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声越来越近,由远及近的马蹄声踏碎了学堂片刻的宁静。
姜维心中疑惑,却依旧正襟危坐,目光紧紧追随着诸葛先生。
诸葛志似乎对这突如其来的喧闹充耳不闻,继续讲解着《春秋》的精义。
他声音沉稳有力,仿佛能穿透一切杂音,直达人心。
姜维全神贯注地听着,手中紧紧握着竹简,生怕漏掉先生讲的每一个字。
先生今日讲解的是“尊王攘夷”,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这四个字的含义剖析得淋漓尽致。
姜维听得如痴如醉,心中对先生的敬佩之情更甚。
他时而眉头紧锁,陷入沉思;时而眼睛一亮,恍然大悟。
先生讲完后,环视一周,目光落在姜维身上,微微颔首。
姜维心中一凛,知道先生这是在考校自己。
他深吸一口气,起身朗声说道:“学生以为,‘尊王攘夷’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
他侃侃而谈,将自己的理解娓娓道来。
其他学子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时间,学堂内充满了热烈讨论的气氛。
姜维与其他学子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也有人补充完善他的想法,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积极活跃。
不知不觉,已是日暮西山。
学子们陆续散去,姜维却依旧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之中。
他走到学堂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夕阳西下,晚霞如火,将天空染成一片金红色。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只觉得神清气爽,浑身充满了力量。
这时,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姜维。”
姜维回头一看,只见诸葛先生正站在他身后,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诸葛志的目光落在姜维身上,带着一丝赞许,一丝欣慰。
“今日你对‘尊王攘夷’的理解,颇有见地,可见用心至深。” 晚霞映照在诸葛志脸上,更添几分光彩,宛若神人。
姜维心头一热,先生的肯定,比任何奖励都更让他激动。
他躬身行礼,谦逊道:“先生谬赞,学生只是略有所得,还需继续努力。”
诸葛志微微一笑,负手而立,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穿透了层层山峦,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勤奋好学,乃成才之基石。你天资聪颖,又如此勤勉,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他顿了顿,又道:“你对经义的理解已颇为深刻,但切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治国安邦之策,并非只在书本之中,更在实践之中。”
诸葛志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递给姜维。
“这是我多年心得,你拿回去研读,若有不解之处,可随时来问我。” 竹简入手,姜维只觉一股清雅的墨香扑鼻而来,这不仅仅是一卷竹简,更是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沉甸甸的,让他倍感珍惜。
他双手接过,再次深深一拜:“多谢先生教诲,学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先生厚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姜维更加勤勉,每日除了研读先生所授的经义,还潜心钻研先生赠予的竹简。
竹简中记载的,不仅是治国安邦之策,更是先生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对人性人心的洞察,让姜维受益匪浅。
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感觉自己的眼界和心胸都在不断拓宽。
学堂里的其他学子,也被姜维的勤奋所感染,一个个更加努力,学堂里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朗朗读书声,激烈的辩论声,交织成一首充满活力的乐章,在荆州这片土地上,回荡不息。
一日,姜维正在学堂外苦读,忽听得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声势浩大,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他抬头望去,只见远处尘土飞扬,旌旗招展……
“莫非是……”姜维心中一惊,一种预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