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要去西南渝城闯荡?那是个什么地方?我听都没听说过的。”
楚氏听到林泉要跑到外面去闯荡,心里一惊。强忍着心里的难受,还是耐着性子问自己大儿子。
她一直到现在都听不得“闯荡”二字,已经对这两个字产生了本能的心里排斥。
林溪回道:“娘,那地方就在我们隔壁省,等铁路修通了,来往我们这边跟渝城那边就方便了。”
楚氏忍了好一会儿可还是忍不住道:“儿啊,能不能不去?娘不求你能够挣多少钱回来,娘只求你平安健康。”
楚氏心里有些发慌,可能是心里产生了阴影,总感觉出去闯荡就会发生什么祸事。
她这会儿终于又有点能够理解林财老两口不同意林溪去京城的想法了。
果然是痛不在自己身上所以不会知道疼。
林泉扶着老娘坐在椅子上,看着紧紧抓着自己手的母亲,心里也是百感交集。他当然知道他老娘是在担忧什么。
温声道:“娘,不会出现你担心的那种情况。当年我爹跟阿城叔是单独出去走商,那个时候战火才平息没几年,边远地区难免会有些贼匪。”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世道已经太平了,而且我跟阿溪他们只是去修路,我们青山大队十里八乡一起去的还有好多人,大家都有照应,安全得很,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楚氏还是担忧:“可是这修路还是有危险性的。”
“娘,您莫担忧,做什么事情没有危险性呢?就连喝水也会有被呛到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喝水可能会出现呛水的情况,那我们就不喝水了吧。”
“我往日也常去湖城做工,也没见出现什么意外发生。而且我们这次过去,听说队伍里会安排正规的安全员和医生,如果真发生什么情况也能及时处理。”
“儿子明年就要成婚,也想在成婚之前能够多攒些钱,这样成婚仪式也能够办得体面一些,总不能到时候让媳妇儿跟着我一起受苦嘛。”
看大儿子这般坚持,楚氏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儿大不由娘,儿子有儿子的思虑和想法。如今这世道太平,即便是在工地上有什么紧要情况,工地上应该也会有应对的法子。
总不能她这个当老娘的还紧紧扯着儿子的后腿,不让儿子往前面奔吧,楚氏只好咬着牙点头同意。
林泉高兴地从堂屋出来,碰到扛着锄头下地回来的林伟,恭敬地喊了声:“阿伟爹”。
林伟点点头,见林泉一副要出门的样子,问道:“这是要出去?”
“嗯,我去找下阿溪。”林泉点点头。
见林泉急急忙忙出去,林伟带着些疑惑进到堂屋,见楚氏正坐在椅子上愣愣发呆,笑着问道:“这是怎么了?很少见你这个样子。”
楚氏见是他,叹了口气道:“泉子跟阿溪他们要去外地修铁路,得去一年,我拦不住。”
林伟愣了一下,知道她心里不好受,走到楚氏身旁坐下,拉过她的手道:“孩子们想出去闯,我们是拦不住的,如果这个事情落实了,那就别拦着,让他去吧。”
“左不过也就是一年的时间,明年就回来了。多叮嘱他让他在工地上注意安全,应该也不怕。”
见楚氏还是一脸担忧,林伟继续道:“你莫慌,我去打听下,看这个事情是不是有谱的。”
不过不用林伟打听,第二天,村长就在村口稻场摆了两张桌椅,安排了村委会的俩人负责登记报名人数。
楚氏这才放下心来。
……
十几天后,林溪、林泉随着村里其他几个报名修铁路的后生一并与修铁路大军踏上了前往西南大山的路途……
这是地处西南渝城乡下一片大山深处的偏远山村,名唤李家村,高山绵延,一望无际看不到边,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同样的也就意味着交通闭塞,经济落后。
尽管如此,这里的人们依然满足地在这里生活着。
老李家院子里,一个头发已经一半灰白的妇人坐在少女的房中纳着鞋底,抬眸看了看正坐在窗前出神地看着手里信的闺女。
妇人笑道:“闺女,又是淑敏给你写的信啊。”
李婉点头,接着又皱着眉头嘀咕道:“真是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嫁去那么远的地方?湖城,我没听说过那地方。”
“我觉得我们这个地方挺好的,她怎么就瞧不上我们这里呢。”
周氏倒是没怎么注意李婉说的那个地名,见女儿一副伤春悲秋的样子,有些好笑:“你这丫头,才二十一岁,怎么像个看透世事的老太太一样?”
