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五十一回故事总览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情节丰富,多条线索相互交织,展现出贾府生活的日常与波澜。
故事开篇,薛宝琴凭借自身丰富的游历经历,以各地古迹为题,创作了十首新奇巧妙的怀古诗。众人围坐品玩这些诗作,纷纷拍手称赞,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然而,宝钗却以薛家一贯的严谨作风为由,认为其中两首诗存在瑕疵,要求宝琴重新创作。这一情节不仅凸显了宝钗的性格特点,也从侧面展现了贾府对文化艺术的高要求。
与此同时,袭人母亲病重,王熙凤精心安排,将袭人装扮得十分体面,送她回家探望。这一细节体现了王熙凤作为贾府管理者的精明能干,在处理下人的事务上,既考虑到贾府的体面,又兼顾人情世故。
而在贾府内部,晴雯因贪玩不慎着凉生病。宝玉对晴雯的病情极为关切,立刻请来了胡太医诊治。胡太医诊断晴雯为外感内滞,类似小伤寒,开出了药方。但宝玉认为药方中的枳实、麻黄等药物过于猛烈,是“虎狼药”,担心晴雯柔弱的身体承受不住,于是果断退掉了药方。随后,宝玉又请来王太医。王太医深知宝玉对女儿们的珍视,了解他不愿用重药的想法,便根据宝玉的意见对药方进行了调整。
在这一回中,薛宝琴的怀古诗创作与晴雯生病这两件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通过贾府这个大家庭紧密相连。怀古诗的创作展现了贾府的文化生活与人物才情,而晴雯生病则反映出贾府内部的人际关系以及宝玉对身边人的关怀。这些情节相互交织,生动地描绘出贾府生活的一个片段,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进一步丰富了书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内涵。
1.回目主旨点睛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这一回目,精准概括了第五十一回的核心内容,同时巧妙地体现了故事主旨。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点明了本回的一大重要情节。薛宝琴以其独特的游历经历和才情,创作了十首怀古诗。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宝琴出众的文学素养,更成为众人在贾府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焦点。众人围绕怀古诗展开的讨论和评价,反映出贾府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审美差异。从更深层次看,怀古诗中的隐喻和暗示,与红楼人物的命运和故事走向息息相关,为全书增添了神秘而深邃的韵味,暗示着书中人物如同历史中的过客,命运无常,繁华终会落幕。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则聚焦于晴雯生病这一情节。胡太医对晴雯病症的诊断和所开的药方,引发了宝玉的不满,认为是“虎狼药”。这一事件看似是关于医疗药方的争议,实则反映出宝玉对身边女子的珍视和呵护,体现了他尊重女性、视女儿为珍宝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从侧面揭示了贾府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细节。不同人物对药方的态度,展现出他们各自的立场和观念,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
整个回目通过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展现了贾府生活的不同侧面,从文化雅事到日常琐事,都暗示着贾府表面繁华下的种种问题和危机,深刻体现了《红楼梦》中家族兴衰、人物命运无常的主旨。
二、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详析
1.怀古诗创作背景
薛宝琴创作怀古诗的契机,源于贾府众人在芦雪庭争联即景作诗后的一次文化活动。当时,喜欢热闹的贾母兴致勃勃地提议做些灯谜儿,以供正月里玩乐。这一倡议得到众人响应,于是红楼群芳便围随贾母前往贾惜春的暖香坞制作灯谜。
在这样充满文化气息与欢乐氛围的活动中,走过不少地方的薛宝琴,凭借其丰富的游历经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即兴“挑了十个地方古迹,做了十首怀古诗”。彼时的贾府,正值繁荣昌盛之时,家族内部文化氛围浓厚,众人对诗词歌赋极为推崇。平日里,姑娘们便常常吟诗作画,以文会友,展现出极高的文学才情。
此次制作灯谜的活动,更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绝佳平台。众人齐聚一堂,欢声笑语不断,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薛宝琴的怀古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亮登场。她的诗作不仅为活动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更引发了众人浓厚的兴趣。
这些怀古诗以各地古迹为题材,既展现了薛宝琴广阔的见识,也体现出她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在贾府这个文化精英汇聚的地方,宝琴的创作无疑是一次精彩的展示,也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众人围绕这些怀古诗展开的讨论和评价,进一步烘托出贾府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使得整个情节更加丰富生动,充满韵味。
2.十首怀古诗逐一解读
(1)《赤壁怀古》剖析
《赤壁怀古》中“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诗句描绘出赤壁之战后,那曾经喧嚣的战场如今一片死寂,江水仿佛也因这场大战而停滞,唯有那些英雄的名姓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涉及的典故便是三国时期着名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这场战役中,无数英雄豪杰尽显风采,周瑜的智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等都成为千古佳话。
