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醒来,吃完早饭,张平安他们就去了早已心驰神往的尖峰岭,来个快乐的游玩。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世界顶尖级的旅游资源”、“中国唯一山海相连的国家森林公园”、“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有“云海”、“雾海”、“林海”、“大海”四海奇观。
尖峰岭的地形从滨海沙滩到主峰海拔1412米不等,山内古木参天,藤蔓交织,溪瀑纵横。我们选择了尖峰岭主峰和天池两个景点进行探访。尖峰岭的年平均气温为20度,空气中负氧粒子浓度高达5千至8万个,无论是冬天避寒还是夏天避暑,这里都是理想之地。
尖峰岭森林生长着2亿多年前的活化石树蕨,中古生植物海南粗榧是一种比黄金贵几十倍的珍稀抗癌植物,热带植物世界的\"连生\"、\"绞杀\"、\"大板根\"、\"老茎生花\"、\"空中花园\"随处可见。植物的丰富带来动物的繁荣。兽类20多种、鸟类150多种、蝴蝶品种被誉为\"蝴蝶王国\"的台湾还要多100多种。
张平安他们边走边聊,虽然栈道有些湿滑,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心情,每一棵树都那么有趣,特别是蝉的叫声,此起彼伏,时大时小,使张平安他们的旅途变得不单调了。
一路上,每一个奇特的景色,都是张平安他们美照的背景,几棵参天大树傲然挺立,张平安他们在其中显得那么渺小。小兕子和城阳她们看到这种惊奇的景色,也不断的发出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好像在说这几棵树怎么长的这么大。
“鸣凤谷”三个红色的大字,雕刻在这个巨大的石头上,几个木桩子,一排木制的椅子,我们玩嗨了,有的拍照,有的小憩,有的观赏美景,有的聆听虫鸣风嘶。
下山路上有个观景台,是观景的好地方。看天边的云海,看随处可见的密林,心情豁然开朗。
沿着盘山路,张平安他们继续向尖峰岭主峰奔去。山很高,道路崎岖蜿蜒,开车的美女司机技术没的说的。
尖峰岭主峰海拔1405米,山体主要由长英质花岗岩构成。林区最低海拔仅200米,千余米高差的复杂地形,形成了七种植物生态体系,拥有维管植物2800多种,动物4300多种(含昆虫),被誉为\"热带北缘的天然物种基因库\"。是科学考察、山地探险、军事野营的胜地。
在尖峰岭,张平安他们真正体验到了春夏秋冬的变化。春寒料峭,绿树成荫,兰秋菊枫,六月纷飞,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这是一生难得的体验,让我们对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尖峰岭回来的第二天,张平安他们又去了莺歌海盐场。莺歌海,一个富有诗意又带给人遐想的名字,名有诗意,如翔如歌。莺歌海因盐,载入教科书,闻名东南亚。莺歌海盐场人,有骨子里的自豪和历史的骄傲。
一个诗意名字和“盐场”组合成一个国家企业名称,如雷贯耳,百味盐为首,令人向往。
在这里去盐海文化馆阅读60多年前一代人的热血奋斗史,顺便去体验“天空之镜”海水制盐的场景,看看这里的天空之镜与青海的茶卡盐湖有何不同,感受一次“盐文化+盐产品”的特色之旅。
张平安他们走进莺歌海盐文化馆,了解到盐的各种制法,以及盐场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
海盐文化馆以党建基地建设为出发点,挖掘盐场初建被尘封的往事,重塑莺歌海盐品牌内涵,希冀创新驱动盐场走向海南自贸新时代。
具有浓厚海盐文化底蕴的海盐文化馆,首先给我们普及了莺歌海盐的前世今生。据《中国盐法通志》记载,“盐之质味,海盐为佳,井盐池盐次之,海盐之中,滩晒为佳,煎盐板晒又次之”。
海南岛沿海皆能产盐,却唯乐东莺歌海晒盐条件最优渥。作为一家上世纪50年代国家投资建设的战略型军工企业,莺歌海盐场承载了对自然的敬重,对新中国轻工业创建的热忱,还有60年前那代人的奋斗历史,它们都是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
