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后跋
这部小说,如果从最初的酝酿算起,截止杀青,耗了我不下五年的时间。回头来看,连我自己都惊诧于我何以有如此的韧劲,如此的耐心。
小说中赞许的那些人物,有格局,有胸襟,有真纯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在人性上更有极特殊的闪光点。为塑造他们而掷出精力与时间,是合我心愿的。他们固然是文学的存在,然而,在现实层面,其实不乏他们的身影。我并没对这些人物刻意美化,而只是荟萃了生活中同类型人的特点加以强化了一下而已。
因为是第一次写小说,自然无经验可依傍。然而心中却有几点肤浅的想法,使我在下笔时以之为依归。
我觉得,读者对生活的表象,即五官每天都能感受到的人和环境,是有依恋感的。所以,我寻思,既然想创作小说,就不能不用心去写表象。表象写足了,会让读者呼吸起来觉得自然,感受起来觉得亲切。不过,仅做到这地步,亦有缺憾,甚至可说假如写到这地步便感满足,那就无小说存在之必要了。若想真正来满足读者,须得深入一层,达到另一步地,即是让他们感到你写的人,与他们似同框生活着,然而中间要隔着玻璃。这一点很重要。玻璃这边是自然状貌,是琐屑的原生态,那一边则经过了加工、提炼和升华,应该显得精致,变得多彩,形成一种比现实更有现实感,且更有柔韧性,因而更具魅力的艺术表达。
世上有千千万万的鸽子;毕加索画布上的和平鸽只有一只,却是世界上最着名的一只。可它必须先是只鸽子,然后才会是一只着名的鸽子。同其理,诸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黄胄的驴,吴作人的金鱼,刘继卣的狮虎等等,莫不如此。
我又觉得,读者一方面希望在刻画物象或具象的东西层面获得满足,同时,另一方面渴求来自精神层面的丰厚情趣的滋润。就是说,人的阅读需求不是单维的,而是多维的或曰多向度的。例如,将人物在真实中适度地理想化一点;情节在逻辑推进中於某处稍微表露出点传奇性;语言叙述在平实中隐有波澜与婉转;语境不逾日常之态,却时露锋棱,突发一丁点智慧语,幽默诙谐语,破闷解颐语,以及怒目棒喝语,荒诞可笑语,市井无赖语,啰皀厌人语……等等。
汉代东方朔是个矮矬人,形象猥琐。然则考稽他的行事,传奇得很,后人月旦起来,不觉其为“小”丈夫,反倒是在眼前挺立着一位幽默多智,议论风发,随意挥洒而无不如意之巨人。读他滑稽有趣的诡论,好似在单调沉闷的氛围中突然望见了一张特亲切又特风趣的笑脸,叫你快乐并因快乐而脑洞大开。此点可谓古今同概。足见精神层面之作用,大矣哉!凡此种种,搞小说创作时,皆非可小视者也!