在红楼故事里,这首诗可能影射着贾府的衰败。贾府曾经繁华昌盛,如赤壁之战时的辉煌一般,众多人物在其中各展身手。然而,就像赤壁之战后的一片荒芜,贾府最终也走向衰败,曾经的荣耀如同“徒留名姓载空舟”,只留下无尽的悲凉。那些在贾府兴衰过程中逝去的人物,恰似“无限英魂在内游”,暗示着贾府繁华落幕时众多人物的悲惨命运。
(2)《交趾怀古》探究
《交趾怀古》“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诗中的“铜铸金镛”象征着国家的威严与秩序,声音传播到海外,威震戎羌之地。这里的典故是东汉名将马援平定交趾郡(今属越南境内)的羌族叛乱。马援为东汉的稳定和领土完整立下赫赫战功,其“马革裹尸”的壮志更是为人传颂。
从潜在寓意来看,这首诗或许暗隐着贾元春的命运。贾元春成为贤德妃,进入皇宫,就如同马援为国家建立功勋一般,给贾府带来无上的荣耀,让贾府的声名远播。然而,马援最终病死征途,贾元春当上贤德妃后不久也薨逝,如同马援的命运转折,贾元春的离世也给贾府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曾经的荣耀开始走向衰落,暗示着贾府繁华背后隐藏的危机与悲凉。
(3)《钟山怀古》解读
《钟山怀古》“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诗句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主人公无端被诏出尘世,陷入世俗的牵连中难以摆脱,还遭受他人的嘲笑。这里涉及南朝隐士周颙的故事,周颙原本隐居钟山,后出仕为官,虽不在乎别人的嘲笑,但出仕后却陷入各种事务之中。
在红楼人物命运的联系上,这首诗可与李纨相呼应。李纨年轻守寡,原本过着相对清净的生活,如同隐居一般。但随着贾府的各种事务,尤其是贾兰的成长和家族的期望,她不得不参与到一些事务中,“戴珠冠披凤袄”,却也因此“枉与他人作笑谈”。她的命运就如同周颙一样,原本超脱,却因各种牵连陷入世俗,最终难以摆脱命运的安排,反映出红楼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4)《淮阴怀古》解析
《淮阴怀古》“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诗句讲述了西汉初年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早年贫困,曾受恶犬欺负,忍受“胯下之辱”,但他凭借自身才能,在楚汉相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三齐王。即便功成名就,他也不忘曾经给予他一饭之恩的漂母。
在红楼故事里,这首诗映射着王熙凤的命运。王熙凤精明能干,在贾府中掌握着重要权力,如同韩信在楚汉时期的地位。然而,她也像韩信一样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最终被贾琏休弃,“哭向金陵事更哀”。但王熙凤也有善良的一面,她曾接济刘姥姥,如同韩信不忘一饭之恩。而刘姥姥后来也在关键时刻搭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就如同韩信对漂母的回报,展现出命运的因果轮回以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5)《广陵怀古》阐释
《广陵怀古》“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诗中描绘了曾经繁华的广陵,随着时光流逝,蝉噪鸦栖的热闹场景转瞬即逝,曾经隋炀帝开凿的隋朝大运河边的隋堤风景如今也已改变。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本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功绩,却因他的“风流”之名,背上了风流昏君的千古骂名。
结合红楼情节,这首诗可与晴雯的命运相联系。晴雯美丽且风流灵巧,在贾府中十分出众,如同隋炀帝的“风流”。然而,她也因此“惹得纷纷口舌多”,遭人嫉妒和诽谤。最终,“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晴雯落得悲惨的结局,就像隋炀帝的功绩被忽视,只留下骂名,暗示着红楼中美好事物在流言蜚语和世俗偏见下的消逝。
(6)《桃叶渡怀古》解读
《桃叶渡怀古》“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诗中描绘出一幅衰败的景象,衰草闲花倒映在浅池中,桃枝和桃叶分离。这里运用了王献之与宠妾桃叶的故事,桃叶受宠一时,但最终还是与王献之分离。
在红楼中,这首诗隐喻着贾迎春的悲惨遭遇。贾迎春性格懦弱,被贾赦抵债五千两银子嫁给中山狼孙绍祖,如同桃叶与王献之的分离。曾经贾府的繁华如同“六朝梁栋多如许”,而贾迎春离开贾府后,命运急转直下,她曾居住的紫菱洲后来“衰草闲花映浅池”,一片衰败景象,暗示着贾迎春在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无奈与悲哀,以及贾府逐渐走向衰落的命运。
(7)《青冢怀古》探析
《青冢怀古》“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诗中描绘了黑水茫茫,仿佛也因昭君的哀愁而停滞不流,用冰弦弹奏出无尽的愁绪。这里运用了“昭君出塞”的典故,王昭君为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平,奉旨和亲塞外。
这首诗传达出对汉代和亲制度的感伤,同时影射着香菱的命运。香菱原本是甄士隐的女儿,命运多舛,被拐卖后成为薛蟠的妾室,在夏金桂的虐待下,最终死于“水涸泥干”。她的命运如同王昭君一般,身不由己,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遭受无尽的苦难,反映出红楼中众多女子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挣扎。
(8)《马嵬怀古》分析
《马嵬怀古》“寂寞脂痕积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诗中描绘了马嵬坡上杨贵妃死后,寂寞的脂痕和汗光,曾经的温柔美好都已消逝。这里讲述的是唐玄宗令杨贵妃自缢于马嵬坡的事件,曾经“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多情帝王,在生死关头抛弃了杨贵妃。
在红楼中,这首诗与秦可卿的命运相关联。秦可卿“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却无奈在天香楼悬梁自尽。她的命运如同杨贵妃一般,美好的形象和温柔的性格最终都在命运的无常中消逝,暗示着红楼中女子即便拥有美好的品质,也难以逃脱悲惨的命运,反映出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悲剧结局。
