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你无须给朕交代,你需给学子交代。”
朱由校目光灼灼,态度不容置疑,语气坚定说:“朝廷将教育延伸到乡村,是让男女孩童启蒙,开智,即使万人中出现一名贤才,国朝各省,广大乡村都会涌现出数以万计的贤才,何况启蒙开智带来影响绝不止于此。
今后读书识字是大明每个孩童的基本权利,这是要写进国策中的,任何人剥夺孩童读书的权利,这将影响孩童的人生,诸卿身为省府重臣,全是国朝骨干,当清楚读书对乡村孩童的重要性。”
刘遵宪,吴士讲,元珍,宋玫等官吏神色惭愧,知晓皇帝重视教育,不曾想皇帝这般重视教育,将孩童公平受教育写进国策中。
旋即,刘遵宪主动承认错误:“陛下,是臣考虑不周,导致出现大问题,今后肯定查漏补缺,断然不会重蹈覆辙。”
朱由校面色恢复和煦,向宋玫嘱咐说:“宋卿,你负责开封府教育,此事交由你处理。刘卿,吴卿,你们随朕前往客厅,咱们君臣畅谈。”
闻言,刘遵宪等领命,齐刷刷跟随朱由校回到客厅,张焘迅速端来凳子,热茶,神色恭敬退出去,百官全部围在朱由校身边,靠着火炉取暖。
魏忠贤给百官斟茶,朱由校端起茶杯轻吮,面带笑容示意百官放松,言语平和说:“诸卿,世界大变,西方列国争相殖民他国,大明地处远东一隅,自然要顺应天下大势。
当前朝廷依据时局做出改变,军事改革,经济转型,文化复兴,朕身为皇帝,肩负复兴国朝的重任,时时刻刻不敢掉以轻心,生怕错走一步,将国朝带进万劫不复之地,让百姓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诸卿身为地方官吏,或执政一方,或镇守一隅,比朕更亲近百姓,更了解经济文化变革造成的影响及产生的破坏。今日,朕亲自向诸卿求教,大家不妨畅所欲言,说说改革的利弊及对改革的建议。”
河南官吏中,除刘遵宪进京同朱由校畅所欲言,了解朱由校性格,吴士讲,元珍,宋玫等不曾见过朱由校,对朱由校的了解或来自报纸,或来自同僚密语。
所幸百官对朱由校有粗浅的认知,皇帝坚持改革,虚心纳谏,立志中兴大明,数年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取得不俗的成就。
闻言,河南官吏面面相觑,纷纷端起茶杯思索。
少顷,河南巡抚刘遵宪率先开口:“陛下,臣私以为朝廷改革方向没错,然而,在朝廷文化思想高地出现问题,或者说朝廷意识到出现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嗯?
朱由校倍感兴趣,兴致勃勃询问:“爱卿有话直言,我等君臣闲谈,良策有赏,说错不追责。”
刘遵宪斩钉截铁说:“陛下,自正德朝王阳明悟道建立阳明心学以来,以前朝廷推行的程朱理学受到极大冲击,陛下亲政更废除程朱理学,提倡阳明心学,使过往主流思想被瓦解。
然而,朝廷提倡的阳明心学,及陛下推崇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新思想,却迟迟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或者说,当前,这股思潮仅在官吏和儒生中流传,尚未渗透到百姓中,使官方和民间在思想上形成分裂。
或许阳明心学,陛下的思想是进步的,然而,新思想缺少官方宣传,引导,导致朝廷思想混乱。
平常或许瞧不出危害,遇事或遇到危机,官方和坊间思想分裂,百官思想分裂,很容易引起剧烈动荡。
臣建议,朝廷改革之时,除加强报纸对新思想宣传,朝廷该派接受新思路,熟稔新思想的官吏宣传,将新思想的考核纳入科举中,甚至于,朝廷组织各种不同的思想代表进行辩论,在辩论中逐步落实新思想。”
嚯?
朱由校不可思议地打量着刘遵宪,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以前大明受到东北建奴的军事威胁,又面临西北灾情危机,朝廷不得不率先发展经济,军事,是有点忽视思想变迁。
今日,刘遵宪提及新旧思潮的变化,所面临的危险,让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未穿越前,思想课中专门讲述统一思想的重要性。
“刘卿所言,振聋发聩,让朕受益匪浅,近年来,朝廷是轻视新思想,统一思想,此番微服私访回京,朝廷自然将宣传新思潮提上日程,爱卿是否愿意进京前往教育部任职,负责新思想?”
他素来唯才是用,刘遵宪的提议符合朝廷利益,他不介意破格提拔对方。
刘遵宪面色恭敬说:“谢陛下厚爱,信赖,河南依然面临严重灾情,赈灾,以工代赈,大兴土木,各类作坊都在紧要关头,臣临时赴京,将让诸多政令暂时搁置,影响河南发展,影响百姓生活,臣希望继续担任河南巡抚。”
朱由校微微颔首,对刘遵宪的言语非常满意,这是名负责的封疆大吏,转首对洪承畴吩咐:“以朕的名义给内阁传达圣旨,刘遵宪担任河南巡抚之余,加兵部侍郎,俸禄提升一级,享受正二品待遇。”
闻言,吴士讲,元珍,宋玫等河南省大小官吏面色震惊,个个跃跃欲试。依照朝廷规定巡抚品级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时下刘遵宪向皇帝提出改革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即刻获得兵部侍郎衔,晋升为正二品官吏。
依照惯例,官职越高,晋升越难,然而,皇帝举动切切实实证明什么叫虚心纳谏。
刘遵宪面色大喜,起身行礼谢恩。
这时,吴士讲神色顿了顿,依然有点底气不足说:“陛下,臣吴士讲对改革并无异议,臣对南北粮食有异议。”
朱由校颔首,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吴士讲当机立断说:“臣先后担任大名府知府,开封府知府,尚未去江南。然而,臣通过南来北往的商贾获悉,西北乃至北方旱情越来越严重时,江南依然在大范围种植桑叶和棉花,而非改种稻谷来填补北方粮食短缺的空白,臣以为不合常规,当迅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