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辰回来已经元宵节之后,京城各部院、府司衙门陆续有官员上朝,但也多是上午上班,下午约来亲朋好友高乐一番。
这就是古代慢节奏生活的惬意,若是现在早就被人搞到热搜上了。
赵辰拟了一个折子,递给了太上皇。军方的事情,都需要太上皇点头,兵部办理。
太上皇用了朱批和大印,这兵事朝廷和兵部就要按照旨意办理。兵部尚书杨元宝一看赵辰的这个折子,倒是没有说什么。
他已经从杨阁老那里得到了赵辰想要成立神策军的消息,刚开始是极力反对,这还得了,本来现在军费就捉襟见肘,九边兵马都要扣军饷,你这个时候还想要组建新军,怎么可能在朝堂通过。
即使太上皇下旨通过了,那后面的军饷恐怕也是一个问题,户部根本就没有这一方民的安排,哪里来的钱呢!
但是,杨阁老却说不仅不能反对,还要在设立一支新军,这更让杨元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杨阁老看着这个差不多和二百五一样的侄子,那是既爱又恨。就这个智力,当个县令都感觉还不够水平。
杨阁老淡淡地道:“他赵辰设立一支三万人的军队,那我们在九城兵马司扩编三万人,由天豹亲自带兵。呢说是他赵辰有钱,还是我们杨家有钱,别说三万,就是十万军马我也没有问题。”
在场的三皇子、镇西侯李非、杨元宝才终于明白过来。呢太上皇和赵辰想要设立新军,没关系,你可以设立,但也要同意我们也对九城兵马司扩编,不然呢就是扩编成功,这军饷也基本是没有的。
杨彦舟心中一喜,如果这三万兵马由天豹统帅,以杨家的实力,头投入大量的钱财,马上就可以练出一支三万强兵,甚至还可以顺便把九城兵马司的八万兵马全部练好了,这支队伍就能牢牢掌握在三皇子手中,不,是杨家手中,这才是真正的实力。
这就是阳谋,太上皇和赵辰必将偷鸡不成反丢一把米!你强我也强,就比谁钱多。
元宵之后是第一次上朝,别的时候上朝可有可无,但这第一次上朝文帝却不好拒绝,虽然也没有多少事情,无外乎就是礼部安排一些祭祀活动罢了。
不过,内阁政事堂的几位阁老眼神闪烁。今天之事礼部尚书张文礼向文帝奏毕春祭之事,文帝就问道:“各位爱卿可还有本上奏?”
文帝的意思是最好无本上奏就退朝,但这个时候兵部尚书杨元宝站了出来,道:“陛下,臣有本上奏!”
文帝颇感意外,这个杨元宝平时很会察言观色,今天这是为何?文帝道:“杨爱卿何事上奏?”
杨元宝道:“前日定国侯赵辰给太上皇上了一道折子,恳请上皇组建一支新军,上皇在折子上面朱批示同意,转至兵部,兹事体大,臣恳请陛下阅示!”
朝廷文武官员立即就像炸开了锅一般议论纷纷,文官感到奇怪,国家财政如此紧张,很多军队军饷都难以全额发放,太上皇怎么想到要成立新军了呢!
武官也甚是奇怪,太子兵变一事,京营损失惨重,禁军和九城兵马司也损失不小,八万京营只剩下四万,京营亟待重建,兵部每年就那么多预算,那里还有钱组建新军。
文帝道:“可经过政事堂讨论!”
文帝甚是纳闷,以前这种兵事太上皇点头,给政事堂通报一下,户部拨款就是,这次怎么是杨元宝来奏对呢!
杨元宝道:“陛下,折子已经到了政事堂,但政事堂几位学士说兹事体大,涉及大量投入,由微臣奏请陛下定夺!”
文帝点点头,目光看向了前排大学士站立的地方,略带询问地看向杨阁老。
杨阁老没有出列,倒是大学士吴东,杨阁老的马前卒出列道:“陛下,微臣有本上奏!”
文帝道:“请说!”
吴东道:“上皇同意定国侯组建新军,无可厚非,这种军国大事上皇可决,然京营因上次之事损失惨重,目前且只能组建牛伯爷一营,其他一营以待来年再说,这组建新军的钱从何而来?”
众人一听,太上皇和杨阁老双方又开始斗牛了,太上皇要组建三万新军,其实也非大事,大夏国数十万大军,也不在乎多三五万,只是这涉及太上皇和老勋贵,文官们自是不喜。再说今年财税收不上来,他们的俸禄都还没有着落,凭什么组建新军。
但是慑于太上皇的威严,他们也只能低声议论,不敢站出来反对。暗卫的威力,他们可是知道的。
文帝一阵无语,你作为大学士负责管理户部,却来问我钱从何来,冷声道:“吴爱卿,此乃你和户部要考虑的事情,怎么反而责问起朕来了?”
吴东连忙谢罪道:“陛下恕罪,是微臣口不择言,只是去年财税收不上来,现在开春国库就已经空虚,几无可用之银,如何还有钱组建新军,微臣无能!”
文帝眉头微蹙,他长期在白玉神龙宫里面练习双修,那里还会管理朝政,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至于用钱的事情,杨阁老当然会帮他安排的好好地,从公私两方面保证万无一失。
文帝皱眉道:“国家财税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大学士吴东和户部官员连声告罪!
要是往日,早有御史上前奏对,痛斥户部对国库空虚一事毫无作为,但近期御史大夫陈守义偶感风寒,告病在家休养,这些御史摄于杨阁老的权势,没人敢于发声!
文帝对于这个情况也毫无办法,太上皇要组建新军,谁拦得住,可是没有钱又如何解决?
文帝习惯性地看向杨阁老,这位就是他的定海神针,杨阁老立即出列,沉声道:“陛下,此事可采取折中办法,罪臣谢鲸的京营二营编制本待废黜,可直接设为新军;同时,废太子兵变一事,九重兵马司遭受重创,也可增加二万新军!”
众人一听马上就明白了,太上皇的面子不能驳斥,但可以为自己阵容的九城兵马司争取对等的福利,太上皇也无话可说!
朝政之事,就是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文帝点点头,道:“如此甚好,但经费何来?”
杨阁老道:“这很简单,户部可以安排一半,每年各自拿出50万两银子,其他部分各自想办法解决!”
众人一听也是,以太上皇和杨阁老赚钱的本事,还在乎这几十万两银子?
文帝道:“准卿所奏,上皇那里还是要解释一二,国库实在是拿不出银子,待下年宽裕之时,再补足之!”
杨阁老、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纷纷出列,道:“微臣遵旨!”
杨阁老眼中露出得意之色,自己杨家终于能够有了一支队伍了。就是镇西侯李非的队伍,也不能完全算是他的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