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有些期待,有些紧张,又有些顽皮地回应。
然后跟着元辰和谭静一起进入他们的玻璃屋卧房。
努力把自己的角色,向古代丫鬟看齐。
………
接下来三天。
股市继续平稳向上。
元辰简单的重复工作和生活。
鹏城拆迁投机回流和新发现的第1只正是股票私募基金“元兴1号”新增190多亿元资金购买力,全部建仓完毕。
加上手中股票市值增长。
元辰管理的资金总持股,突破600亿元。
总本金,接近120亿元。
其中西南省府60亿元,元兴1号30亿元;无有元行投资公司加子公司,约12亿元;山京县府,8.63亿元;帝都航院,7亿元。
不算人才保障房的股本利润投入。
股票总利润突破300亿元。
其中西南省府和山京县府,各自的利润,都突破110亿元。
元辰个人及公司账户利润,突破70亿元。
加上人才保障房得30亿元投入。
在扣除海外人才招揽投入,南方和平事业部和港岛总部建设的10亿元资金投入之后。
股票加房产的投机总利润,再次突破100亿元。
帝都航院利润突破6亿元。
收益率突破80%。
正式发行的30亿元华夏币元兴1号私募证券基金,短短一周左右的时间。
所买的股票,基本都在平稳加速上涨。
加上一杯杠杆。
也获得大约10%左右的收益。
收益达到6亿多元。
华夏股市2005年12月最后三个交易日。
魔都指数最终收在1161点。
相较2004年最终的收盘点位1266点。
全年最终下跌105点,跌幅8.3%。
最大下跌128点,最大跌幅,10.11%。
魔交所全年成交金额,根据新浪财经2005年12月31日的报道,2005年魔市为.6亿元,日均成交205.7亿元,较上年减少35%。
其中,股票成交合计亿元,较上年减少27%。
当年问世的指数基金EtF成交达到420亿元。
指数基金在这个时候,还很不发达。
股票日成交金额,也随着行情的低迷,小得离谱。
尤其相对于前面和后面。
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地量成交黄金坑。
想想10年后。
一个股票一天都随便成交100亿,200亿。
这个时候整个交易所的成交金额,就这么点。
简直不可思议。
此时整个股市,也就7万多亿元总市值。
2005年的gdp大约是19万亿元华夏币。
m2是30万亿元。
股票市值相当于gdp的37%。
相当于m2的,24%。
就在前后10多年的历史中。
都是罕见的极端低数据。
人均收入最低的全国最穷县西南行省,4000多万人,今年的gdp也达到1500多亿元。
人均全年gdp,只有3700多元华夏币。
只相当于此时的农民工,在外面干一两个月苦工。
但是即便是这么穷的一个省份,元辰从一个全国十大贫困县城挤出来的资金,加上省府后面的助攻;以及在鹏城一个旧改项目投资机和官方加持。
百亿本金加300亿利润,再加200多亿元融资。
600多亿元持股,就已经达到股市总市值的将近1%。
这几乎无法想象。
全国有3000多个县。
发达的地方。
有钱的集团和家族,多了去了。
还有外资那些大集团。
即便是港岛,湾湾和半岛,岛国等等这些边缘小地区。
随便拎一个会丰,湾积电,三兴和富田汽车出来,都是几千甚至上万亿元华夏币的大块头。
随便一家一年的研发费用投入,或者销售费用;都可能超过200亿元。
偌大的一个华夏。
此时的股市规模,为什么这么小?
这说到底可能还是什么池子,养什么鱼。
此时的华夏虽然人多。
但是经济规模。
真的小得离谱。
Gdp只有大约2.4万亿米币。
比岛国的4.5万亿,还少2.1万亿米币。
5,000万人口的半岛国,Gdp也达到7000多亿元米币。
2000多万人口的湾湾,Gdp3000多亿米币。
600多万人口的港岛,Gdp也超过1,700亿元米币。
这4个地方加起来,市场经济规模都已经超过华夏内地两倍。
这样的现实局面。
在当时大多数人眼里。
可能都会觉得。
华夏这个股市的体量,是很正常的。
毕竟你池子就这么小。
不可能养出来比池子更大的鱼。
但问题就出在。
外边这几个池子,随后十几年,水面上涨的速度,已经变得很慢。
岛国整个水池,甚至10多年都没有再增长一毫米。
相反。
华夏内地整个经济水池。
水面以他们的三倍速度增涨。
10年后。
刚好反过来。
华夏内地的水池,是这4个地区加起来的两倍多。
这就意味着。
他们这些地区的巨头2005年有多大,2015年左右;华夏内地的巨头,就有他们的双倍大。
但是现在。
华夏内地的这些巨头。
包括后来威名霍霍的bAt,现在基本上都只相当于几岁的小伙子。
已经上市的qq和千度,也就是几百千把亿元华夏币市值。
就是湾积电,三兴,锁尼,富田等公司三两年的研发费用。
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此时此刻的元辰。
也是对bAt的股票,并没有特别的热情。
看过十八年后风景的元辰。
知道他们并没有什么核心技术。
也就是一种互联网商业模式。
而且都是不完美的。
这个时候能成长起来。
本身也是时代运气。
没有老牌对手。
没有新秀出现。
海外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因为规则原因,被挡在门外。
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成长起来的bAt,实际上有点像温室里的苗子。
经不起特别的风雨。
也堪当不了特别的大任。
在18年后的科技股二次大爆发时代。
他们纷纷全部掉队。
国际化看不到希望。
国内因为后起之秀一路赶超,吞噬他们的市场份额。
就像多年后的媒体点评那样。
他们也就是时代的产物。
并不是他们引领了时代。
即便只考虑单纯的炒股赚钱。
重生到2005年的元辰,都对他们的股票,没有多大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