处在纯正人物对面的,是反面人物__细想想,这纯粹是句现成的废话。通常理解,所谓反面人物,乃是些邪秽、贪婪、野蛮、暴殄天物、危害他人和损害社会的很垃圾很人渣很该杀掉很该统统粪除的家伙。但这样理解虽说合乎思维习惯(由灌输而得来的习惯),却不完足。如果把这些家伙再按生活本来逻辑,加上几笔,写写他们因何种物事推毂、因何人或何目标驱动、因何条件或环境濡染而成为此种角色,似乎更有价值。更甚之,如果在其丑恶之中,突然冒出几许不悖人性之善,闪现出一点点人性中柔软的东西;在其黑暗生命史里偶尔透出几星银斑甚至带点儿金色的牛毛纹,而不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黑漆古,则似乎更符合他们的社会性征。你可以爆粗口,骂之为狗日的,但他们从娘胎里出来时,绝非齐刷刷的就把本身的“狗日的”属性一下子定了型。所以,我认为,小说中的人,包括歹人,皆为社会人,而非法律教程中的人。在法律书中,那些家伙的共有名称,叫罪犯或犯罪嫌疑人,小说最好不这样简单化。在这方面,生物学就挺有弹性,如法布尔对人所不齿的屎壳螂的描写,便颇大度而宽容,遑论其它。
另外有些小琐碎,似也有小心着意之必要。如,写紧张场面能让你喘不过气来,而述及诙谐对话能叫你开心得捧腹,甚或笑得五官错位;再如,描写人的感情经受怎样一次次洗漉而变得纯洁、丰盈而灵通晶莹(假如使用这词儿合适的话);刻画人物既有现实面,又有传奇面,还有现执理念面和未来理念面;再再如,反映生活要既写日用之常,又适当来点儿博物知识,有书斋雅玩之温文,亦有墙角篱落寻常小草小虫之琐屑,以丰富心灵聚餐__可东北乱煮,也可岛城海鲜,亦可四川麻辣,总之是不拘一格,不妨稍事放纵一下笔墨,边吃边回味,或许能嚼出些许别样的感受来。
还有,这小说里的人与事,溯其来源,属于上个世界九十年代。不过,他(它)们都如跌碎在时间来路中的瓷器,不复完整,仅东鳞西爪地孑遗一些残片。每个残片后面都有故事,你得把它们锔起来才能显出价值来。写这部小说,我试着把自己当成了锔匠,一名诚实但笨拙的锔匠,把一个个碎片(故事)锔起来,使残器重新找回点儿灵气。不过,能不能受人欣赏让人动容,我就不知道了。希望有那么一点点。
至于小说中涉及了一些风花雪月、男男女女的情节,我认为,本不必大惊小怪。它并不包含煽情的成分,此其一。其二,只要想想,文学还有一个为时代留影的功能,对此就不难认同了。小说中描写和反映的年代,是个特殊年代,一边是高歌猛进,大多数人在拼力地爱与奉献,另一边是人欲横流,不少人在努力地风花雪月。回避这一现实,那是不应该的,是不诚实的。
中国有一个人尽知之的成语:虚虚实实。我们得承认,写小说是能够对这成语演绎分外充分的一项工作。实有的东西,可以虚写之,并非实有但可能有的,却可以实写之。此即所谓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是矣。《不二岁月》自然也是。如,锦江市是虚拟的一个城市,而桓仁县则是实际存在的县。虚实交错,我觉得,倒是颇有意趣的。里边的人物也一样,没有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人,但每一个又都能在生活中闪动着他们的影子。如小说中的何婷婷,这位令人心仪、让人倾慕的女主人公,不仅容止仪态万方,更有聪明美丽的灵魂使她光彩照人;她是小说版的,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她其实亦是生活版的__虚实相生,即此之谓乎?
写到此处,我需要补充几句。我该向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即粉牡丹和艳艳,说声对不起。诚然,和洋洋(一个生活于屈辱却在精神上维护尊严,在人性上有相当多崇高亮点的女性)比起来,这两个人除了可鄙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地方,更不要说值得人喜欢了。但,她们并不该死,在小说中,却极惨地被炸成了渣渣、沫沫。我不愿她俩有这结局,却不能不服从她俩这样的结局__太惨忍了。我很不忍心,所以草草写了几笔,而且写过之后甚至不忍心回过头来看一看文字有无不妥,是否该增写一点具体细节。唉,不,这一点我做不到。非不能也,是不忍为之也。
小说中还有一个内容,是我着笔不多,但却是大家都能看明白的,那就是庄梦晓孤傲狷介的独立个性。他不肯巴结上峰和不想讨上峰喜欢。上峰荒谬(这是个限定词)的指令,在他这儿,失去了权威的光芒,形同粪土。当年孔子称赞的“君子儒”,就正是这样。在孔老夫子以后的历史典籍以至诗歌、戏剧和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一内容。可以说,它构成了中国正直、正派的知识分子的一个极珍贵的传统。
这个传统,岂能不用亮色来赞美它?
