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依言走到那名学子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位同学,先生请你过去一趟。”
那学子闻声抬起头,露出一张略显稚嫩却饱含坚毅的脸庞。
他正是姜维,字季常,荆州宜城人,久闻诸葛学堂的大名,今日特来求学。
他朝李明拱了拱手,跟随他来到诸葛志面前。
诸葛志打量着眼前这位少年,见他举止沉稳,目光清澈,心中甚是满意。
“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姜维,字季常。”姜维恭敬地回答。
“你可知我为何唤你前来?”诸葛志问道。
“学生不知。”姜维如实回答。
“我看你适才沉思之状,似有所悟。不妨说说你的想法。”诸葛志面带微笑,语气和蔼。
姜维略作沉吟,便将自己对治国安邦的见解娓娓道来。
他条理清晰,言辞恳切,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见识和才华。
诸葛志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赞许。
待姜维说完,他抚掌笑道:“好!好一个治国安邦之策!季常,你可愿入我学堂学习?”
姜维闻言大喜,连忙拜谢:“学生愿拜先生为师!”
自此,姜维便入了诸葛学堂,与一众才俊共同研习经史子集,兵法韬略。
诸葛志除了亲自讲授经义之外,还开设了算学、天文、地理、农耕等课程,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倾囊相授。
课堂上,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敢有丝毫懈怠。
为了让学生们得到更全面的学习体验,诸葛志还邀请了多位贤才担任客座讲师。
他的弟弟诸葛亮主讲兵法,庞统精通奇谋,法正擅长律法,各个都是一时之选。
一日,诸葛亮正在讲授《孙子兵法》,他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兵法的精髓,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诸葛亮的声音铿锵有力,在学堂内回荡。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课堂的宁静。
一个学子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脸色煞白,“先生,不好了!……”
学堂之内,琅琅书声不绝于耳,时而有学生起身提问,引得众人思索。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学子们年轻的面庞上,映照着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
诸葛志讲课时,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如同一位老道的船长,引领着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他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结合实际,将艰涩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令人茅塞顿开。
午后,学堂内的气氛更加热烈。
学生们三五成群,或在树荫下切磋,或在沙盘上推演。
姜维身穿青衫,目光炯炯,与几位学子就兵法谋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他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引得周围的学生们纷纷侧目。
时而,他会捻起一颗棋子,在沙盘上摆放出复杂的阵型,然后耐心讲解其中玄机,将孙子兵法的精髓融入实战推演之中。
他时而抚摸着手上的《孙子兵法》竹简,若有所思,他心中明白,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必须全力以赴。
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像诸葛先生一样,成为经天纬地的大才,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
其他学子,或是专心研读典籍,或在操场上挥洒汗水,练习刀枪棍棒,皆展现出蓬勃的朝气。
学堂中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为这古老的学堂增添了一抹青春的色彩。
诸葛学堂,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荆州各地的才俊,他们在这里汲取知识,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此时,姜维站在学堂高处,远眺宛城方向。
他自幼便听闻诸葛先生之名,对其智慧和才能钦佩不已。
如今有幸能在此求学,更让他倍感珍惜。
他心中清楚,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改变他命运的契机。
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学堂的平静,一个学子神色慌张地跑了进来,脸色煞白,气喘吁吁。
“先生,不好了!......” 学子还未说完,便被急促的喘息声打断,他脸色煞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语气中充满了恐惧。
姜维的家乡宜城距离襄阳城有三百余里,路途遥远。
但他心意已决,次日便收拾行囊,告别家人,踏上了前往宛城的求学之路。
初秋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凉意。
姜维身穿粗布麻衣,背着简单的行囊,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一路向北。
路旁的野菊花开得正艳,金黄色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阵阵清香。
他时而驻足欣赏路边的风景,时而加快脚步,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走了两天,他来到了一条宽阔的官道上。
来来往往的商旅络绎不绝,车轮碾压着路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姜维紧了紧身上的行囊,加快了脚步,生怕耽误了入学考试的时间。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克服了种种困难。
有时,他会遇到热情的村民,为他提供简单的食物和住宿;有时,他只能在路边露宿,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和寒冷的夜风。
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求学的决心。
终于,在第三天的傍晚,他远远地望见了宛城的城墙。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城墙上,仿佛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边。
姜维心中一阵激动,加快了脚步,朝着城门走去。
进入城内,他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宽阔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他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诸葛学堂的所在地。
学堂位于城南一处僻静的院落,门口挂着一块写有“诸葛学堂”四个大字的牌匾。
姜维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迈步走了进去。
院内,几名学子正在认真地读书。
见到姜维,他们纷纷抬起头,好奇地打量着他。
姜维走到一名年长的学子面前,拱手行礼道:“这位,在下姜维,特来求学。”
那名学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你可带了介绍信?”
姜维摇了摇头,说道:“在下没有介绍信,但对先生的学问仰慕已久,特来拜师求学。”
那名学子微微一笑,说道:“先生正在讲课,你且在此等候片刻。”
姜维点了点头,在一旁静静地等候。
不多时,一位身穿青衫的男子从学堂内走了出来。
他面容清瘦,目光炯炯,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
“你就是姜维?”男子问道。
“正是学生。”姜维连忙上前行礼。
男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说道:“你既无介绍信,又无保人,如何证明你的学识?”
姜维沉吟片刻,说道:“学生愿以一篇策论,以表寸心。”
“好。”男子点了点头,命人取来笔墨纸砚。
姜维接过笔墨,略作沉吟,便开始挥毫泼墨。
他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很快便写完了一篇题为《论治国安邦之道》的策论。
男子接过策论,仔细阅读起来。他一边看,一边频频点头,
良久,他才放下策论,看着姜维,说道:“不错,你的见解颇有独到之处,可见你平时用心研读圣贤之书。”
姜维闻言,心中一喜。
男子接着说道:“既如此,你便随我入内,拜见先生吧。”
姜维连忙跟在男子身后,走进了学堂。
学堂内,诸葛志正襟危坐,正在给学生们讲解经义。
他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令人茅塞顿开。
姜维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
“这位便是姜维。”男子走到诸葛志面前,低声说道。
诸葛志抬起头,看了姜维一眼,问道:“你为何而来?”
“学生仰慕先生的学问,特来拜师求学。”姜维恭敬地回答。
诸葛志微微一笑,说道:“你既有此心,我便收你为徒。”
“谢先生!”姜维连忙跪下磕头。
“起来吧。”诸葛志说道,“从今日起,你便是我诸葛学堂的学生了。”
姜维站起身来,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激。
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从此开启新的篇章。
突然,学堂外传来一阵嘈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