(9)《蒲东寺怀古》解读
《蒲东寺怀古》“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诗中提到的蒲东寺源自《西厢记》,丫鬟小红牵线,使得崔莺莺与赶考的张生得以私会,但崔母却极力反对二人的自由恋爱,还问责小红。
在红楼里,这首诗暗隐着金钏儿的命运。金钏儿与宝玉在王夫人房中的一些互动,被王夫人视为不检点,如同小红在《西厢记》中的行为被崔母反对。金钏儿最终被王夫人痛斥,为证清白只得跳井而亡。这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年轻女子的迫害,金钏儿的命运如同《西厢记》中的情节,在追求自由和爱情的道路上,遭受了残酷的打击。
(10)《梅花观怀古》解析
《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这首诗与《牡丹亭》相关,梅花观是杜丽娘的父亲为追思她的离世而建,杜丽娘在这里与赶考的书生柳梦梅成婚后还魂。
在红楼中,这首诗暗隐着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林黛玉的悲惨结局。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却未能终成眷属。如同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团圆,而林黛玉只能在宝玉宝钗大婚时,无奈焚了所有诗稿泪尽而逝。这反映出封建婚姻制度对美好爱情的破坏,以及红楼中人物在命运安排下的无奈与悲哀,暗示着宝黛爱情的悲剧如同《牡丹亭》中的情节,充满了遗憾和无奈。
3.众人对怀古诗的反应
众人对薛宝琴的怀古诗看法各异,从她们的评价中可清晰窥见各自鲜明的性格差异。
宝钗率先发表意见,她认为后两首《蒲东寺怀古》和《梅花观怀古》史鉴无考,要求宝琴另作。宝钗一向秉持着严谨、正统的观念,在她看来,作诗应有所依据,遵循传统规范。她的这一要求,体现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行事稳重、保守,注重事物的合理性与规范性。这种性格使她在贾府中常常以大家闺秀的典范形象示人,对不符合传统标准的事物持有审慎态度。
黛玉则持反对意见,她并不认同宝钗的看法。黛玉生性洒脱、随性,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在她眼中,诗歌创作更注重的是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不必拘泥于是否有史可考。她的这种观点反映出她叛逆的一面,敢于突破传统束缚,追求内心真实的感受。对于宝琴的怀古诗,她更欣赏其中所蕴含的才情与独特韵味,而非刻板地遵循所谓的规范。
李纨也站在黛玉这边,支持宝琴无需另作。李纨为人宽厚、随和,有着长者的包容与豁达。她深知宝琴的才情,也明白诗歌创作的多样性,不愿因一些外在的标准而限制宝琴的发挥。李纨的态度展现出她的通情达理,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她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各种事物,不轻易苛责他人。
除了这几位,其他姐妹也纷纷参与到对怀古诗的讨论中,或赞叹宝琴的才情,或发表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这些不同的反应,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展现出贾府中众多女子各具特色的性格和才情。
通过众人对薛宝琴怀古诗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宝钗的稳重保守、黛玉的洒脱叛逆、李纨的宽厚随和等性格特点。这些性格差异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也为《红楼梦》这部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深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不同人物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解读
1.晴雯生病缘由
晴雯生病的起因,源于一场夜间的嬉戏。当时,袭人因母病回家,宝玉睡梦中仍叫袭人,麝月便在旁悉心照料。夜间,麝月起身去看月色,晴雯本就生性活泼好动,加之平日里与麝月关系亲密,便想着跟去吓唬她。
晴雯素日里随性惯了,并未多加添衣,便轻手轻脚地跟在麝月身后。彼时正值深夜,天气寒凉,月色虽美,却透着丝丝寒意。晴雯一心只想给麝月一个惊喜,并未察觉到夜晚的冷风正一点点侵袭着自己的身体。
当她突然出现在麝月面前时,麝月着实被吓了一跳,两人不免轻声笑闹起来。然而,这场短暂的嬉戏过后,晴雯却着了凉。起初,她或许并未在意,只当是些许寒意,挺一挺便过去了。
回到屋内,晴雯也没有声张,依旧像往常一样。但身体的不适却在悄然加剧,到了次日,她便感觉身体沉重,脑袋昏沉,显然是生病了。晴雯本就性格要强,平日里争强好胜惯了,即便身体不适,也不愿轻易示弱。
可她的病情却并未因她的要强而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宝玉发现晴雯状态不佳后,十分关切,立刻请来了太医诊治。这才有了后续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以及宝玉另请王太医的情节。晴雯此次生病,看似是一场意外的着凉,实则与她活泼任性的性格息息相关。她的这种性格,使得她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自身的身体状况,最终导致生病。而这一情节,也进一步丰富了晴雯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她鲜活的个性,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波澜。
2.胡庸医的诊断与药方
(11)病症诊断详情
胡庸医来到怡红院,为晴雯诊治病情。他先是为晴雯把脉,一番仔细的诊断后,得出晴雯是外感内滞之症,类似小伤寒。在他的诊断思路里,从脉象和症状综合判断,晴雯身体受了外感邪气的侵袭,同时体内气机不畅,存在内滞的情况,所以认定为这样的病症。