瞧吧,庄梦晓会的东西很多,但独有一样东西他不会,即上面说的,他不会巴结领导。而恰由于这一点,何婷婷对他的爱更加深了一分。“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就是说在精神上,他俩是相通的,在人格上是恰为同调的。
“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个性,庄梦晓才因而遭到了一次暂停职务的打击。其实,这还算他幸运,在小说中只遭了一次小坎坷。在现实中,他恐怕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伤害和打击。对此,读者是不难想象的。
一个人活在世上,所要做的,归结起来仅有两桩,一桩为做人,一桩为做事。庄梦晓与何婷婷的信条是,依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他俩就是笃诚地践行着这一信条,像何婷婷说的,很自然地活出了自己。所以,他俩活得踏实。在当今这人心浮躁的年代,能够感觉自己活得踏实,是相当不容易的,对许多人来说,简直可说是一种虽口能言之而心不能至之的奢望。能够活出了自己,更是莫大的幸福!
依本色踏实地活着,需要一种心灵来支持和养护。我现在真想在小说中加一段何婷婷和别人的对话,以直接揭示她和庄梦晓的心灵。可以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
问: ”你不认为,地位和金钱能代表成功吗?
何婷婷答:“获取地位和金钱,不能否认是一种成功。可是对我俩来说,不一定有意义,也不一定令我俩喜欢。这不是自鸣清高。请相信,我俩都不是矫情人。”
问:“那么,你俩认为,怎样才算有意义?怎样才算成功?”
何婷婷答:“做自己本心喜欢做的事情,同时能给别人带去好处,带去快乐与幸福,更能给社会输进一点贡献,嘘进一点温暖,这是我俩的共同追求。这样,在我俩看来,才既算是成功的,又是有意义的。”
哦,想想吧,他俩把地位和金钱看得淡了,至少不热衷,那还需要巴结谁么?就是说,不管面对诱惑还是承受压力,他俩不可能矮化自己的人格,不可能抛掉自己做人与行事的本色,对吧?
能把权贵都艳羡并百般企图攫取的五行园,慷慨奉献于社会,捐送给大众,这样的人,足可笑傲王候,秕糠当代贵族资本。他们难道需要巴结什么人吗?
庄梦晓和何婷婷是一个故事。但他俩更演绎了一种精神,一种平凡的精神,又同时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把这种精神,跳出概念的躯壳,化为小说中既现实又传奇式的存在,这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一个简单而素朴的目的。
至于这个“化为”,作何理解,你有没有和我具一样的理解,那就是你的事了。我不想多做解释。
另外,小说好多情节写到了世情和官场。这两者虽只作为铺陈的环境和背景,却也有我的想法。唉,名利场,颠倒了多少世情,愦乱了多少灵魂。《不二岁月》的初意,不过就是想动员人们,来涤涤世情,来洗洗各自的灵魂。如此而已。
换一句话说,我以为,人们不仅需要浪漫的冀求,狂野的获取,其实很多时候也需要“理智的了断”。人们不必太追求生活的绚烂和繁华,把平凡的人生,活出丰富,活出美丽,活出尊严,活得自由而有滋有味,倒应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一种聪明而实际的选择。你认可吗?
最后,对小说的名称作点说明。
不二岁月,意谓时间是一向的,套用现成的一句哲学用语,亦即:人不能两次渡过同一条河,这是一种解释,一种常识性的解释。但这里的不二,不拘于以上解释。小说中写了一个个值得咏赞的人,他们的襟怀,他们对人的爱和善,对事业的执着和忠诚,对丑恶的对抗以至不惜任何代价的对决……这一切,留在了当时那个岁月。那个岁月,因他们而美丽和芳菲,逸散着不二的色与香。而和他们对垒着的人,也带着那个年代的特点,虽丑恶,虽不端,却还是粗陋的、初级的,可说带有一定的原始性。其他的人物,有着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命运,然而无不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就是说,小说中的人,以及他们活在的那个岁月,现在既找不回来又莫可复制。小说名曰《不二岁月》,不亦宜乎?
断续写于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