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门外,宁王哼着小曲走下马车,与各位文武大臣有说有笑地打着招呼,今天是个好日子啊,不仅穿上了心心念念的四团衮龙袍,还能看到老大和老三的较量,想一想都有些兴奋。
“刘大人早啊!”
“呦,这不是王大人吗?好久不见您上朝了,看样子您这身子骨是休养过来了,虽说已经入春,但依旧有些清冷,还是要多注意身子的。等下了朝,本王再派人给您送些补品过去。”
就这样,宁王慢悠悠地走向最前方,当他看到自己的舅舅和外公时,便加快脚步走了过去说道:
“舅舅,今日的早朝有好戏看了。”
就在宁王极度兴奋的时候,有两辆极度奢华的马车朝他的方向行驶过来,他一眼便认出了这两辆马车的主人是谁,心想好戏终于要上演了,只是接下来的一幕直接让他愣在了原地。
只见为首的辽王府马车停了下来后,一个身材魁梧之人先行下了马车,然后扶着另外一个相对比较瘦弱之人下车。这二人不是辽王与张辰宏又是何人?
只是这幅画面要是放在以往。还有些可能会发生。但就在昨天,辽王的爱马黑翼驹刚刚被自己弄死,现在不应该和老三大打出手吗?现如今怎么会出现一副兄友弟恭的场面?
张辰宏与辽王的这副做派自然是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瞬间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当张辰宏与辽王向宁王的方向走去,路过一名身穿红色官服的中年男子的时候。辽王停下脚步,靠近他的耳边说了两句话后,男子先是一愣,然后转身去寻找其他官员。
看来,辽王是被自己喂饱之后,临时改变了计划,这位官员则是上通下达的去找自己的朋党,安排新的备用流程去了。
当张辰宏与辽王走到最前方时。辽王率先开口说道。
“二弟,你今日来得够早的啊。”
宁王则咬着后槽牙回击道:
”不是弟弟来得早,是大哥与三弟来迟了。你们二人在马车之中。促膝长谈,恐怕连时辰都忘了吧?”
“有吗?没有吧。”
“就是不知大哥与三弟在马车中商谈了什么?不如说出来。让弟弟一起乐呵乐呵。”
“这个不急,待会儿上朝的时候,你自会知晓。”
张辰宏上前一步说道:
”大哥,既然二哥说我们来迟了,那莫要在这里闲聊了,不要耽误了时辰。”
“三弟说得对,走走走,上朝去。”
于是,在辽王的带领下。张辰宏与宁王以及众多文武大臣朝着紫华殿走去。随着太监一声陛下驾到。众臣行礼后,早朝正式开始。
率先走出来的是礼部右侍郎泊英海,在行了一礼后方才说道:
“陛下,再过几日便是殿试了,还请陛下确定恩科大典的读卷官以及执事官。”
龙椅上的天运帝点了一下头后扫视了一眼群臣,方才慢悠悠地说道:
“众爱卿可有举荐之人?”
宁王看向张辰宏,见自己的三弟没有任何动作后,率先走出一步说道:
“儿臣举荐吏部左侍郎孙博恒孙大人为执事官。”
天运帝闻言后说道:
“众卿家有何意见?”
刚刚挑起议题的泊英海回道:
“陛下,宁王举荐的孙大人论资历和品性来看担任本次恩科大典的执事官是没问题的,可是孙大人的官职属于吏部,按照官职来看孙大人更为适合读卷官。”
“泊大人此言差矣,如果说是按照官职来安排此次恩科大典的执事官,你又何必把他拿到朝会之中提出来?干脆递个折子,写好相应的官职交给内阁不就行了?做人做事不要太过古板。”
泊英海并没有回击,而是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也觉得宁王说得很有道理。
天运帝看向自己的大儿子说道:
“辽王,你怎么看?”
“回父皇,儿臣对礼部和吏部的事情一向不关心,前几次的朝会也说了这恩科大典它归礼部负责,这事您得问三弟。”
“老三,你觉得呢?”
“父皇,儿臣记得上次恩科大典儿臣刚刚参与朝政,是宁大人带着儿臣完成大典一切事务的,而且儿臣与宁大人之间也有一定的默契,二哥说得不错,按部就班确实缺乏活力,但他不容易发生变故啊。”
“如今天下大定,百废待兴,正是应该按部就班地走上正轨的时候,求稳比求变更符合当今的国策,所以儿臣建议依旧是由礼部尚书宁永荣宁大人担任此次恩科的执事官。”
宁王听到张辰宏的发言后,内心深处大喊不要脸,我跟你讨论官员的安排,你跟我拔高度上国策是吧,看我弄不死你,于是便极为严肃地看向天运帝说道:
“父皇,儿臣不是怀疑宁大人的能力,只是儿臣觉得,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官位上待得太久,就会产生固化,如果今年依旧是宁大人做这执事官,那么这连续两届六年积攒下来的士子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二哥你这就不对了,虽说有执事官的存在,但父皇才是考官,而且官员的任免在吏部,他们要铭记的不是礼部,是父皇和吏部的侍郎尚书们。”
“你刚才说什么?一个人在同样的位置待得太久会产生固化,这个观点我不反对,也很赞成,但你要分清楚是什么样的官职,如果说是地方大员封疆大吏,确实要让他们流动起来,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待太久。”
“但宁大人是谁,是跟你外公一样,内阁成员,户部尚书这个职位流动起来的后果你也见到了,三十年的时间里依旧被地方的富商们玩弄于手掌之中,如今你还想着让其他部门的官员流动,你难道想让研究文学的儒生去兵部带兵打仗么?大哥,你来告诉二哥,将不识兵,兵不识将会有什么后果。”
“一群待宰的羔羊罢了。”
“你……老三,你这是在强词夺理,我没那个意思。”
“够了,不要吵了。”
眼看就要吵起来,天运帝及时制止,然后说道:
“老二和老三说的都有道理,但晋王说的一句话很对,天下大定,求稳不求变。本届恩科大典的读卷官就定孙博恒,执事官依旧是宁爱卿担任。”
“臣,遵旨!”
“臣,遵旨!”
宁永荣与孙博恒同时站出来谢恩。
“执事官下辖八位副职,宁爱卿,既然你是本届恩科的执事官,那这八个官职你可有何建议。”
“回陛下,微臣刚刚领了差事,虽说已经在脑海中有几位较为合适的官员,但兹事体大,还需与吏部的官员们进行推敲商讨。”
“既如此,你们内阁草拟出名单后,再交给司礼监。”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