胡庸医依据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通过脉象的虚实、强弱,结合晴雯可能表现出的发热、怕冷、身体酸痛、咳嗽等外感症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食欲不振、腹胀等内滞表现,做出了这样的诊断。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这样的病症判断看似符合常规的诊断逻辑。然而,他的诊断或许过于模式化,没有充分考虑到晴雯作为年轻女子,身体较为柔弱的特殊情况。而且,他在诊断过程中,可能也没有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晴雯的具体感受和身体状况细节。这就导致他后续所开的药方,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12)虎狼药的争议
宝玉认为胡庸医所开药方为“虎狼药”,这一观点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原因,同时也与当时的医学观念和背景紧密相关。
从药方本身来看,其中包含枳实、麻黄等药物。枳实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麻黄则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这些药物药性较为猛烈,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人来说,使用后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晴雯本就身体娇弱,宝玉深知她难以承受这样药力强劲的药物,所以认为是“虎狼药”。
在当时的医学观念中,对于女性尤其是年轻女子的用药,通常会更为谨慎。传统医学强调“女子以血为本”,女性身体相对阴柔,用药过猛可能会损伤气血。贾府中的主子们,生活优渥,身体娇贵,在医疗方面更是注重温和调养。宝玉自幼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对药物的选择十分在意,不愿晴雯使用过于烈性的药物。
此外,宝玉对身边的女子关怀备至,视她们如珍宝。在他心中,晴雯是极为重要的人,容不得她受到一丝伤害。他担心胡庸医所开的猛药会给晴雯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影响她的身体健康。所以,基于对晴雯的珍视以及对药物的认知,宝玉坚决认为这是“虎狼药”,不能给晴雯服用。这一争议,不仅体现了宝玉对晴雯的深情,也反映出当时医学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不同理解和碰撞。
3.宝玉另请王太医
宝玉对胡庸医所开的“虎狼药”极为不满,当下便决定另请王太医来为晴雯诊治。他深知晴雯身体娇弱,断不能承受这般猛烈的药物,一心只想着尽快为晴雯寻得合适的医治方法。
宝玉心急如焚,立刻差人去请王太医。小厮们得了命令,不敢有丝毫耽搁,匆忙出门,一路小跑着前往王太医府上。彼时天色已晚,但宝玉的吩咐就是头等大事,小厮们丝毫不敢懈怠。
王太医听闻是贾府来人相请,深知事情紧急,也不敢耽搁,即刻收拾医药箱,随小厮匆匆赶来。一路上,马蹄声疾,王太医心中也在暗自思忖,不知是贾府哪位贵人身体不适。
待王太医来到怡红院,宝玉早已在门口焦急等候。见到王太医,宝玉赶忙迎上前去,礼数周全地将王太医请进屋内。他满脸忧虑地向王太医说明了晴雯的大致病情,以及胡庸医诊断开方之事,着重强调了自己对那“虎狼药”的担忧。
王太医微微点头,示意宝玉稍安勿躁。随后,他来到晴雯床前,先是和声细语地安抚晴雯莫要紧张,接着便开始仔细为晴雯把脉。他神色专注,手指轻轻搭在晴雯腕间,感受着脉象的细微变化。许久,王太医松开手指,又仔细询问了晴雯一些诸如发热、恶寒、饮食、睡眠等方面的情况,晴雯也有气无力地一一作答。
经过一番详细的诊断,王太医心中已然有了底。他转过身来,对着宝玉说道,晴雯确实是外感内滞之症,但因她体质娇弱,用药不宜过猛。王太医深知宝玉对身边女子的珍视,也明白他不愿用重药的想法,便根据晴雯的具体情况,对药方进行了调整。新的药方中,去除了枳实、麻黄等烈性药物,选用了一些药性较为温和的药材,既能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又不会对晴雯的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宝玉听了王太医的诊断和药方调整,心中的担忧这才稍稍减轻。他对王太医千恩万谢,又亲自送王太医出门。待王太医离开后,宝玉赶忙吩咐人去抓药煎药,一心盼着晴雯能早日康复。这一番波折,不仅展现出宝玉对晴雯的关怀备至,也体现出他在面对事情时的果断与担当。而王太医的到来,为晴雯的病情带来了转机,也让怡红院中的紧张氛围暂时得到了缓解。
四、本回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1.薛宝琴:才情出众的奇女子
薛宝琴在《红楼梦》中虽不是主角,却凭借新编的十首怀古诗大放异彩,充分展现出她才情出众、见识不凡且性格独特的奇女子形象。
从才情方面来看,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在以贾府为核心的文化圈子里,众多才女汇聚一堂,而宝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诗作,足见其文学功底深厚。这十首诗不仅韵律和谐优美,用词精准生动,更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每一首诗都能巧妙地将古迹与历史典故相融合,借古喻今,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如《赤壁怀古》中对赤壁之战后场景的描绘,“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短短几句便营造出一种悲壮、沧桑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
宝琴的见识同样令人赞叹。她“将素昔所经过各省内古迹为题”创作怀古诗,这意味着她有着丰富的游历经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子大多深居闺阁,而宝琴却能跟随家人四处游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她对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以古迹为依托,创作出这十首别具一格的怀古诗。这种见识不仅超越了一般的女子,甚至让许多男子都望尘莫及。
从性格特点上分析,宝琴自信且洒脱。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诗作时,她毫无怯意,大方地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面对宝钗提出的重新创作要求,她也并未表现出过多的不满或焦虑,这种从容淡定的态度,反映出她内心的自信。同时,她的洒脱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敢于创新,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薛宝琴通过新编怀古诗,全方位地展现了自己的才情、见识和性格特点。她的出现,为《红楼梦》这部作品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成为众多红楼女子中一个独特而耀眼的存在。
