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各有司衙门,各郡各县,各营军伍,都需因地制宜,举行祭奠活动,为国师送行,以感其恩!”
国丧诏书发布,游安城处处白衣。
很快,祭奠活动迅速在怀安全境蔓延开来。
遵照云山先生的遗言,他的丧事。并没有大操大办,整个流程,仅仅用了七天。
出灵之日,秦浩父子,亲自为其扶棺,而怀抱灵牌之人,则是久未在世人面前露面的慕容玄。
一时间,游安城中万人空巷,尽皆白衣白巾,为其送行的队伍也不知道排了有多远。
同一时间,许多地方的许多人,面向游安方向,或跪或拜,遥祭逝者。
“云山辞世举国哀,但悲怀安失先贤!”
一个刚来游安城中云山书院,求学不久的怀北原钟离籍学子,目睹此情此景,不由得感叹道。
“唉……若无云山先师,哪里会有今日的怀安,更没有我等寒门子弟的出头之日!”
他的一位同窗也是感慨。
“何止于此!先师最大的功绩还不是促成科举,为我等底层的读书人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更是广开民智,让民众得以丰衣足食!”
“不错不错!只有民智得开,粗通文字,才能更快的学会农田增产之法,学会更妙更好的制造工艺,更是难以被那些贪官污吏糊弄!才能让我怀安之民日子越过越好,官场的风气也越来越清廉!”
“云山先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广开学堂,广授文字,不再使学问,只被那些贵族世家所独占!若没云山先生,只怕我等,连手捧书卷的机会都不会有,更不要说什么踏入仕途!”
云山书院,乃是云山学派召收精英学子的地方,召人只看学问,不看门第。
可以说,一旦进了这座书院,半只脚就已经踏入了怀安的仕途。
自然而然的,这些学子对云山先生,最是充满了感激与崇拜,忍不住为其大唱赞歌。
其实,整个怀安国,不说人人为云山先生的辞世而感到悲哀,但至少绝大部分人还是感念他的恩德的。
只因为云山先生大兴办学,重点放在了开启广大底层民众的民智上了,至于所谓的精英教育,反倒是并没有太过用心。
在秦浩的大力配合下,他所发起的百日记百字、一字一文钱的这类扫盲运动,在怀安从未中断。
而适龄学童的入学工作,更是他主抓办学的重中之重。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一地的成人识字率,学童入学率,更是成了考评当地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为了能让更多的成人多识几个字,能让更多的孩童多上几年学,他可谓是费尽了心血。
兴办学业,特别是兴办基础学业,哪有那么简单,特别是在这个异世界,在这个时代。
有些人不愿意开启民智,是因为他们认为一旦民智开启,就不再好管,就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危及他们的地位。
有些人认为识字无用,还不如多干几天活儿,多挣几斤粮食几文钱更划算,他们可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
更不要说兴办学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人员投入。
钱从哪儿来?人从哪儿来?
即使有秦浩的绝对支持,有造纸术、印刷术的突飞猛进,可还是太难办了。
也就云山先生,凭着他在怀安官场极其特殊的地位,几十年的阅历经验,才能一点点的将这些事业办起来,办得好,形成成熟的制度与法典。
现在,他的心血总算是初步有了回报,民智开启后带来的种种好处,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所期待。
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油尽灯枯,终于是与世长辞。
因他而受益,而改变了命运的人,在怀安,不知凡几。
真心为他哀悼之人,自然也就是数不胜数,遍布怀安。
当然对他不屑、不满、乃至怨恨的人,也不是没有,但至少在公开的场合,没有人敢表现出来。
丧事已毕,就到了小年,大年也就不远。
二十五,秦浩召开了年末大朝会,无非就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而今年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明年的迁都问题。
怀安城,在几经拖延与修筑之下,总算是初具雏形,可以让人搬迁居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