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群惊飞,天眼垂眸,女警驾临。
李晨曾多次旁观过她的执法,记得她叫42。
“李晨先生,警员42为你服务。根据神经突集团提供的实时监测数据,你刚才的高声喧哗造成了以下损失——”
她的瞳孔微微收缩,冷蓝色的数据流在视网膜上划过。
“7名共享智慧签约者收到干扰,4421个运算节点短暂中断,个项目进度延迟。基于《商业运行保护法》第42条修正案,神经突集团对你提起诉讼,索赔500万信用点……鉴于你的信用记录良好,你可申请分期赔款,期间你将被限制出入以下公共场所……”
李晨木然听着,直到女警说完,他突然问道:“假如我袭警呢?”
话音未落,他突然从怀中掏出一把打磨得异常锋利的螺丝刀,用力捅进了女警的胸口。
和预想中的坚硬触感不同,和……捅人没什么区别。
女警没有反击,因为惩罚已经先一步到来。
后颈的脑机接口释放出强大的电流,李晨的身体不受控制的抽搐起来。他凭借最后的意志将螺丝刀刺入脖颈,而后意识渐渐模糊,沉入无边黑暗。
……
李晨从无梦的梦中醒来,保持着安睡时的姿势,瞪视着天花板,智能水壶在耳畔呜咽。
起身,用餐,出门。
今天的无名公园发生了两件事——老疯子死了,小怪物疯了。
小怪物给人的印象一向是眼神清澈、忧郁中带着一点神经质——俗称诗人气质。他总是在长椅上一坐就是一天,宁愿浪费大把时间读书、聊天或发呆,也不去努力赚取信用点;他从不捡尸,反而常常因为毁坏花草树木被罚款;他坚持购买过期食品,拒绝享乐,也没有性伴侣,但是会花大价钱购买幸福套餐,然后免费赠送给路人;他居无定所,据说他住过的房子都打扫的很干净,专业程度不亚于智械管家,就是天花板上总会留下奇怪的几何图形……
小怪物疯了。他花光信用点购买了大量幸福套餐送给大家,然后披散着头发,逢人就骂,直到女警赶来。
然后他拒捕,死了。
……
小怪物疯了。他殴打了一个路人,直到女警赶来,死了。
……
小怪物疯了……
他走到一个正在沐浴阳光的陌生人身旁,附身在他耳畔,用一种朋友般友善的语调,微笑着耳语——
“傻逼。”
……
女警降临,宣布处罚决定:“……鉴于你身无分文且罪行轻微,判处入狱一年,即刻执行。”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以上或许是史上最早的“缸中之脑”猜想——世界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
李晨在霜天号醒来后,便陷入了这个永恒的哲学困境。
《艾莉日记》中那些零碎的记录,究竟是真实经历,还是某种精心编织的幻觉?所谓的“时间回溯”能力,是否真的存在?
在寻找答案之前,他必须先确认一件事——这个世界,是否真实?
日记中曾提及“虚拟世界”的存在,这让他愈发怀疑现实的本质。于是,他开始了漫长而谨慎的实验:
双缝干涉实验 ——验证观察者效应;
视觉暂留测试 ——观察世界是否会在凝视时“加载”细节;
像素追击 ——观察植物边缘,寻找“数字”痕迹;
梦境入侵 ——睡前凝视几何图形,看梦中是否会清晰重现;
环境监测 ——记录云朵形状、房间细节,寻找重复或异常……
一年过去,他仍未发现任何破绽。
他并非天才,但足够勤奋。如果连这样的努力都无法证明世界的虚假,那么,即便这是幻境,也与真实无异。
可问题仍未解决——
艾莉是谁?她在哪?为什么不来找他?
从日记的详尽记录来看,他显然是个重要的“观察对象”,没理由被置之不理。
可能的解释只有三种:艾莉遭遇变故,无法脱身;他仍处于观察期;对方刻意给予他“适应时间”。
无论如何,一年时间都足够了,然而对方依旧毫无音讯。
……
既然等不到艾莉,那么唯一能验证的,只剩“时间回溯”是否真实。
根据日记记载,该能力(疑似)具备以下特征:
锚点触发 ——需基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
死亡回溯 ——锚定后一小时内死亡,能力自动启动;
回溯范围 ——不超过锚点前六小时;
副作用 ——过度使用会导致肉体崩坏与灵魂损伤。
除了主要的四点特征,还有些次要的特征,但是不管主要次要,这些记录统统带有“疑似”标签,显然是样本不足,可信度存疑。
……
一方面为了验证真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破僵局,李晨决定尝试使用这种能力。但是他无法忽视其中的不确定因素。
最大的障碍是对死亡的恐惧。倘若一切只是玩笑……找谁说理去?
说服自己,他花了三个月。
他骨子里是个狠人,平日随遇而安,甚至偶尔还会纠结退缩,但是逼急了就会化身疯狗,宁死也要撕下一块肉来。
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将之复刻。
是复刻,不是创新。面对未知事物,最好的做法就是参照成功案例,大胆假设,小心尝试;而不是标新立异,妄想一步登天。
……
李晨侥幸成功了。
任何侥幸,背后都有着周密谋划。
他选择了长期滥用药物的老疯子作为“触发点”,通过自我催眠,将其塑造成父亲、师长、挚友的混合体,让自己对其产生出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病态依赖。
同时,他通过种种看似无意义地举动,诱导并放大公园常客的焦虑情绪,观察不同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观察智械警卫的出警速度、性格特征,行为逻辑等等等等。
甚至死亡,他都做了双重准备。
尽管如此,依然存在很多变数——譬如老人可能猝死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可能比他更长寿,自己的死亡被阻止……
说一千道一万,他成功了。
只能说再周密计划,都需要靠点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