2.贾宝玉:多情细腻的公子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贾宝玉多情、细腻且尊重女性的性格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关心晴雯病情以及对药方的态度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晴雯生病后,宝玉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他第一时间察觉到晴雯状态不佳,心急如焚,立刻请太医前来诊治。这种对身边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迅速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他对晴雯的重视。在等待太医的过程中,宝玉内心满是担忧,时刻关注着晴雯的一举一动,生怕她有任何不适。他深知晴雯在怡红院中的重要性,也明白她生性活泼好动,如今生病必然十分难受。这份对晴雯的了解,源自他平日里对身边人的用心关怀,体现出他性格中细腻的一面。
当胡庸医开出药方后,宝玉仔细查看,凭借自己对药物的了解和对晴雯身体状况的熟悉,判断这是“虎狼药”。他坚决认为晴雯身体娇弱,无法承受如此烈性的药物,担心会给她带来更大的痛苦和伤害。宝玉的这一判断并非盲目,而是基于他对晴雯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女性的尊重。在他心中,晴雯不仅仅是一个丫鬟,更是他珍视的人。他深知女性身体的柔弱,不愿看到晴雯因不当用药而遭受折磨。这种对女性的尊重和呵护,在那个封建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宝玉对药方的态度,还反映出他对传统医学观念的理解和运用。他并非不懂医学常识,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体差异。他明白每个女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质和需求,不能一概而论地使用猛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个体的尊重,进一步凸显了他性格中的细腻。
此外,宝玉另请王太医的过程,也展现出他的果断和担当。他没有因为天色已晚或其他原因而犹豫,而是毫不犹豫地差人去请王太医。在王太医到来后,他又礼数周全地迎接,并详细说明情况,表达自己的担忧。这一系列举动,既体现了他对晴雯病情的焦急,也展示了他在面对问题时的果断决策和负责态度。
贾宝玉通过对晴雯病情的关心和对药方的态度,生动地展现了他多情、细腻且尊重女性的性格特质。他的这些品质,使他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独树一帜,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
3.王熙凤:精明能干的管理者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王熙凤在袭人母亲病重,袭人需回家探望一事上的安排和处理,充分彰显了她精明能干、善于管理的形象。
当得知袭人母亲病重的消息后,王熙凤迅速做出反应,展现出她处理事务的高效。她深知袭人在宝玉身边的重要性,也明白此事关乎贾府的体面与规矩,丝毫马虎不得。于是,她有条不紊地开始安排袭人回家的各项事宜。
在人员调配方面,王熙凤精心挑选了周瑞家的、旺儿媳妇等几个得力的婆子陪同袭人回家。这些婆子经验丰富、行事稳重,能够在袭人不在的期间,协助照顾宝玉的生活起居,确保怡红院的日常事务不受影响。同时,她还安排了专人负责与袭人家里的沟通联络,及时了解其母亲的病情,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物品准备上,王熙凤考虑得极为周全。她不仅让袭人穿戴得体面,还为她准备了足够的盘缠和生活用品。她深知袭人作为宝玉身边的大丫鬟,代表着贾府的颜面,所以在这些细节上丝毫不敢懈怠。她亲自挑选了合适的衣物,确保袭人既能体现贾府的气派,又不失端庄稳重。对于盘缠的准备,她也根据路途远近和可能的花销,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既不让袭人在经济上有后顾之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此外,王熙凤还对袭人回家后的时间安排和行为规范做了明确的指示。她规定了袭人回家的期限,要求她务必按时返回,以免耽误宝玉的日常照料。同时,她还告诫袭人在回家期间要注意言行举止,不可失了贾府的规矩。这一系列的安排,既体现了王熙凤对下人的关怀,又彰显了她对贾府规矩的严格维护。
王熙凤在袭人回家一事上的处理,充分展现了她卓越的管理才能。她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面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做出合理的安排,使得整个事件得以顺利进行。她的精明能干不仅体现在对事务的高效处理上,更体现在她对细节的把控和对全局的统筹上。在她的管理下,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各项事务都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她的这种管理能力,在贾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她成为了贾府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之一。通过这一事件,王熙凤精明能干、善于管理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晴雯:任性活泼的丫鬟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里,晴雯的性格特点通过与麝月的互动以及着凉生病等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凸显出她任性、活泼且直率的独特个性。
