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22)
“别列佐沃”城堡位于鄂毕河与沃古尔卡河(今Vogulka河)交汇处,距鄂毕河河口约550公里,曾是汉特酋长国的都城“苏格穆特瓦什”所在地。在这一带生活的土着人除了涅涅茨人、汉特人外,还有沃古尔人(今称曼西人)。
沃尔古人的祖先来自于额尔齐斯河中游的草原,后来逐渐北迁到鄂毕河下游,过着渔猎生活。沃尔古人与汉特人一样,曾臣服于蒙古金帐汗国。金帐汗国分裂后,接着臣服于西伯利亚汗国。俄国人灭了西伯利亚汗国后,他们又臣服于沙皇。
自万历二十二年(1592年)俄国人打败了汉特酋长国后,就在“苏格穆特瓦什”的废墟上建起“别列佐沃”城堡。因大批去往“曼加泽亚”的欧洲猎人、商人大多要经过“别列佐沃”,因此“别列佐沃”成了俄国人在西西伯利亚北部最大的中转基地,城内有1000多俄国人,还驻扎了50多哥萨克士兵。
铁血军用舰炮摧毁了“别列佐沃”城堡,然后用子弹、刺刀教会了城内残余的俄国男人怎么做“死人”,城内剩下的女人,除了一部分将被送到“青楼”外,其余的女人和未成年的孩子将被送给涅涅茨人、汉特人、沃古尔人。
夏春柳将“别列佐沃”改名为“河洛镇”后,在这里留下了10名士兵,自己率部继续前行。在消灭了俄国人设在北索西瓦河(今Severnaya-Sosva河)河口及几条小河河口的哨所后,来到了地图上的“花园口”(今佩列格廖布诺耶),与袁时泰的主力汇合。
鄂毕河在“汉特-曼西斯克”与额尔齐斯河汇流后,向下流300多公里后,就在“花园口”被分成了两条干流——大鄂毕河和小鄂毕河。
俄国人设在“花园口”的哨所早被袁时泰干掉了,今后这里是大明国在鄂毕河的“花园口港”。
袁时泰率部继续上行,来到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河交汇处。到了这里后,袁时泰与夏春柳又分为二部,一部继续由夏春柳率领,进入鄂毕河;另一部自然也继续由袁时泰率领,进入额尔齐斯河。
夏春柳从河口上溯8公里后,来到了“鄂毕城”。万历十三年(1585年),俄国人就在这里建立了“鄂毕城”,崇祯十年(1637年),俄国人在额尔齐斯河与鄂毕河交汇处建立“汉特—曼西斯克”城堡后,哥萨克士兵就移驻到了“汉特-曼西斯克”,但“鄂毕城”里还留有一些俄国猎人、商人。铁血军将“鄂毕城”内的俄国猎人、商人全部砍头后,上行240多公里,来到“苏尔古特”(今Surgut)。
俄国人自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鄂毕河与切尔纳亚河交汇处建立“苏尔古特”后,经40多年的经营,“苏尔古特城”成了鄂毕河中游的军事重镇,是沙俄“苏尔古特县”的县治所在地,城内有1000多俄国人,还驻扎着50多名哥萨克士兵。在后世,“苏尔古特城”因开产石油和天然气,成了俄罗斯汉特-曼西自治区最大的城市。
铁血军用炮火摧毁了哥萨克人在“苏尔古特”城的木头城防体系后,铁血军战士冲进了城内,消灭了城内的哥萨克士兵、猎人、商人,俄国人的“苏尔古特县”县长德米特里被吊死在了一颗大树上。此后,“苏尔古特”被改名为“原阳”。
夏春柳率部继续上行,一路上摧毁了俄国人的许多哨所后,来到了距“原阳”约500公里的帕拉别利河河口。
帕拉别利河是鄂毕河的左岸支流,它发源于瓦休甘平原,由帕尔比格河、巴克恰尔河汇流而成,河道长度约250公里。瓦休甘平原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最大的湿地,位于鄂毕河、额尔齐斯河之间,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瓦休甘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大多在40-60米之间,河流众多,湖泊密布,有大大小小的湖泊几千个,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有丰富的野生动物,如驯鹿、麋鹿、棕熊、黑熊、狼、狐狸、猞猁、紫貂、水貂、水獭、松鼠、野兔、蝾螈、青蛙、蟾蜍、蜥蜴、蛇、金雕、鱼鹰、白尾鹰、隼等。但是,瓦休甘平原的地形是两头高中间低,开春后,融化的雪水来不及外排,就形成了众多的湖泊,在夏季来不及外排的雨水往往会形成一片片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的“沼泽”,有些地方的水深甚至可达10米,就形成了很多天然水库,因此瓦休甘平原也被称为“瓦休甘沼泽”。这种地形特别适合于泥炭的形成,几十万年以来,瓦休甘平原中形成的泥炭厚度在4-5米,储量达到了数百亿吨,占世界泥炭总量的2%。