“淑敏到底跟你说了什么?惹得你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
李婉说道:“她说她在那边过得很好,她嫁的那地方离省城很近,山清水秀,交通也方便,是个鱼米之乡,生活物资丰富,经济也很富足。”
“还说,那地方虽然是在乡下,但农人们闲暇之余可以很方便地进城务工,家里有很多进项。”
“说那地方比我们这个偏僻的大山小村好太多,还说我们根本就走不出大山,只能靠在地里刨食,想养活一大家子简直是太难了。”
“她将那个地方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她对嫁去那个地方一点都不后悔。”
“她还说在那里她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和对生活的向往。”
李婉说到这里瘪了瘪嘴,有些不服气道:“好像在我们这里的人都活不下一般。”
周氏叹气道:“也不知道那丫头是怎么想的?当初不顾一切地要嫁过去,这么多年了,竟然没有回来过一次看她的老父老母。”
当时李淑敏要嫁去湖城的时候遭到了家里坚决反对,那个地方别说李淑敏,就是李父李母这辈子都没听说过。
老两口一辈子都在大山深处过活,担心女儿到那么远的地方会被骗,也担心女儿到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没有娘家人撑腰会受欺负。
况且他们以后想见女儿一面都不知道得等到何年何月。
可李淑敏像是中蛊了一样,怎么都不听劝。
李父李母恨毒了对李淑敏远行的怂恿之人,李母整天以泪洗面,李父甚至恨得要跟李淑敏断绝父女关系。
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女儿要嫁到外省,真的很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一面,也就相当于没了这个女儿了。
李婉还是有些愤愤然道:“她很果决,也很有勇气,但我不认同她的做法。”
“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她可能是受够了在大山深处看不到希望的日子,甚至对自己未知的未来充满了绝望。”
“这就好像长期漂泊在被黑夜吞噬的大海深处的孤舟终于看到远方的灯塔,就会拼尽全力驶向那个有光的地方。”
“因为灯塔能照亮前方的路,人内心的信念认为有光的地方就有生的希望。”
“但她却没有考虑到父母的处境,等到父母动不了的那天,谁来照顾他们?”
“父母含辛茹苦将她养大,她却去到那么远的地方,一辈子能见几面?”
“就算嫁到附近,即便生活贫苦,只要勤快努力,日子还是有奔头的吧。”
“难道在我们大山这里就过不好日子吗?”
“我觉得在哪里都一样,日子是人过出来的,不努力奔日子的人,在哪里日子都是过不好的。”
周氏见女儿嘟嘟嘟地说着,很是被感动到了,她的婉婉长大了,知道疼她这个当娘的了。
周氏笑:“鬼精灵的丫头,道理一套一套的。”
“那闺女啊,如果真有这么好的地方,那你愿不愿意嫁过去呢?”
李婉一副像见了鬼一般的样子,急道:“娘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我是不会远嫁的。再说了,我还小,我还想一直留在娘身边呢。”
李婉赶紧将信放下,不再理会李淑敏的事,凑到周氏身旁,亲昵地搂着自己老娘。
周氏被李婉哄得眉开眼笑。
周氏笑:“我还没发现呢,我这幺女说话这么有文化的呢。”
李婉朝老母亲俏皮地眨了眨眼睛。
周氏心疼幺女,不愿李婉早嫁,甚至一直供着李婉读书到初中,李婉还学会了一门外语俄语。
俗话说女子在娘家做姑娘的时候最是幸福的时光,不用忧虑嫁人后得操持婆家生计,不用伺候公婆、照料小姑,也不用考虑那个与自己共度一生的人是否合情意,也没有生养孩子的烦恼。
李婉看了看窗外,见日头还在头顶的左上角,盘算了下时辰觉得还早,这才松开周氏,起身往外走去。
边走边说:“娘,这日头正好,我去竹海山寻些草药啊。”
周氏看了看天色,确实还早,笑道:“要不喊上你小哥?让他跟你一起去,也好有个照应。”
李婉摆摆手:“不用了,娘,小哥忙着在院子里编竹筐呢。”
李婉指了指正坐在院子里一个角落双手翻飞忙着编制箩筐的李树生。
李树生听到小妹喊他,赶紧转过头朝自家幺妹这边看过来,笑呵呵地问:“小妹,你喊我什么事?”
李婉朝李树生摆了摆手道:“小哥,你忙你的,不用管我,你这箩筐隔壁家的庆叔还等着要呢,你可要抓紧哦。”
李树生点点头,赶紧转过去继续忙活手里的活计。
李婉接着偏过头朝屋里的周氏笑道:“再说了,您还当我是小孩子呢,我们这里的孩子哪个不是在竹海山里泡大的,山里哪个角落我们没去爬过嘛,闭着眼睛都知道哪儿是哪儿。”
“这会儿过去,说不定还能碰上咱们村的人呢。”
周氏想想也是,还是叮嘱道:“那你看着点日头,天色不早了就赶紧回来。”
李婉背上背篓朝周氏挥了挥手:“娘,我晓得的,那我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