晴雯与麝月的夜间互动,将她活泼好动的性格展现无遗。当时袭人因母亲病重回家,夜间麝月起身去看月色,晴雯见机便想吓唬她。她不顾深夜寒凉,未添衣物就轻手轻脚跟在麝月身后。这一行为充满了孩子气,她一心只想着制造惊喜与欢乐,全然不顾外界环境。当突然出现在麝月面前,两人笑闹起来时,那种纯真的欢乐氛围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晴雯身上洋溢的青春活力。她的活泼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在贾府略显沉闷的环境中,宛如一股清新的风。
而这一行为也体现出她的任性。她随性惯了,做事仅凭当下的想法,不考虑后果。在寒冷的深夜,为了一时的玩闹,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说行动就行动。这种任性并非是无理取闹,而是源于她内心的率真,不被规矩和束缚所左右,只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生病后的晴雯,又展现出她性格中直率的一面。即便身体不适,她也不愿轻易示弱。起初她或许察觉到了身体的寒意,但并未声张,依旧像往常一样。这是因为她性格要强,不想被人看作是娇弱的。她的直率在于不掩饰自己的要强,也不故作姿态。当病情加重被宝玉发现后,她也没有过多的矫情,坦然接受宝玉为她请医诊治。
晴雯的这种任性、活泼且直率的性格,使她在贾府一众丫鬟中独树一帜。她的活泼为沉闷的贾府带来了生机与欢笑,她的任性又让她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而她的直率则让她显得格外真诚。这种性格既给她带来了与宝玉等人之间真挚的情谊,也为她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她的这种性格难以被一些人所接受,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但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性格,让晴雯成为《红楼梦》中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她的鲜活个性如同璀璨星辰,在红楼世界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五、第五十一回的艺术特色
1.诗词隐喻的运用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巧妙运用诗词隐喻手法,如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神秘线索,悄然暗示着红楼人物的命运和故事走向,为这部巨着增添了深邃的韵味。
在《赤壁怀古》里,“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描绘的赤壁之战后的荒芜,隐喻着贾府繁华过后的衰败。曾经的辉煌如那场大战般消逝,只留下虚名,恰似贾府最终走向没落,曾经的荣耀成为过往云烟,众多人物的命运也随之沉浮。
《交趾怀古》以马援平定交趾的典故,“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暗示贾元春为贾府带来荣耀,可马援病死征途,贾元春也英年早逝,贾府的辉煌便如泡影般破碎,暗示着家族命运因元春的离世而急转直下。
《钟山怀古》借周颙出仕后陷入世俗牵连的故事,“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影射李纨的命运。李纨原本清净守寡,却因家族事务和贾兰的成长被卷入世俗,最终“枉与他人作笑谈”,隐喻着她难以摆脱命运的无奈。
《淮阴怀古》讲述韩信的起伏人生,映射王熙凤的命运轨迹。王熙凤精明能干如韩信,却也经历人生波折,最终被休弃。而她对刘姥姥的接济如同韩信不忘一饭之恩,暗示着命运的因果轮回。
《广陵怀古》中,隋炀帝的“风流”与晴雯的风流灵巧相呼应,“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暗示晴雯因出众而遭人嫉妒诽谤,最终悲惨离世,美好事物在流言中消逝。
《桃叶渡怀古》用桃叶与王献之的分离,隐喻贾迎春在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无奈悲哀,“桃枝桃叶总分离”预示着她离开贾府后的悲惨命运,以及贾府的逐渐衰败。
《青冢怀古》借昭君出塞的典故,“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影射香菱的命运多舛,在封建压迫下无力挣扎,最终香消玉殒。
《马嵬怀古》描绘杨贵妃的悲剧,与秦可卿的命运相关联,“温柔一旦付东洋”暗示秦可卿美好的形象和温柔性格在命运无常中消逝,反映出红楼女子的悲剧结局。
《蒲东寺怀古》以《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暗隐金钏儿追求自由爱情却遭封建礼教迫害的命运,“小红骨贱最身轻”揭示了金钏儿的悲惨遭遇。
《梅花观怀古》与《牡丹亭》杜丽娘的故事呼应,“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暗示宝玉宝钗大婚时,林黛玉泪尽而逝的悲剧结局,展现出封建婚姻制度对美好爱情的破坏。
这十首怀古诗通过巧妙的诗词隐喻,将历史典故与红楼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在不经意间透露着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结局,使读者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封建制度的残酷,这正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的独特体现。
2.情节设置的巧妙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的情节设置极为巧妙,各个情节之间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
薛宝琴新编怀古诗这一情节,并非孤立存在。它发生在贾府众人制作灯谜的文化活动中,既展现了宝琴的才情,又为后续众人的反应和讨论埋下伏笔。众人对怀古诗的不同看法,如宝钗的严谨、黛玉的洒脱、李纨的宽厚,通过这一情节得以生动呈现,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怀古诗中的隐喻与红楼人物命运相关联,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结局埋下了隐晦的线索,使情节更具深度和张力。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这一情节,与晴雯生病紧密相连。晴雯因夜间嬉戏着凉生病,引出胡庸医前来诊治。胡庸医的诊断和药方引发宝玉的不满,进而另请王太医。这一系列情节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宝玉对晴雯的关怀,也反映出贾府内部的生活细节和人际关系。从晴雯生病的缘由,到胡庸医的误诊,再到宝玉的应对,情节发展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
