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军,这是一股盘踞在冀州、并州、幽州交界太行山脉的地方武装割据势力。
他们的活动范围涵盖了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地,可谓是地域广阔。
黑山军的首领名叫张燕,他的原名是褚燕,来自常山真定。
由于他身形轻盈如燕,同时又勇猛善战,因此在军中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飞燕”。
黄巾之乱爆发之际,褚燕召集了一群少年,组成了一支强盗队伍。
他们在山水之间辗转出击,灵活机动,很快人数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后来,褚燕又与张牛角的部曲在太行山中会合,这便是最初的黑山军。
起初,黑山军只是一股小规模的势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断与其他山贼以及黄巾军的残部合并,势力逐渐壮大。
最终,他们形成了一支拥有百万之众的强大军队。
然而,黑山军的发展壮大却与入主冀州并企图荡平北方四州的袁绍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黑山军渴望在太行山以东的冀州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必然导致他们与袁绍之间产生对抗。
而成为天下第一大诸侯且素有野心的袁绍又岂能容忍自己的腹心之地有这样一股强大的势力。
想当年,袁绍率领大军攻打幽州的公孙瓒,而此时的黑山军却选择与公孙瓒联手,共同夹击袁绍。
这一决策无疑让袁绍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在袁绍与公孙瓒激烈交锋之际,黑山军如鬼魅般频繁出没,不断袭扰袁绍的后方。
他们神出鬼没,令袁绍防不胜防,叫苦不迭。
尽管袁绍多次派兵围剿黑山军,但都未能将其彻底击败,更别提消灭他们了。
然而,袁绍并未善罢甘休,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出兵攻打黑山军。
虽然这些进攻并没有给黑山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至少对其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使其元气大伤。
正因如此,袁军与黑山军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彼此之间的积怨也越来越深。
而这一次,黑山军显然是瞅准了时机,趁着袁绍病逝,袁谭和袁尚兄弟二人内讧的当口。
毅然决然地再次出兵,从壶关杀出,如饿虎扑食般直扑邺城。
这一举动无疑给袁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要知道,此时袁军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南部的黄河沿岸以及东部的平原城下,邺城实际上处于极度空虚的状态。
面对黑山军的突然袭击,袁尚恐怕是猝不及防,难以招架。
......
随着逄纪和审配决定撤军回援邺城,平原城下原本平静的袁军营地突然变得喧闹起来。
士兵们匆忙收拾营帐、整理兵器,准备踏上归途。
然而,就在这一片忙碌之中,平原城内的袁谭却悄然得到了消息。
袁谭当机立断,亲自率领他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如同一支离弦之箭一般,从平原城内疾驰而出。
青州骑兵迅速出击,他们的冲锋速度极快,如狂风骤雨般冲向袁尚军的后方。
袁尚军完全没有预料到这突如其来的攻击,顿时阵脚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纷纷四处逃窜。
好在逄纪在撤军时有所安排,他命令蒋义渠率领一支精兵负责断后。
蒋义渠见势不妙,立刻率领他的部队转身迎敌,与袁谭的骑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蒋义渠的部队虽然人数较少,但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士,战斗力极强。
在蒋义渠的指挥下,他们顽强地抵挡住了袁谭军的进攻,为袁尚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经过一番苦战,袁尚军终于在付出了一定的伤亡之后,成功摆脱了袁谭军的追击。
然而,袁谭心中的恶气却并未消散,他对袁尚军的仇恨让他无法就此罢休。
于是他率领着自己的骑兵,紧紧咬住袁尚军的后部兵马,一路追杀。
这场追击一直持续到了清河境内,袁谭军的骑兵才渐渐停下了脚步。
袁谭望着远去的袁尚军,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甘。
他不明白为什么逄纪和审配会突然决定撤军,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带着这些疑问,袁谭决定返回平原城,找满宠问个清楚。
原来这一切都是郭嘉和满宠精心策划的一场大布局!
当袁绍病亡的消息传回许都时,郭嘉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他深知张燕与袁绍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于是果断地派出使者,携带丰厚的礼物前去游说。
而此时对袁绍心怀怨恨张燕清楚地知道,袁绍的离世意味着冀州权力的重新洗牌,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复仇时机。
所以,即使没有郭嘉派来的使者教唆,张燕也早已在心中暗暗谋划着,准备在年后开春之际,给邺城来一场致命的袭击,以报往日之仇。
而此时,白马前线的曹军蠢蠢欲动,这其实是满宠在将河北的情况告知白马前线的荀攸之后,特意安排的一出戏。
他故意让曹军营造出一种即将渡河的假象,以此来迷惑袁尚军,让他们摸不清曹军的真实意图。
与此同时,满宠又给臧霸传递消息,命令他率领军队北上,进入青州境内。
这样一来,臧霸的军队不仅可以完成策应袁谭军的既定战略,还能顺势占据青州的地盘,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一系列的部署,每一步都经过了郭嘉和满宠的深思熟虑。
他们对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关系了如指掌,巧妙地利用这些因素,将局势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整个计划环环相扣,天衣无缝,让人不禁感叹他们的智谋和策略之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