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穿筘和上浆这一关键工序后,那些整齐排列的麻线已然做好准备,接下来便要进入卷布坯的环节,好似为即将诞生的麻编作品搭建一个初始的模样。
老人先是仔细查看了穿过筘的麻线状态,确认每一根麻线都排列得规整有序且没有缠绕等问题后,便开始动手卷布坯了。他站在麻线的一端,拿起一块平整且质地柔软的兽皮,将其铺展在地上,这兽皮可以防止布坯沾染灰尘,起到保护作用。
然后,老人轻轻地握住最前端的麻线,开始缓缓地将麻线往兽皮上卷起。他的动作很是轻柔,边卷边留意着麻线的走向,确保麻线能均匀且紧实的被卷起来,就如同给麻线精心打造一个舒适又有序的“家”。“卷的时候啊,要让麻线贴紧,可不能松松散散的,不然布坯就不平整了。”老人一边卷着,一边向旁边跃跃欲试的智人们传授着技巧。
智人们围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老人的动作,都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其中。他们学着老人的样子,纷纷蹲下身子,拿起麻线开始尝试卷布坯。只是一开始,有的智人卷得太快,导致麻线有些凌乱,还有的卷得太松,布坯看着软塌塌的。老人见状,笑着走过去,手把手地纠正他们的动作,告诉他们卷的时候手的力度要适中,速度也要平稳,要像呵护宝贝一样对待这麻线。
随着不断地卷动,布坯在兽皮上逐渐成型,越来越厚实,原本一根根分散的麻线此刻紧密地汇聚在一起,仿佛凝聚成了一个整体。在卷的过程中,老人还会不时地停下,用手轻轻按压布坯,让麻线之间的贴合更加紧密,也使布坯的形状更加规整。
老人带领猿人们制作一台飞梭织布机,做衣服
制作伊始,老人率领智人们开启了寻觅材料之旅。他们穿梭于茂密的树林,精心挑选出质地坚硬、纹理笔直的树干,这些树干将成为织布机框架的支柱,承载着整个织布机的重量与期望。同时,他们收集了大量纤细而富有弹性的竹条,这是制作梭子及其他关键部件的理想材料。还有坚韧的藤条,其作用不容小觑,将用于各个部件间的捆绑与固定,使整个织布机结构稳固,如同给即将诞生的织布机注入了团结的力量。
回到部落的工坊,老人率先搭建织布机框架。两根修长的树干被深深植入土地,稳稳地矗立,仿佛织布机的坚实双腿。接着,短树枝被巧妙地连接在长树干的顶部与底部,一个长方形的基础框架逐渐成形,它犹如织布机的骨骼,界定出了未来工作的空间范围。随后,老人在框架中部精心安置了一根横向木棒,这根木棒将成为经纱有序排列的依托,是织布机正常运转的重要枢纽。
框架搭建完成后,便进入了经纱的安装环节。老人耐心地向智人们演示,将麻线仔细地按照精确的间距与特定的顺序,一圈又一圈地缠绕在框架中间的木棒上。麻线在老人手中穿梭,如同听话的丝线精灵,逐渐形成了整齐而紧密的经纱排列。这经纱,便是织布的基础脉络,决定着织物的纹理与质地。
制作梭子与飞梭装置无疑是整个过程中的精妙之处。老人拿起细竹条,凭借着灵巧的双手,精心编织出梭子的形状。梭子宛如一艘精致的小船,中部那道特意留出的凹槽,恰是纬纱的安身之所。为了实现飞梭的神奇功能,老人在织布机框架的两侧精心打造了轨道,这轨道如同为梭子铺设的高速公路,确保它能够快速而顺畅地穿梭。并且,老人巧妙地利用藤条与树枝构建了一个简易却高效的传动装置,只需轻轻拉动绳子,就能赋予梭子强大的动力,使其如闪电般在轨道上疾驰,将纬纱精准地带入经纱之间,瞬间完成交织。
在织布机的一侧,老人还设置了纬纱引导装置。这个装置像是一位贴心的向导,确保纬纱在梭子高速飞行的过程中,能够平稳且准确无误地进入经纱的怀抱,与经纱紧密交织,共同编织出精美的织物图案。
在老人的悉心指导下,智人们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之中。尽管他们起初手法生疏,但在老人不厌其烦的示范与纠正下,逐渐掌握了制作的要领。有的智人专注于材料的准备,有的智人全力协助框架的搭建,还有的智人在经纱安装与梭子制作过程中认真学习、努力尝试。
经过漫长的数日精心打造,这台凝聚着老人智慧与智人们努力的飞梭织布机终于完成了