在海盐文化馆里,通过参观一幅幅展板,我们了解到以海水为原料生产的食盐,叫海盐。大海天然与阳光联系在一起,海盐生产也普遍采用盐田天然日晒制法。
相传炎帝时(约公元前3000年)夙沙氏教民煮海为盐。据考证,用火熬海水制盐最早起源于山东半岛胶州湾一带。煮海之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我国海盐生产才逐渐过渡到滩晒法。
具备纯净海水、充足阳光天然优势的海南岛,海盐生产必然采用天然日晒制法。儋州干年古盐田亦是最有力的佐证。而莺歌海盐场,巧妙地将气候、地理环境与制盐相结合,将古老、传统与大规模生产相结合,建设成一片独具特色的南国盐场。
依靠阳光和流动的空气,水分蒸发,让海水饱和最终成盐,在莺歌海盐场至少要经历29天,引导卤水流淌23公里。因此,莺歌海制盐法,是名副其实的“阳光之旅”。
何为“莺歌海老盐?”从展板上得知,莺歌海老盐的生产条件须具足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老盐晒制需历时100天以上,整个过程不能下雨。而中国唯莺歌海盐场所属的气候区域才可能满足此条件。然而,即便莺歌海也不会年年出现连晴百天的气象。可见天时弥足珍贵。
地利。老盐的原料是海水,莺歌海的海水浓度高于其他海域,保持在3.5ob左右,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海水污染程度几乎为零。纯净而高盐度的海水,占尽了老盐生产之地利。
?人和。莺歌海老盐生产采用老传统的新、深、长工艺。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方言:老盐公)需准确把握蒸发量,卤水的新鲜和饱和度,结晶池卤水的深度,每天动卤(松盐)的最佳时间及次数等。
莺歌海盐场的老盐晒制完成后上坨,在坨地上经过雨水的冲刷,阳光的暴晒、风化,5年时间沉淀等大自然的洗礼后,再转入至天然高温仓库中存储。纯人工操作、纯自然制作、纯时间酿作,才是“莺歌海老盐”。
莺歌盐场的发展,经历了“一片滩的三个时期”:
1939年-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计划开发莺歌海为“东亚第一大盐场”,但只建到纳潮口就战败了。
1946年-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曾高唱开发莺歌海,最终以“此地尚在原始时代,为蛮荒之区”“边疆开发,备极艰辛,且冒危险”为由作罢了。
1954年-1957年新中国初建时期,人民政府决定开发盐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支年轻的勘探队伍踏进莺歌海,3年时间完成了勘探任务,为万人建设盐田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8,大盐田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年的3月,5600多名转业、退伍官兵乘着军舰来到莺歌海,“以一当十,十当百,誓把荒滩变银山”的誓言说得掷地有声。当年12月,琼岛南部依然暖阳高照,一批晶莹雪白的原盐生产出来,翻开海南制盐历史新的一页。
到如今,一个甲子的时光过去,回望1958年的莺歌海,梦想、创业、艰辛、成就,依然历历在目。
创业者的艰苦奋斗造就了莺歌海盐场,也留下了莺歌盐海精神。
正如《莺歌海盐场场志》序言中所写:“创业的英雄到哪里,哪里的江山更可爱。刚好一个甲子的时光过去,正是一个追溯英雄往事的好时候。”
1962年郭沫若到访时,曾赋诗一首“盐田万顷莺歌海,四季常春极乐园。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
郭沫若用诗歌来赞美莺歌海盐场,既写出此处自然环境之美,更以“烧干海水变银山”这样极富浪漫豪情的文字赞美了人力的伟大。
绿树荫里,莺歌鸟低吟浅唱,那是对盐海创业者的一声声告慰,他们一代人以热血书写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莺歌海这块热土上已经生根开花,“莺歌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