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升阶纳陛,弁转疑星”讲了朝臣们参加朝会、庆典和宴会的情形。朝臣们按照等级高低的次序排着长长的队伍向主殿而来。眼前可以见到的是左右两边的配殿。两边的配殿都是什么殿,用来干什么的呢?我们接下来便讲讲这配殿——“右通广内,左达承明”。这两句也是对仗的。
“左右”的意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在此,我们便不多讲了。
“通”,形声字,始见于甲骨文,形从辵( chuo),甬( yong)声。其甲骨文字形由代表人行走的“彳”和象征通道的“甬”字组成,有的字还下面增加了“止”字;综合下来的本义为没有堵塞,可以通过。到了金文时,其字就变成了由辵(后简化成辶chuo)和甬组成的字形。《説文解字》:“通,达也。从辵甬声。”表示在道路上畅行无阻、贯通的意思。看看,老祖宗在解释的时候又开始偷懒了。后来从空间上的贯通、无阻碍引申在表示抽象概念时,引申出知晓、懂得的意思。表示人的思维可以顺利地理解知识等抽象事物。
“达”,形声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其左边是后来的双人旁“彳”,是行道的“行”的半边,后作部首用来指道路;右上边的“大”像一个正面的人形,在“大”的下面增加了一个“止”,表示人的脚。整个字的构形所表示的就是一个人在路上迈步行走。到金文中时,右上边不是“大”而是“羍”(dá),到了小篆,“羍”上部变作“大”,下面的“羊”没变;左边的“彳”和右下边的“止”合而为“辵”,后来简化为“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走之旁,是表示道路、行走义的形符。从字形结构的分析来看,“达”的本义应和行走相关,《说文解字》解释说:“达,行不相遇也。”说的是行走的人不相遇,可见道路之宽大,人来人往时彼此都没有碰见。
在古文中“达”多用来表示通畅无阻的意思,《荀子·君道》:“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这里的“达”即畅通的意思。由于畅通无阻便可以顺利到达目的地,由此引申出了到达的意思。除了具体的行为之外,还可以表示思想、言语的传送、表达等等。由于传达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理解和接受,因此进一步引申出了理解、了解、明白的意思,例如《论语·乡党》中所说的:“丘未达,不敢尝。”是说孔子对药性不了解,因此不敢尝。后来又引申出达到一定高度的意思,后又引申出地位显赫的意思。而“达官贵人”的“达”是便是这个意思。
“广”,其繁体字为“广”,形声字,始见于金文。最初的“广”读作(yǎn),一直是作为形旁出现的,如庞,庙,庐等。从字形上看像依山崖建造的房屋的屋檐,引申之义有依山崖建造的房屋的意思。而其繁体字“广”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字行之间稍有不同,但一直保持最初的样子,变化不大。其本义有顶而无壁的大殿。《说文解字》对两个字分别做了解释:“广,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而其繁体字的解释是“广,殿之大屋也。从广,黄声。”“广”指堂皇宫殿的大屋,段玉裁解释说是一种有顶而没四壁的大殿,四通八达,极为宏远。所以广(广)作形容词是指屋子的大,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句子。后来,由房屋的大引申出形容面积、范围的宽阔。
“内”,最早是“纳”的初文,后来单独分出来表示从外面进入内里的意思,这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了。
广内指的就是汉朝建章宫旁边的的广内殿。
“承”,会意字,始见于甲骨文。在甲骨文中上部像一个跪坐的人,下部像两只手,表示双手向上,托住一个人。其字形的意思就是双手托起一个人的意思。到了小篆时期,其字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把跪着的人分成了两部分,最上边的是“人”的上半身,“人”的下半身则变成了“手”的样子,放在原有的两只手的中间。这和现代的字形就很相近了。
由此可见“承”字的本义是捧着、举起、承载的意思。后来,人们把某些起承载作用的物件也称“承”,如轴承。由承载引申有承担的意思。承在下,所承的物品在上,所以引申出了承继、继续的意思,进一步出承继、传承的意思。