最后,老人对织布机的各个部件进行检查和调整,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转。智人们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当老人演示如何使用飞梭织布机织布时,他们都兴奋地围过来,跃跃欲试。这台飞梭织布机的制作,大大提高了部落织布的效率,也让麻编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打铁坊里,老人决定带领智人们打造一把前所未有的铁剪刀,
老人站在打铁坊中央,风箱正呼呼作响,炉内火焰熊熊燃烧,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今日,我们要打造一把剪刀,这将让我们处理麻线、裁剪兽皮更加便捷。”老人目光坚定地说道,猿人们围在四周,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打造剪刀,选材至关重要。老人拿起一块铁块,仔细端详,那铁块在阳光下泛着暗沉的金属光泽。“这铁块,将是剪刀的根基,我们要让它在烈火与重锤之下,蜕变重生。”说罢,老人将铁块缓缓放入熊熊燃烧的熔炉之中。
智人们用力拉动风箱,风箱的呼啸声与火焰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铁块在炉中逐渐被火焰吞噬,由黑变红,最后变得通红透亮,宛如一颗燃烧的红心。老人看准时机,迅速用长钳夹出铁块,放在一旁的铁砧上。
打铁的时刻来临。老人高高举起手中的大锤,肌肉紧绷,大锤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重重地砸在铁块上。“当!”的一声巨响,火星四溅,如同一簇簇绚烂的烟火。猿人们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老人喊道:“来,你们也试试。”智人们纷纷拿起小锤,学着老人的样子,有节奏地敲打起来。一时间,打铁坊内锤声震天,铁块在锤击下逐渐变形,从最初的块状慢慢延展、变薄。
打造剪刀的刃口是关键。老人拿起小锤,在铁块的一端精心敲打,每一下都精准有力,将刃口部分逐渐锤薄、锤利。他一边敲,一边叮嘱智人们:“这刃口,要锋利无比,需用心锤炼。”智人们围得更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老人的动作,手中的锤子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随后,老人将初步成型的剪刀雏形放入水中淬火。“滋滋”声中,铁块瞬间冷却,表面泛起一层黑色的氧化膜,硬度也大大提升。
打磨剪刀同样是个精细活。老人拿起一块粗糙的石头,开始仔细打磨剪刀的刃口和表面。智人们也跟着拿起石块,沿着老人的打磨方向,一下一下地磨着。随着打磨的深入,剪刀渐渐露出了银色的金属光泽,刃口越发锋利,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最后,老人将打磨好的剪刀拿在手中,轻轻开合,剪刀的两片刀刃贴合紧密,开合顺畅。他满意地笑了,将剪刀递给智人们。智人们好奇地接过剪刀,试着用它裁剪麻线,麻线在锋利的刃口下轻松断开。“这铁剪刀,真是太神奇了!”智人们欢呼雀跃。
这把铁剪刀的诞生,是老人与智人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从此,它将在部落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裁剪麻制品,还是处理其他材料,都将更加高效便捷。而打铁坊里的这一幕,也将成为部落传承中浓墨重彩。
在麻线经过一道道工序,成功织出布坯后,做衣服这一充满巧思与创意的环节便开始了,让那朴素的麻织布化为温暖又实用的穿着之物。
老人先是把织好的布坯平铺在地上,仔细打量着布的大小、质地以及纹理,心里盘算着要做什么样式的衣服。他拿起一块木炭,在布坯上轻轻画出衣服的轮廓,简单的裁剪线就这么确定了下来。“裁剪的时候可得小心,别浪费了这好布呀。”老人一边画着,一边对身旁的智人们叮嘱道。
