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根看了看自己的婆娘,陈王氏也殷切的回望着他,他犹豫了一会儿又道:
这我们连给二丫准备嫁妆的时间都没有,是不是太委屈她了。
王姐赶忙哼道:
人家早就准备了,只要你们同意了,明天纳征的时候一并把嫁妆给送过来,后天一起风风光光的迎娶到婆家去,人家想的多周到啊,你们这次真是额骨头碰上天花板了,有了这门亲事,不单是你们俩,这老大老三老四以后都要跟着沾光啊!说着起身大声道:
这时间也不早了,我还要赶回去给人家回话呢,这路上时间可不短,人家可不只有你这一家姑娘惦记着呢,人家这可是明媒正娶,不是纳个小妾,你可快点拿主意吧!
陈王氏也催促道:
当家的,你快拿个主意啊!我这表姐可是从小跟我最亲了,为了我们二丫的婚事也操老碎了心了,这次这么好的事,第一个想的就是我们二丫,这大热天的,赶了大半天的路,你可别再犹豫了!
陈友根思量了一下,看了看桌子上这两锭闪闪发亮的银子上印着的太仓两个字,对着自家婆娘狠声道:
去,把二丫的生辰八字拿来给你表姐。
听闻这话,陈王氏赶紧进到里屋,一会儿拿着个红色的帖子出来,交给了王姐。
王姐喜笑颜开的取过红贴,道:
妹夫真是个明白人,这下二丫可是草鸡变凤凰了,你就等着享福吧!我得赶紧走了,这婆家可等着我回话呢!累死我了,累死我了。
她笑着匆匆的出门,夫妻两人一路从屋内送了出来,问道:
王姐,这么急着走啊,吃了饭再走啊,你看我们要准备点啥啊?
王姐跨上了小船,催着艄公赶紧撑船,边挥手朝着夫妻两道:
别送了,你们快回去吧,准备准备明天招待婆家人啊。
等到乌篷船转过了前面的竹林,彻底看不见后,夫妻俩对望一眼回了屋,陈友根对着自己的婆娘道:
你去跟二丫说一声,后天就要过门了,让她也准备准备。
陈王氏嗯了一声,去了女儿的屋子。
进了屋子,见二丫和招娣正拿着绣棚争着什么,也不避讳招娣,把订亲说媒的事给二丫说了,二丫听了,忒的一下脸就红了,招娣嘻嘻哈哈的打趣着给二丫恭喜,陈王氏笑着对招娣说:
你也别取笑她了,等二丫的婚事忙完了,我就让你陈伯去你家提亲,赶紧把你和老大的婚事给办了,我们家也来个双喜临门。
二丫和招娣两人又笑着闹作一团。
隔日快黄昏,王姐随朱福一共三条乌篷船来到了陈家村,写着朱字的红灯笼在船头不停的摇摆,引得陈家村里人都顶着天上毒辣辣的太阳来看热闹,当看到从船上搬下来大大小小六、七口箱子时,陈家村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左邻右舍都来打听陈家的喜事,陈王氏赶忙让大儿子切了好几个早早冰在井中的西瓜在院子里的老樟树下招待大家。
陈家村的老族长也被请到了陈家堂屋,朱福命下人把一个个箱子打开,三百两银元宝整整齐齐码在红色的锦缎上,熠熠生辉。又从一个箱子里捧出一个首饰盒子,打开后金光闪闪的八金八银珠光璀璨的首饰直晃人眼,朱福笑着扶着陈友根入座正位,返身托着一个漆盘,盘中正摆着珠光宝气的新妇凤冠和大红的霞帔,躬身行礼道:
亲家公,我家三爷已把少爷的婚事禀请了我家举人老太爷,老太爷看了新妇的八字非常喜欢,就等明天孙媳妇进门磕头呢!我今天特此奉上聘礼和新衣,正式请求迎娶令爱陈佩琼为我家少爷朱煜申的正妻,望亲家公大人允许!自此朱陈两族世代结亲,同气连枝。
陈友根赶忙起身接过了凤冠霞帔,满口答应。
随后两人又敲定了明日迎亲的一干事宜后,朱福就匆匆登船而去。
整个陈家村热热闹闹的开始忙碌了起来,晚上整个村子的人都集中到祠堂前的广场,一桌桌的喜宴也陆陆续续的坐满了人,一盘盘的热菜流水一样被端了上来,老族长不断地擦拭着粘湿的眼角,一边喝着米酒,一边感叹陈家村已经多久没有如此热闹的场面了,陈家能攀上这样一门亲事,真是全族的喜事。
在这明末天灾频繁的年代,即使是在富庶的江南,也是经常有北方的流民逃难而来,而陈家村隐在一个叫练塘的镇子边缘,只因四周湖泊河流纵横,日子却还算安稳。陈家的喜宴要足足办三天,每天还是三顿,整个陈家村的老老少少把两头大肥猪从头吃到了尾,难得这么大的油水让小孩子们的欢笑声久久回荡在这夏日的田野和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