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后来出现了机械,代替了大部分繁重的劳动力。
撕棉花、弹棉花、运棉被都完全由机器完成。
而网线则是购买现成的纱网,直接铺上就是。
现在学弹棉花则要简单的多,跟着师父打几个月下手就会了。
当然现在的棉被比不上那时老师傅弹的,比周永富弹的还是强一些。
那些老师傅弹的,用一辈子也不会变形。
冬天用了,夏天在烈日下暴晒几天,然后用棍子敲打蓬松,再用塑料纸密封好,来年用时又像新的一样暖和。
现在棉被大多用不了几年就会板结,沉重还不暖和。
但现在虽然弹棉花的人更多,他们却已经弹不出那样的好棉被了。
因为那手艺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现在两人一天就可以加工十床八床棉被,而按最古老的手艺做,两个人要两天时间。
一天完成的,也是他们在外自己精减了程序。
周永富开始盖新房,勾动了这个小小院落许多家人的心弦。
许多人也开始谋划建新房子。
何英华对丈夫郭玉松道:“我们是不是也得考虑搬出去”?
躺在床上的郭玉松沉默了好一会才道:“再等等吧,以后再紧点,得先存点钱”。
其实何英华已经很节约了,一家五口,全靠郭玉松那点工资,确实过的也很紧。
郭玉松是民办老师,离转正还很远,现在还不是正式老师。每个月的钱也不是工资,最多算是补贴。
那点钱怎么花,何英华每一分都是精打细算。
当然他家还是比周兴国家略微宽裕一些,比院中大多家庭也都好一些。毕竟郭玉松每个月多少有一些现金。
所以他家的几个孩子还是比其他孩子穿得好一些。
郭小英那双绿色水鞋,不知道羡煞多少同龄的女孩子。
周永富和郭玉松是邻居,仅一墙之隔。原来两人关系也很好,算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
郭玉松读书成绩好,一直上完了初中,算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之一。
后来村里缺老师,他和莫老师一样,成为了村上的老师。
他不但在春节时要帮各家各户写对联,还经常帮许多人写信,读信。
因为村里很多人还是文盲。
周代德虽然也是初中毕业,但找他干这些事的人很少,因为他平时在家的时间不多。
周永富原来有什么事都会找郭玉松商量,因为郭玉松聪明,点子也多。
但后来他们却成了仇人,这是两人没有想到的。
郭小英家的房子还是比周兴国家的老房子好很多。
有一间正房,还有很宽的拖部。
但其实也好不了多少,还是大落大漏,小落小漏。外面下雨,屋里就是叮叮咚咚的声音。
因为他们会用脸盆、脚盆接住从房子上漏下来的雨水。
雨水滴在这些盆里,就会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
如果你不接住,天晴了,外面的地干了,家里还是到处泥泞。
因为家里照不到阳光,比外面干的还慢。
夜里很宁静,只有偶尔的狗叫才会打破这种宁静。
但许多人的心里,并不像这夜一样宁静。
每一家都有了很多原来不敢有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