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不得不惊讶的就是唐太宗对这事的做法,当时好像皇宫飞进来了一只蝗虫,这只蝗虫被李世民抓住以后就立即被他吃了。”
“李世民吃下以后就指着他的肚子对里面的蝗虫说:你不要在吃百姓的庄稼了,要吃就是我肚子里面的肉。”
“底下的大臣是大惊失色,连忙劝阻说皇上这蝗虫可吃不得。”
“李世民的这一举动就体现了当时国家儒学思想,就是老子提出来的“仁者无敌”,这有仁义才可以得到一个国家,不仁的天下也不会使百姓归心。”
“而李世民对民的态度足以赢得百姓的拥护,连皇帝都这样表明态度而且还做了,一个小老百姓在获得利益的前提下他不归顺唐朝还归顺谁?”
“足以可见,当时的李世民的态度是一心治国,一心关爱民生,是一个真正仁义的好皇帝。”
“李世民还善于识人并善用人才,特别是可以不计前嫌这种性格,在皇帝中还是少之又少的。”
“尽管他面临着一些与他过去有矛盾的人,但他从不因个人恩怨而放弃人才。”
“他清楚,国家的建设需要众多英才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心。”
“魏征,这在李世民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大臣,直言不讳的优点,让历史直接的好评。”
“最明显的例子肯定是魏征,一位重要的名臣。”
“在魏征成为李建成的人之前,他曾多次对抗李世民,提出各种反对意见。”
“然而,李世民上位后,他选择不计前嫌,继续信任魏征,这种宽容和包容的态度让众多人才愿意为他效力。”
“魏征以其才华出众而着称,但他也以直率而着称,不会在意他人的感受。”
“他甚至在皇帝面前指出皇帝的错误,李世民虽然曾因此而感到不悦,但他没有因此而抛弃魏征,反而接受了他的批评和教导。”
“兄长李建成在太子地位时,李世民并没有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
“他更愿意成为一位重要的辅佐者,来帮助自己的兄长。”
“然而,李建成并没有胜任太子的角色。”
“他虽然表面温顺,但内心却小气和自私,这种性格不适合担任皇帝,再加上“玄武门政变”的事件,李世民被立为新的太子。”
“在太子之位继任后,他宽待之前的部下,包括了曾为李建成谋划多次反对李世民的魏征。”
“尽管有谋士建议除掉魏征以免日后麻烦,李世民依然选择不计前嫌,重用他,甚至将魏征提拔为宰相。”
“魏征是一个自我主张强烈的人,他在官场上毫不让步,尤其是对皇帝。”
“他会毫不犹豫地在任何场合直言不讳,即使在众人面前指出皇帝的错误,这曾多次让李世民感到尴尬。”
“但李世民没有因此而放弃魏征,这样的皇帝让人感觉很大气,而且吵过多次,李世民还是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和教诲。”
“唐太宗在位期间,唐朝的经济社会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空前的繁荣。”
“由于他的贞观之治,在农业、经济、政治、以及军事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并且改革效果十分显着。”
“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唐太宗本身的聪明才智和过人魄力,还源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懂得如何善用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在人才的管理上可以说是有自己方法的,他认为“君以举贤为常,官以任贤为常,士以敬贤为常。”
“不断地发掘人才、善用人才,从而开创了一代贞观盛世。”
“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在16岁就上前线参与战争,两年后其父亲起兵反隋,18岁的李世民被推为唐军统帅,带领一支不乏老弱病残的军队,以寡敌众,以24岁的年纪完成了统一大业,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说他在军事上的能力不容小觑。”
“李世民认为“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李世民这种使人如器的观念,使得他发现和录用了一大批的人才,而且各种各类的人才都有。”
“这些李世民所重用的人才,由于李世民的善用,在李世民不管是举旗反隋、争夺帝位、还是治国安邦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刚刚建立自己的大业之后,李世民为了巩固和发展,急需人才,这个时候,李世民动员所有的大臣向他推荐人才。”
“大臣德彝因为很少举荐,受到了李世民的批评,德彝解释说他没有找到未合适的人才。”
“唐太宗立刻指出: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这话说得很对,哪个朝代会没有贤才,只有被遗漏,所以没被发现而已。”
“一心为国操劳,后勤工作做得非常不错的房玄龄。”
“有敢于直谏的魏征,有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的李靖等。”
“并且在李世民眼中,人每个人都有他不可替代的优点和长处,只不过是要有一双能够发现他们各自优势的眼睛。”
“发现之后,根据他们各自的经验所长,安排职位,他们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大显身手。”
“在李世民的眼中即使有绝世珍宝,黄金千两,也不如身边聚集人才的兴盛、贤士的尊崇,这就是李世民的善用人才之道。”
“李世民将一个刚从战火中走出来不久的国家,治理成为盛世的典范,关键的一点还在善于用人。”
“政策再好,不能得到有效的实行也是枉然,所以,用对人,善用人就十分重要。”
“天下之大,非君主一人的天下,也非君主一人之力就能治理好。”
“领导者最主要的任务就在用人,用对了人,事半功倍,垂拱而治,用人不当,败坏朝政,遗害无穷。”
“而在李世民敢于用人中,我想提一位将军,他就是大唐军神——薛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