色凝重,虽一身素服,却难掩她身为贾府最高长辈的威严。她的目光不时地望向灵堂外的入口,眼神中满是期待与焦急,从葬礼开始时,她便一直在等待着林府或者赵府来人。
灵堂内,香烟袅袅,前来祭奠的宾客络绎不绝,四王八公各府的人都依照礼节前来表达哀思,场面好不热闹。然而,贾母的心思却全然不在这葬礼的繁华与体面之上,她的心里一直惦记着林府和赵府。林府,那是她外孙女林黛玉的娘家,如今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她本盼着林府能在这样的场合中,彰显对黛玉的关怀,给贾府几分颜面。而赵府,更是与贾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威武侯赵轩与林黛玉定亲,本应是两府交好的契机,可如今他们的表现,却让贾母心寒不已。
从葬礼开始,贾母就眼巴巴地望着,每有新的宾客踏入灵堂,她都满心期许那会是林府或是赵府的人。可直到灵柩被众人缓缓抬起,送出城去,那两府的身影始终未曾出现。回忆起河东王的祭奠礼,林如海虽来了祭拜,但只是匆匆现身,随后便径直离去,连片刻的寒暄都没有,仿佛与贾府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鸿沟。而赵府,仅仅派了一个管家,送了礼物,便草草离去,至始至终,威武侯赵轩都没有现身,更是一句话都没有留下。这般冷漠的态度,任谁都能看出,即便赵轩同林黛玉定亲,也没有将贾府当作真正的姻亲对待。
贾母心中暗恨赵府的傲慢与无礼,她紧握着手中的拐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她也开始反思自己,后悔当初对黛玉不够尽心。那时,黛玉初入贾府,她虽疼惜这个外孙女,却也未曾给予她足够的庇护与偏爱。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黛玉难免受到一些委屈,而自己却没有及时察觉并加以弥补。如今,林赵两府这般态度,让贾府在众人面前失了颜面,也让她意识到,自己对黛玉的疏忽,可能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悔之晚矣……”贾母低声呢喃,声音中满是沧桑与无奈。她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站在下首的迎春和探春身上。迎春生性懦弱,在贾府中时常被人欺负;探春虽精明能干,却因庶出的身份,在许多事情上受到限制。看着这两个孙女,贾母暗自下了决心。
“来人。”贾母轻声唤道,声音虽不大,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一个丫鬟急忙上前,恭敬地说道:“老太太,您有什么吩咐?”
“把迎春和探春叫过来。”贾母说道。
不一会儿,迎春和探春来到了贾母面前,两人都身着素服,神色哀伤。
“迎春,探春。”贾母看着她们,目光中满是慈爱,“你们可知,这世间女子,最重要的便是有个好归宿。”
迎春微微低头,小声说道:“孙女儿明白。”
探春则抬起头,眼神坚定地说:“祖母放心,孙女儿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贾母点了点头,说道:“如今,林府和赵府对我们贾府的态度,你们也看到了。这往后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但你们莫要担心,祖母定会为你们打算。”
她看向迎春,语重心长地说:“迎春,你性子太过柔弱,往后在这贾府中,要学会保护自己。若是有人欺负你,莫要害怕,只管告诉祖母。”
迎春眼中含泪,点了点头:“孙女儿记住了。”
接着,贾母又看向探春:“探春,你聪明伶俐,有主见。祖母希望你能好好把握自己的未来,若是有合适的人家,祖母定会为你做主。”
探春微微欠身,说道:“多谢祖母关怀,孙女儿定当努力。”
贾母看着她们,心中感慨万千。她深知,贾府如今虽表面风光,但内里早已千疮百孔。林赵两府的态度,不过是一个开始,若是不能妥善处理,贾府怕是会陷入更大的危机。而迎春和探春,便是贾府未来的希望之一,她必须要为她们谋划好一切,让贾府能够延续下去。
“从今日起,你们二人便跟着我,我会亲自教导你们。”贾母说道,“我要让你们成为这京城中最出色的女子,让那些小瞧我们贾府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厉害。”
迎春和探春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惊喜与感激。她们知道,贾母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她们的关爱,更是对贾府未来的期望。从这一刻起,她们便肩负起了家族的责任,要在这复杂的世间,为贾府争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