而这两个主要情节之间,又通过贾府这个大背景相互关联。贾府的文化氛围为宝琴创作怀古诗提供了土壤,众人对怀古诗的讨论也符合贾府重视文化的特点。晴雯生病后的诊治过程,则体现了贾府的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同时,这两个情节也与前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相呼应,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故事内容。
此外,本回中还有一些细节情节,如袭人母亲病重,王熙凤对袭人回家的安排,虽然看似琐碎,但同样不可或缺。王熙凤的安排既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干,又反映出贾府的规矩和等级制度。这些细节情节与主要情节相互交织,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立体。
第五十一回的情节设置巧妙地将不同的事件和人物有机结合,通过情节之间的关联和衔接,推动故事的发展,展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内涵,使读者沉浸在《红楼梦》的精彩世界中。
3.对比衬托的效果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极为精妙,通过人物之间、事件之间的相互映衬,使主题更加鲜明,人物形象也愈发饱满生动。
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十分显着。宝钗和黛玉对薛宝琴怀古诗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宝钗秉持严谨、正统观念,认为后两首诗史鉴无考,要求宝琴另作,这体现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行事稳重保守,注重事物的规范与合理性。而黛玉生性洒脱随性,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她反对宝钗的看法,更看重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展现出叛逆、不拘泥于传统的一面。两人截然不同的观点,将她们的性格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对比中,宝钗的稳重与黛玉的叛逆都更加突出。李纨支持黛玉,站在宝琴无需另作这一边,她的宽厚随和与宝钗的保守、黛玉的叛逆又形成了新的对比,进一步丰富了人物群像。
事件之间同样存在对比衬托。薛宝琴新编怀古诗这一充满文化雅趣的事件,与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这一生活琐事形成强烈反差。怀古诗创作展现了贾府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众人的才情,是高雅的文化活动;而晴雯生病请医诊治,胡庸医开出“虎狼药”引发争议,则是日常生活中的突发状况,充满了世俗气息。这两件事一雅一俗,相互衬托,既展现了贾府生活丰富多样的不同侧面,又暗示了在看似繁华高雅的贾府背后,也存在着诸如医疗、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家族兴衰、生活复杂多样的主题。
这种对比衬托手法对突出主题和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突出主题方面,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以及高雅与世俗事件的对比,揭示了贾府内部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和生活的复杂性,暗示了家族在繁华表象下潜藏的危机,深化了《红楼梦》中家族兴衰、命运无常的主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对比衬托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独特。不同人物面对怀古诗的态度,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宝钗、黛玉、李纨等人性格的差异,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总之,对比衬托手法的巧妙运用,让本回内容更加丰富深刻,成为《红楼梦》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六、第五十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与影响
1.对前文的呼应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在情节、人物和伏笔等方面与前文多处呼应,充分展现了这部作品的连贯性与精巧布局。
在情节上,本回中薛宝琴新编怀古诗与前文贾府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呼应。此前,贾府众人多次举行诗社活动,如海棠诗社、菊花诗社等,姑娘们在这些活动中吟诗作词,展现出极高的文学才情。此次宝琴创作怀古诗,正是这种文化活动的延续,进一步体现了贾府内部对诗词文化的推崇与热爱,也与前文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一脉相承。
人物方面,本回中众人对怀古诗的反应与各自的性格特点在前文已有铺垫。宝钗一向秉持严谨、正统的观念,前文在处理各种事务以及诗词评价中,都能看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行事稳重保守。此次她认为宝琴后两首怀古诗史鉴无考,要求另作,与她一贯的性格相符。黛玉生性洒脱、随性,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前文她在诗社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以及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都展现出她的叛逆与不拘泥于传统。所以在对待宝琴怀古诗时,她反对宝钗的看法,更看重诗歌的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这与她之前的人物形象高度契合。李纨的宽厚随和在前文也有所体现,她在诗社中常以平和的姿态协调众人关系,此次支持宝琴无需另作,也符合她一贯的为人处世风格。