“明”,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早期甲骨文在字形上由“日”“夕(月)”组成,表示日月交替辉映而大放光明的意思。虽然字形不断变化,但这个形状始终保持着。到了金文时,其字形在此基础上将“夕”改写为“月”,由此发展为秦代小篆中的“明”字。在字义上,“明”字的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由此引申指照亮、点燃、公开的、天亮等。
承明指的便是未央宫旁边的承明殿。
说到这里我们便需要把汉长安城的主要宫殿讲一下。汉朝长安城主要有三个宫殿群,分别是: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被称之为汉代三宫。这三个宫殿群分别是分别作为太后居所、皇帝理政及朝会之地和汉武帝彰显国威的宫苑。建国之初,汉高祖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建成的长乐宫,两年之后建成未央宫,于是把汉朝的都城从栎阳迁都长安。自未央宫建成之后,汉代皇帝都居住和办公都在这里,所以它的名气之大远远超过了其他宫殿。而长乐宫变成了太后的居所。建章宫是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建造的宫苑。所以,汉代最初办公理政在长乐宫的,后来移到了未央宫,汉武帝时建立了建章宫,汉武帝便在建章宫处理政务。广内殿便位于建章宫右侧,而承明殿位于未央宫的左侧。
今天我们就“广内”和“承明”和大家一起讲一下。广内殿是建章宫宫殿群里比较重要的宫殿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皇帝收藏各种图书典籍。汉武帝时期,虽然国力日渐强盛,但皇家的藏书确实严重不足。汉武帝意识到儒家讲的“礼崩乐坏,书缺简脱”,觉得文化领域的萧条与经济上的发展、军事上的强大非常不匹配,于是命令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人民群众献书热情高涨,皇宫里收集的书籍越来越多,于是腾出了几间宫殿用来藏书,广内殿就是其中一间。
其位置有记载说是在建章宫西侧,个人认为这还是值得推敲的。为什么呢??这要从中国的文化说起。在古代,皇帝是面南背北,朝臣们在朝堂上是呈现文东武西的排列。为什么呢?从方位的五行属性来说,东方为甲乙木,木主生发,主文化,文官们属性的正好是文华,住一个国家治理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所以文官站立在东侧。而西方是庚辛金,金主肃杀,主杀伐,武官的属性正好是杀伐,所以武官站在西侧。这从我们北京城的布局也可以看出来,象文化部,外交部等文职部门都坐落在北京的东侧,而和军事相关的部门都落户于北京西侧。广内殿是做什么用的呢?这是皇帝用来储存各种文章典籍的地方,位于主殿的东侧也是恰如其分,理所当然的。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会是“右通广内”了。因为广内殿是坐落在建章宫主殿的东侧。朝臣们去往主殿的时候是面朝北的,其右手边便是东侧。
而承明殿呢?《三辅黄图》中记载道:“未央宫有承明殿,着述之所也。”但承明殿却不在建章宫,也不是用于藏书的宫殿。该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和临时休息的地方。
我们在分析一下“广内”和“承明”的意思。广内殿的“内”字,应该是纳的意思,就是接受、受纳的意思,“广内”的意思就是广泛地、大范围大面积地接受接纳的意思。由此可见,广内殿就是用来广纳书籍的藏书殿,其中收藏的书籍是包罗万象、包纳到汉武帝时期古今的,各国各朝的历史、诸子百家的所有能够收集的藏书。全部都收纳其中。
而“承明”呢?有承续清明、睿智明晰的意思。以“承明”命名的大殿,目的是提示帝王和大臣们要清楚地了解国家的形势与状况,睿智地处理国家大事,使国家能长治久安。在承明殿中,汉代的大臣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都为帝王政权的巩固鞠躬尽瘁。
由此看来,“广内”就像一面古镜,提醒帝王们要以史为鉴;“承明”就是一面人镜,提醒帝王们要认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君臣能够做到“广内”、“承明”,国家必然兴盛,民族也必然进步。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的意思就是右面通向用以藏书的广内殿,左面到达朝臣休息的承明殿,介绍了西京长安皇宫里面的建筑布局和建筑的不同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