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醒来时已是快到第二天晌午了,入眼看到的是一脸担忧的老娘。
“闺女啊,感觉怎么样?”
周氏一见女儿醒来,就紧张地问道,边还用手探了探李婉的额头。
“烧退下来了。”
周氏这才松了一口气,担忧了一个晚上的心终于有了点着落。
李婉感觉自己的头好像不是那么晕了,整个脑袋松快了不少,不过感觉全身上下的皮肉还是疼。
“娘。”
这一声喊出来,李婉自己都给吓了一大跳,整个嗓子沙哑得不行。
周氏赶紧去堂屋倒了杯温开水,就着碗喂李婉喝了下去。
李婉这才感觉自己的嗓子被救活了过来。
“娘,我饿。”
李婉摸着自己已经贴得平平的肚子,有气无力地给她老娘撒娇。
周氏哪里受得住幺女这般。
“你啊你,不知道怎么说你好。”
“知道你醒来肯定饿,你嫂子用大骨炖了粥,你多喝些,伤到了骨头就多喝骨头汤,恢复得快。”
说着周氏赶紧去灶间盛了一大碗骨头粥来,一口一口喂给李婉。
李婉喝了一碗粥,这才感觉自己活过来了。
惬意地又在床上给躺了起来。
还是躺在自己家的床上舒服啊。
刻意忽略掉身上那些皮肉的疼痛感,李婉正准备在床上舒服地渭叹一声的,可视线却不期然间对上了老母亲充满爱怜和担忧的眼神,李婉顿时心虚起来。
也知道昨天定是让老娘心惊胆战了一天。
周氏嗔怪地瞪了她一眼,不过还是心疼道:
“感觉怎么样?脚好些了吗?”
李婉怕母亲担心,忙道:“不怎么疼了,娘不要担心,养几天就好了。”
“头呢?还晕不晕?”
“他们说你被送回来的时候,一直在喊着头晕的。”
周氏担忧地望着女儿。
李婉眼睛眨了眨,躺着好像感觉不出来。
她挣扎着想要坐起来:“娘,您将我扶起来一下,我靠在床头感受一下。”
周氏赶紧轻轻地将她扶靠在床头。
感受了好一会儿,昨天的那股眩晕感没有了。
李婉摇摇头:“娘,我不晕了。”
周氏悬着的心算是终于落下了一半,声音都拔高了几分,隐隐带着些雀跃,朝屋外喊去:“老二,你快去将李大夫再请过来看看,就说婉婉醒来了,还得劳烦他再跑一趟。”
李大夫早上已经来过一趟了,当时见李婉还没醒,就又走了。
“什么?幺妹\/小姑醒过来了?”
屋外同时响起了好几道声音,紧接着好几个人影从屋外冲了进来,李根生夫妻俩,李树生,李婉的大侄子李旺,小侄女李大妮和李小妮,一行人呼啦啦地都进来了。
“幺妹,你感觉怎么样?”李根生关切地问。
李婉见一家子人都紧张地看着她,她感觉自己瞬间被家人的关心围绕着,感觉心里胀胀满满的,看到就连才几岁的小侄女都关心地望着她,李婉心里又有浓浓的愧疚和心虚。
“我错了,让你们担忧了。”
“先不说这些,根生,你还杵在这里做什么?还不快去喊李大夫过来给你幺妹瞧瞧。”
周氏见着自家儿子,立马毫无心理负担地变脸,嫌弃他还没有将大夫找过来。
李根生有些哭笑不得,不过想到昨晚上老娘那一副丢了魂的样子,李根生还是愿意看到老娘抄起棍子要打骂他的样子。
李根生嘿嘿笑:“娘,您别急啊,我这就去。”
“幺妹,你等着我。”
说完,人一溜烟地就跑出院子去了。
刘大夫是被李根生背着跑过来了。
刘大夫被李根生放下后,也没有做耽搁,待得给李婉做完检查,这才真正松了口气。
“烧退下来了,再没有头晕了,说明情况应该还好。”
“身上脸上的那些擦伤都不用太担心,我开一小瓶消毒用的酒精,清理伤口的时候记得用酒精消下毒,估计过几天就好了。”
“额头处的伤口已经包扎过了,我明天再过来给你换药。”
“昨天的那个张大夫开的跌打损伤药挺好的,继续用,脚伤没那么快好,七天内都不要下地走路,好好养伤。”
李大夫安顿完就走了。
老李家众人这才齐齐将悬着的心给落了下来。
李婉正一脸后怕地想着李大夫刚才说的话。
“知道凶险了吧,平时怎么叮嘱你你都不听,还好这次是虚惊一场,你要是有什么事你让娘怎么办?”
周氏说着说着就哽咽起来。
要是发生了万一,她都不敢想她能不能撑下去。
她又怕说狠了女儿受不了。
多年的坚强让她马上又缓了过来。
“以后再不能一个人单独进山了,山里还是有很多凶险的,要是再去采药,也要喊上你小哥,发生什么情况两人还能相互照拂。”
“这次多亏了你林家小哥,要不是他,说不定娘都见不到你了。”
“虽然人家憨厚老实不图什么,但咱们要知恩图报,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林小子他们是从外地湖城那边过来修铁路的,我看着那两孩子都不容易。”
“年纪轻轻就背井离乡在工地上做苦工,估计平时都吃喝不好。”
“可怜见的。”
“我想着我们这普通的农家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谢礼,平时有空我寻摸着做点好吃的,让你跟你小哥一起送去给那两孩子偶尔改善下伙食。”
“我再做几套换洗的外衫,父母不在身边,平时也没人照顾他们。”
周氏现在是将林溪、林泉当自己孩子看待了,自然而然絮絮叨叨地安排着。
“湖城?”李婉没有理会老娘的那些个絮叨,倒是听到老娘说林溪是湖城人时,心里也跟着打了个秃。
“对啊,听林小子说他老家是湖城的。那个地方我之前都没听说过,反正我这辈子都没出去过大山,也不知道外面是啥情况。”
“咦,不对,我怎么好像在哪里听说过这地方呢?”
周氏一脸疑惑。
李婉却越听眉头皱得越紧。
好友李淑敏就是嫁去了湖城,听她在信中说过那是个好地方。
鱼米之乡,很是富庶。
不会这么巧吧?
周氏在旁边自顾自地说着,也没注意到李婉神色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