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切对于李承影来说,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知识。
他对那段风云变幻时期的理解深刻到了可以穿越时空的地步。
此外,对于当时朝廷内部从内阁大臣到各部院堂级高官的性格特点及行事风格,虽然这些信息是通过翻阅大量史料获得的,但鉴于这类人物往往左右着时代的发展,因此他们的生平事迹通常记录得颇为详细、准确。
在不影响历史总体进程的前提下,书中所描述的个人性格特征,大都是值得信赖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有着这份自信,当面对可能被视为冒进甚至不自量力的行为时——例如提出一场看似荒谬绝伦却又充满了诱惑力的赌约时,李承影才显得如此坚定不移。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甚至连赢后的条件都不屑一提,仿佛已经预见到胜利近在咫尺般理所当然。
旁人眼中或许只能看见他的狂傲与无畏,然而只有自己明白,在掌握了几乎全部关键知识的基础上参与这场博弈意味着什么——就如同拥有了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让对手们不得不承认其无可匹敌的强大实力。
无论是放眼正统朝还是纵观整个大明朝代,在此等情况下李承影都认为自己能够从容应对。
“不过也要警惕他们是否会采用非常手段干扰比赛公正性。”
心中盘算的同时,李承影也不忘向身旁忠心耿耿的小将王贵叮嘱几句:
“待时机成熟,记得将那些应考学子们请至别处暂时回避,让他们感到疑惑就足够了。”
为了确保自己精心设计好的策略顺利实施,哪怕是最细微的可能性都不能忽视。
这样一来,陈循就彻底迷失了方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茫然,根本无法确定自己到底选中了哪七个人。
更何况,这一次出手的人竟然是锦衣卫的王贵!提起锦衣卫,民间的百姓们早已将之妖魔化,人人皆闻风色变。
谁能敢保证,那些从锦衣卫中走出的人不会变成他们手中的工具、成为朝堂上无孔不入的眼线呢?
原本这次所谓的科举考试,在正常的历史进程中应该是不存在的。
历史上,正统十三年确实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科考。
然而到了正统十四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后,明代宗朱祁钰趁击退瓦剌的喜讯之时,为笼络民心特地开设了一次恩科。
但现在的时局已经与历史记录有了天壤之别。
由于李承影在幕后精心布局下,使得明军在这次土木堡之战中取得了大胜。
这一战改变了整个局势。
文官集团担心因战功显着而导致军事势力过分膨胀,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因此为了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决定借此次胜利的好势头,特地加开了一次恩科。
正是这样的变动让原本计划好的一切被全盘打乱,也意外给了李承影一次极佳的机会去培养和发展一批能够效忠于他的新生力量——即通过这场额外增设的恩科,来招募更多对他忠心耿耿、愿意为他效力的“信徒”。
尽管表面上看,李承影自始至终都在试图打压日益坐大的文官集团,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更多的是出于对其加以控制、防止出现权力过于集中的考量。
毕竟,无论哪个时代哪一个朝廷,真正治理国家的还是那些文人墨客。
正如古训所云:
武将以兵戈定邦立业,文官则凭借智谋与策略使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这一原则,从来都不曾改变过。
但也不能任由文官集团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否则这群看似散漫、各自为政的人,在暗中却为了私利勾心斗角,最终只会将整个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每当想到这一点,李承影就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相比之下,武将们则显得更为直接,只要他能够展现出绝对的实力,便足以震慑住那些勇猛的战士们。
这个道理很简单,力量是解决问题最直观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李承影深知这一点,并且在与天顺帝交流时,也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天顺帝而言,这几乎是解开了多年困扰他的一个大难题,听到李承影的话语后,他简直如释重负般地向后者表达了自己最高的敬意——虽然“跪”只是个比喻,但这确实体现了他内心深处对李承影的认可和支持程度。
至于为什么表面上看起来如此任性妄为的李承影能得到作为皇帝的天顺帝的默许甚至支持?其实答案很简单:
一方面,李承影曾经救过天顺帝一命,这份恩情自然不可小觑。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事实证明,李承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智慧与前瞻性,真正做到了既能解决眼前困难又能长远发展国家。
随后几天里,李承影开始着手调整京郊西山地区的一系列事务安排。
例如,关于煤炭这种纯粹依靠市场运作来获取利润的项目,则交给了精于财务管理和运营规划的主永和、心思缜密的吴春全以及经验丰富的井源三人共同负责。
而关系到军工物资生产的铁厂,则指派给了熟悉工艺流程且具有极高执行力的邓栗与秦盛二人联合掌管。
至于生产水泥所需的原料采集及成品制作等环节,则落到了善于协调各方面资源的曹鼐、张辅以及技术骨干王贵身上。
每位负责人手中都握有一份详尽周密的发展蓝图,里面详细列出了各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设定以及具体实施步骤等内容。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李承影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依您的意思办吧,我完全赞同。”
作为即将成立之振兴集团最大股东的天顺帝,在接到邀请后迅速赶了过来,脸上洋溢着信任与期待的笑容,这样说道。
他看着李承影那自信满满的神情,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之中。
出于多年的习惯和信任,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李承影的决策。
而当谈到李承影对振兴三大产业的具体分工与详细规划时,更是没有丝毫的疑虑或反对。
在这件事上,他完全将主导权交给了李承影。
这份详尽且周密的计划里,每个关键岗位上的负责人都是经过精心挑选,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力量。
这其中包括了‘楚党’中的文臣代表、军队系统里的功勋人士,以及来自皇室的力量。
这样一来,任何一方都不会独揽大权,同时也能防止幕后交易的发生,为整个项目的公平公正运作提供坚实保障。
\"先生,你所说的煤炭生意真的有那么好的盈利前景吗?\"天顺帝脸上带着几分困惑和不安,开口问道,\"即便是在这个北方的城市,严冬也就持续不到半年的时间,大部分百姓也只是等到隆冬时节才会购买木炭取暖。
剩下的三个季节里几乎没人需要烧煤。
如果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去开采销售煤炭,在非冬季时段岂不是会面临极大的经济损失?到时候养着那么多无事可做的人手,反而增加我们的运营成本啊。
\"
李承影听到这话,不禁叹了口气,脸上浮现出苦笑,说:
\"如果不是看在你还比较缺钱的情况下,我是真不想拉你进来蹚这浑水!\"他的语气中透出无奈与感慨,早已预见到了这条路将会充满艰辛与挑战。
“陛下有所不知,煤球生意其实只是我们业务版图中的一小部分。
实际上,煤炭的最大买家还是那些水泥厂和铁厂。
这些工厂常年需要大量的煤炭来维持生产,需求量相当可观。
即使在冬季结束后,各家各户仍然需要用煤来煮饭和取暖,尤其是在天气转凉的时候。
相比于柴火,煤球和蜂窝煤不仅价格便宜,燃烧时间也更长,更为耐用。
再考虑到城中的餐馆、铁匠铺等各行各业,即便不是用于取暖,煤也是必不可少的烹饪燃料,所以整体来看,需求并不会减少太多。”
张辅看着天顺帝脸上露出的惋惜之色,赶紧详尽地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