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监督少数人,下位者监督上位者。”楚云逸解释道:“那么多人都想做皇帝,无非就是享受那种天下第一,被人高举在头顶,蔑视众生的优越感。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皇能真正的把百姓放在心上?如果给他加上一道束缚,让当权者明白他能享受到的一切是大多数人赋予他的,他在享受这一切的同时也负有相对的责任。把皇位和责任及义务绑定在一起,就能劝退那些享乐者。”
“你的想法是不错,可是怎么实践呢?”朱翰墨皱着眉:“谁敢去监督皇上?按照你的说法,是下位者赋予上位者权利,可是下位者的权利又是谁赋予的呢?上位者怎么会心甘情愿的将监督的权利交给下位者?”
“说实话,这个我也没想明白。”楚云逸如实回到:“我所在的那个国家历史悠久,王朝更迭,历史兴衰更是常见。当上位者不愿意将监督的权利交给下位者时,都会有一场自下而上的暴动来推翻旧的秩序和旧的上位者,之后又会开启新一轮的循环,怎么看都是一个死局。”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避免吗?”朱翰墨来回踱步。
“几乎没有,哪怕是在极其理想化的状态下都很难,是人就会有私心。”楚云逸苦笑着摇头:“最先觉醒的是一小部分人,推动社会进步的也是一小部分人,上位的同样也是一小部分人。只可惜这一小部分人从大多数人里面走出去太久,已经忘了自己来自哪里,忘了自己为何出发。”
“既然避免不了,那延缓总有办法吧?”朱翰墨目光炯炯的盯着楚云逸。
“嗯……可以加快社会流动。”楚云逸想了想。
“社会流动是什么意思?”朱翰墨不解。
“皇帝只有一个,就算是再荒唐仅凭一己之力也干不了多坏的事情。这么大个国家,最后做事的还是官吏。无论是你还是王爷,哪怕是一个里长。你们是百姓的嘴,是皇上的手。”
楚云逸继续说道:“所谓加快社会流动,就是让底层的百姓有更多机会进入官场,让上层的官员也有可能因为犯错被贬回底层。就像一条河流,如果水不流动就会发臭,社会也是如此。当阶层固化,底层百姓看不到希望,上层官吏肆意妄为,那这个王朝离覆灭也就不远了。”
“做起来很难啊。”朱翰墨叹气道,“现有的官员体系盘根错节,各个家族都想把自己的人安插进去,怎么可能轻易让底层百姓挤进来。而且,一旦有官员被贬,他背后的家族势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所以才需要循序渐进。”楚云逸认真地说,“首先,完善科举制度,让更多有才能的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并且扩大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诗词歌赋,还可以包括治理地方、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实际事务,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治理国家的人才。”
朱翰墨摸着下巴思考着,“还得有配套的制度来保证这些新进入官场的底层官员能够施展才华,不被旧势力打压。”
“没错,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监察和考核制度。”楚云逸补充道,“监察官员要独立于官场体系之外,甚至对皇命也得有一定的否决权,确保他们能够公正地监督各级官员的行为。对于那些打压底层官员、贪污腐败、不作为的官员,要进行严厉的惩处。同时,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他们的升迁或降职。”
“不过有一点很可惜。”楚云逸又道。
“什么?”朱翰墨问道。
“监察司成立的初衷就是这样,可惜的是诸葛彦纯是一个对皇上极其忠心的人。”楚云逸笑道:“想想也是挺可笑的,要找这么一个不怕皇上的人还真找不到。”
“先别管诸葛彦纯了,你继续说。”朱翰墨催促着:“如果皇帝被蒙蔽,让监察制度形同虚设呢?”
“这就需要另一种监督机制了。”楚云逸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我们可以鼓励百姓监督官员,设立举报箱,百姓可以实名或者匿名举报官员的不法行为。一旦查证属实,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对被举报官员进行严惩。这样一来,官员们就会有所忌惮,不敢轻易胡作非为。”
“很难,百姓大多畏惧权势,不敢轻易举报啊。”朱翰墨又指出一个现实问题。
“所以要营造一种敢于监督的社会风气。”楚云逸说,“通过宣传教育,让百姓明白他们有监督官员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他们的举报是受到保护的。同时,对那些勇于举报的百姓进行表彰,树立榜样,让更多的人敢于站出来。”
“然后呢?”朱翰墨追问。
“没了呀,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了不起了,据我所知还没能做到过呢。”楚云逸回道:“如果吏治不腐败,我都想不到这个国家怎么可能会走向衰落。”
“我说的再大不敬一些,无论皇家怎么闹都不可能直接影响到百姓,都不会直接动摇帝国的根本。只要下面稳住,上面姓陆,姓张,姓刘,姓王都不是很重要。”
“让一棵树倒下的,从来都不是一只硕大的虫子,而是一堆芝麻粒大小的蛀虫。”
“……有道理。”朱翰墨点点头:“今天你说的这些话我会回去好好琢磨的。”
“其实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办法。”楚云逸突然想到一点。
“说。”朱翰墨听得入迷,不知不觉中已经坐到了楚云逸身边。
“教育。持续,普及,灵活,高尚的教育。”楚云逸回道。
“当教育持续开展,便能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积累知识与智慧。从孩童启蒙到成人进阶,不同阶段都有相适配的教育内容,贯穿一生,让百姓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认知。”
“朝廷要加大投入,在各地广设学府。不仅在城镇,在乡里也要设立蒙学。对于贫困孩子,提供免费的书籍、笔墨,甚至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同时,鼓励民间办学,对办学出色的私塾给予奖励和扶持。”
“灵活在于不局限于传统的儒家经典。除了教授道德礼仪、文化知识,还应增设实用学科,像天文历法、地理测绘、医药医术等,让学子所学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高尚则是要在教育中融入家国情怀、正义廉耻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仅仅追求个人功名利禄。”
“总之一句话,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坚信人人生而平等,并且事实也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