伏笔方面,晴雯生病这一情节与前文对她性格的描写相呼应。前文通过晴雯撕扇等情节,展现了她任性、活泼的性格特点。本回中,她因夜间与麝月嬉戏,不顾寒冷去吓唬麝月而着凉生病,正是她这种性格的必然结果。同时,宝玉对晴雯病情的关切以及对药方的态度,也与前文他对身边女子的珍视相呼应。前文宝玉对黛玉、袭人等女子的关怀备至,都体现出他尊重女性、视女儿为珍宝的性格特点。此次对晴雯病情的重视,坚决反对胡庸医的“虎狼药”,再次印证了他的这一性格特质。
此外,王熙凤对袭人回家的安排,也与前文她作为贾府管理者的形象相呼应。前文通过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等情节,展现了她精明能干、善于管理的特点。此次在袭人回家一事上,她从人员调配、物品准备到时间安排和行为规范都考虑周全,安排得井井有条,进一步强化了她这一人物形象。
第五十一回通过这些情节、人物和伏笔的呼应,使作品的连贯性得以完美体现,让读者感受到《红楼梦》这部巨着在创作上的严谨与精妙,各个情节和人物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细腻的红楼世界。
2.对后文的铺垫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犹如一座桥梁,为后文情节发展与人物命运转变做了诸多巧妙铺垫,充分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薛宝琴新编怀古诗一事,为后文人物关系的发展埋下伏笔。宝琴的才情引起众人关注,她在贾府中的地位逐渐特殊。其怀古诗中的隐喻暗示着人物命运,随着故事推进,这些隐喻将一一应验,成为揭示人物结局的重要线索。比如《梅花观怀古》对黛玉结局的暗示,为后文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增添了一抹宿命的色彩,让读者在后续情节中更能体会到命运的无奈与残酷。
晴雯生病这一情节,对她自身命运的转变有着重要铺垫。此次生病展现了晴雯任性活泼的性格,也为她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隐患。晴雯本就身处复杂的贾府环境,性格直爽的她容易招人嫉妒。此次生病后身体愈发虚弱,在后续抄检大观园等事件中,她因无力抵抗而遭受更大的磨难,最终含冤而死。宝玉对晴雯病情的关切以及对药方的态度,也进一步深化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为后文晴雯离世时宝玉的悲痛与不舍埋下情感伏笔,使宝玉的情感爆发更加自然且令人动容。
王熙凤对袭人回家的安排,体现了她的管理能力和贾府的规矩制度,这为后文贾府的管理危机埋下伏笔。随着故事发展,贾府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王熙凤的管理手段逐渐难以维持局面。她在处理事务时的精明能干,与后文贾府衰败时的力不从心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家族兴衰的无奈。
此外,本回中贾府众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活动,如制作灯谜、吟诗等,展现了贾府表面的繁华。然而,这种繁华背后已暗藏危机,为后文贾府的衰败做了铺垫。随着情节推进,贾府面临着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困境,曾经的繁华如过眼云烟般消散,人物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第五十一回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铺垫,使后文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转变更加自然合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也更能体会到《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3.对全书主题的深化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通过具体情节和人物刻画,从多个维度进一步深化了家族兴衰、人物命运无常等全书主题。
在家族兴衰方面,薛宝琴新编怀古诗这一情节,以诗中的隐喻暗示了贾府的命运走向。如《赤壁怀古》描绘的赤壁之战后繁华不再的景象,恰似贾府未来衰败的写照,曾经的辉煌如过眼云烟,只留下虚名。这表明贾府即便处于繁荣时期,也难以逃脱盛极而衰的历史规律,深化了家族兴衰的主题。而王熙凤对袭人回家的安排,虽展现出贾府管理有序、注重体面的一面,但也暗示着家族内部的种种规矩和等级制度。随着故事发展,这些看似有序的管理,在面对家族深层次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预示着贾府未来的衰败。
人物命运无常的主题在本回也得到深刻体现。晴雯生病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命运的不可捉摸。晴雯生性活泼任性,却因一次夜间嬉戏意外着凉生病,病情的发展不受她控制。这一偶然事件,成为她命运转折的伏笔,暗示着红楼中人物即便看似拥有鲜活的生命和个性,也难以抵挡命运的无常安排。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以及宝玉另请王太医的过程,更凸显了晴雯命运的脆弱与不确定性。
此外,众人对薛宝琴怀古诗的不同反应,也从侧面反映出人物命运的无常。宝钗、黛玉、李纨等人物,因其性格、观念的差异,对怀古诗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时的态度和选择,而这些选择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命运。他们各自的命运轨迹,如同书中众多人物一样,充满了无常与无奈。
本回通过这些具体情节和人物刻画,将家族兴衰与人物命运无常紧密相连,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楼梦》所传达的主题。它揭示了在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家族的繁荣还是个人的命运,都如同风中残烛,难以掌控,充满了悲剧色彩,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