随后,老人拿起一把剪刀,沿着画好的线,小心翼翼地裁剪着布坯。每一下剪动都精准而平稳,不多时,衣服的各个部分,像前襟、后片、衣袖等,就被一一裁剪出来了。智人们看着老人熟练的动作,也纷纷想要尝试,可有的智人一开始不是剪歪了,就是剪得参差不齐。老人便耐心地走过去,握住猿人的手,示范正确的裁剪手法,告诉他们手要稳,眼要准。
裁剪好后,便是缝合的步骤了。老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麻线,穿上一根细长的骨针。他先将衣服的前襟部分对齐,用骨针带着麻线穿过布边,然后一上一下、一来一回地缝着,针法细密又均匀,确保缝合处牢固结实。“缝的时候啊,针脚要小,这样衣服才耐穿呢。”老人边缝边传授着经验。智人们跟着学,虽然起初缝得不太好,有的针脚太疏,有的还把线绕成了一团,但在老人的指导下,也慢慢掌握了技巧。
在领口、袖口这些细节处,老人更是花费了不少心思。他会把麻线多绕几圈,让边缘更加厚实,防止磨损;或者把布边向内折起,再细细缝合,让这些部位看起来更精致。等各个部分都缝合好后,一件简单的麻布衣就基本成型了。老人拿起衣服,抖了抖,再给它系上用麻线编织的腰带,这件饱含匠心的麻布衣便大功告成了。它将穿在部落成员的身上,
老人看着智人们在一个个都在忙碌着,一日老人去到木工坊,看到墨斗眉头就皱起来墨色太淡了。那模糊且色浅的模样,让他陷入了沉思。老人心中暗自思量当时急用,用木炭确实不行,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远处燃烧的松木上,松烟袅袅升起,似在召唤着一场变革。
老人召集了部落里的智人们,站在那棵高大的老松树下,开始讲述他心中的制墨构想。“松烟,那是松木燃烧后的精灵,若能将其收集,能制成一种颜色比较黑的墨汁。”猿人们围聚着,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疑惑,但对老人的信任让他们充满期待。
说干就干,智人们在老人的指挥下,搬来许多松木,在砖瓦坊另外一个角落做一个小的炉灶,旁边加个风箱,再做烟囱一段一段的内里要上釉,在炉灶后面堆砖头,将烟道横着拼接起来,尾部温度不高,做个密实的麻袋用绳子绑起来搜集松烟灰,点火后,火焰舔舐着松木,松脂滋滋作响,松烟缓缓升腾,用风箱慢慢吹气炉内的黑色松烟,慢慢的从烟囱的管道飘出去,老人看着麻袋冒烟许久,过去摸摸嗯热度可以接受 麻袋不会烧起来 。隔天一早炉灶凉了,拿瓷碗收灰,将烟囱一节一节的用动物毛做的毛刷 ,刷下来装碗里。
松烟收集完毕,接下来便是关键的制墨环节。老人带着智人们来到溪边,挑选了一块质地细腻的石头,将收集到的松烟放置其上,然后用一块圆润的石块开始慢慢研磨。“这松烟要加水磨得细如粉末,就像把时光都磨进这墨里。”老人边磨边说。智人们围在四周,轮流替换着老人,用力地研磨着松烟。
随着松烟越磨越细,老人又将智人吃剩下的动物骨头熬制出的粘稠胶液,缓缓倒入松烟粉末中。然后用手轻轻的搅拌,慢慢融合在一起,原本松散的粉末开始变得粘稠起来。老人用手不停地搅拌着,眼神专注而坚定。“这胶液就如同墨的血液,让松烟有了生机。”他向智人们解释道,搅拌到最后就搓成一个泥球。然后在一颗木桩上摔打揉搓,然后叫一个猿人拿把锤子过来,用锤子敲打让烟胶完全相融,等敲好后揉成长条,揪出一小团搓成长条,拿个小模具,墨条放进去,用木条覆盖上去。用方形长木头做个杠杆,将模具放进去压实,然后把模具拆开,墨条放筛子里阴干,时不时的翻一面。等几天阴干好了,可以测试。
这一次用水磨开的墨汁颜色变得乌黑发亮,书写在兽皮上,字迹清晰且不再轻易晕染。智人们兴奋地欢呼起来,他们用新制的墨汁在兽皮上画出各种图案,有的是字,有的是画狩猎的场景。老人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墨汁,将记录下我们部落的点点滴滴,传承我们的智慧与勇气。”
从那以后,山谷里的故事与知识不再仅仅依靠口口相传。那用松烟、骨胶、敲打制成的墨汁,在兽皮、树叶与竹片上书写着部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