在瓦休甘沼泽里生活的土着人是阿宾斯人,他们以渔猎为生。俄国人来到鄂毕河流域后,有很多俄国猎人也进入了这片沼泽,与阿宾斯人抢夺皮毛动物。不过,尽管瓦休甘平原中有丰富的皮毛动物,但在夏秋季森林中不仅有数不清的沼泽地,还有几百种吸血昆虫,因此对于不熟悉地形的俄国人来说,在夏秋季是不敢深入沼泽捕猎的,俄国人也只是在自瓦休甘平原流出的各条河流的河口设置了哨所。
铁血军干掉了哥萨克人在帕拉别利河河口设置的哨所后,前行约60公里后,来到了“纳雷姆斯克”(今Narymskiy,也称纳利姆)。
“纳雷姆斯克”位于鄂毕河与派杜吉纳河(今paidouguina)交汇处,是俄国人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立的军事堡垒,堡垒内除了哥萨克士兵外,还有他们的家属。
铁血军占领 “纳雷姆斯克”后,杀掉了城内所有的成年男人,“纳雷姆斯克”被改名了 “荥阳城”。
夏春柳率部继续上行100多公里后,来到了凯特河(今Ket河,也称克季河、克特河)河口,凯特河河口对岸是恰亚河河口。
凯特河为鄂毕河的右岸支流,发源于鄂毕河与叶尼塞河的分水岭(海拔约200米),自源头流出后,向西北方向流了约1620公里后,汇入鄂毕河,在夏秋季可通航740公里左右(今乌斯基奥焦尔诺耶以下可通航),通航吨级在100吨左右。在凯特河流域生活的土着人主要是凯特人、布里亚特人和少量的鄂温克人。
凯特人的祖先曾生活在鄂毕河上游地区,后来逐渐北迁到了凯特河一带的“泰加林”森林地带,靠渔猎为生。由于他们人口太少,还不足1000人,自俄国人到来后,就很快被征服。
俄国人来到鄂毕河后,遇到了在这里说“通古斯语”的鄂温克人,后来在叶尼塞河又遇到了鄂温克人,于是将鄂温克人称为“通古斯人”、“埃文基人”。后来,俄国人将所有说“通古斯语”的西伯利亚各民族都称为“通古斯人”。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俄国人来到凯特河后,不仅在凯特河河口设有哨所,还在凯特河河口以上350公里处建造了“凯特堡”(今Kataiga)。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俄国人为了打通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的通道,在托木河建造了库兹涅茨克城堡后不久,又在凯特河上游建了“马科夫斯克”城堡(今称马科夫斯科耶),这座城堡距叶尼塞河只有85公里,距叶尼塞河支流克米河(今Kem河)的支流仅几公里,它成了俄国人东进的一个大据点。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俄国人就顺着凯特河,通过连水陆路进入克米河,再进入叶尼塞河,在克米河河口以上9公里处建造了“叶尼塞斯克城堡”。此后,哥萨克人就源源不断地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了叶尼塞河、安加拉河、勒拿河。
铁血军清理了哥萨克人设在凯特河河口的哨所后,30名铁血军士兵乘坐一艘300料舰船(排水量约100吨)进入了凯特河,他们的任务是摧毁“凯特堡”、“马科夫斯克”城堡,并消灭沿途的俄国人。
从凯特河河口又上行约100公里后,夏春柳率部来到了丘雷姆河河口,摧毁了俄国人在河口建立的“乌斯基丘雷姆”哨所后,100名士兵乘坐2艘400料的舰船(排水量约130吨)进入了丘雷姆河,他们的任务是摧毁俄国人在丘雷姆河建立的“济良斯克”、“梅列茨克”以及在基亚河建立的“马林斯克”、“乌斯基切布拉”、“乌斯基谢尔塔”兵营。
丘雷姆河(今chulym河,也称楚雷姆河)是鄂毕河右岸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库兹涅茨克山东南坡,源头有白伊尤斯河和黑伊尤斯河,河道曲折,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后,汇入鄂毕河,河道全长约1800公里,主要支流有谢廖扎河(今Serezh河)、乌留普河(今Uryup河)、基亚河(今Kiya河)、大乌卢伊河(今bolshoy Uluy河)和克姆丘格河(今Kemchug河),夏秋季可通航1170多公里(今拜杜科沃以下可通航)。
在丘雷姆河流域生活的土着人主要有吉利吉斯人、蒙古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俄国人打败了在托木河一带活动的卫特拉蒙古人、吉利吉斯人后,在托木河河口上游建立了“托木斯克”城堡。俄国人为了统治丘雷姆河一带的吉利吉斯人、布里亚特人、卫特拉蒙古人,在丘雷姆河河口建有“乌斯基丘雷姆”哨所、在丘雷姆河与基亚河交汇处建有“济良斯克”哨所(今Zyryanskiy,也称济良斯科耶),还在丘雷姆河距基亚河河口以上约250公里处建立了“梅列茨克”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