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村的最东头,是三间通着的大屋子。那是生产队养牛的地方。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爷爷专门喂养那些牛。那里的牛长啥样小西贝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老爷爷给牛炒的料豆子。老爷爷非常细心,每天照顾那些牛,拿干净的黄豆放在大铁锅里炒,炒得金黄酥脆的,再掺到草料里边,给牛吃。
那个时候农村的小孩子没有什么零食,闻到老爷爷炒豆子的香味会馋得流口水。小西贝那时有两三岁,隔壁邻居家的红姑有七八岁,红姑喜欢和小西贝玩。有一天,她用手拉着小西贝的小手说,“小西贝,姑姑带你去找老爷爷要豆豆吃好不好?”小西贝答应了,于是两个小姑娘手拉着手一起往村东牛屋走去。
她们从村子中间一直走,先经过二奶奶家门前的红枣树,又经过一个压水井,走到前边五保户驼背老奶奶的门口,马上就到老爷爷的牛屋了。一路上红姑紧紧抓住小西贝的手,生怕小西贝摔了跤。
终于到了老爷爷喂牛的地方。老爷爷见到两个小女孩来了,问道,“你俩不在家玩,怎么跑这里来了?”红姑马上答道,“二爷爷,我带小西贝给你要豆子吃呢。”老爷爷随手抓了一把炒熟的黄豆,塞到红姑手里,“快回家吧,领着小西贝,小心别摔倒喽…”红姑和小西贝吃了一路炒黄豆原路返回了家,一路上甭提有多开心啦……
在小西贝最早的记忆里,家里院子里种了两棵高大的石榴树,在堂屋的门两旁一边一棵。春末夏初的季节,石榴树就会挂满了通红的花儿,十分喜庆。那时村里来了照相的,田爷爷就喊来一家老小在石榴树前聚在一起合个影。等到中秋时节,一个个大石榴肚子鼓鼓的在眼前晃来晃去,谁忍不住就会揪一个,用手掰两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在院子外边,田爷爷种了一园子白牡丹,一大片百日草,还有几棵苹果树,樱桃树。每年春夏,那些花花草草开得很漂亮,陪伴小西贝度过了金色的童年。
有一次小西贝跟爸爸妈妈出了远门,有好几个星期没回家。后来田爷爷和田奶奶去把小西贝接回来了。快要到家的时候,小西贝的二妹飞快地迎过来,“姐姐,姐姐,咱家的花开啦!”小西贝跟着二妹一起,跑到一棵开得正盛的樱桃树下,两姊妹一起欢呼,跳跃,看着满树粉红的繁花,就像拥有了整个春天。
小西贝的二妹叫小茜儿,她们还有一个弟弟叫皮蛋。那个时候农村没有什么好玩的,孩子们每天玩泥巴。在门囗大路上一年四季都不缺土。夏天的时侯,调皮的孩子就会脱了衣服躺在沙土上,由别的孩子往胳膊腿上腰上堆沙土,头上也堆,直至全身都堆遍了,然后这个躺着的孩子慢慢起身站起来,地上就出现一个人型,这就是他们打造的“孩模子”。
门口到处有土堆。每天吃过饭,小西贝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拿着妈妈做饭用的锅铲子在土推上挖土。挖下来的土用来抓成一个个的“鸡蛋”。抓的时候要用劲,双手先捧一大把土,再紧紧地往中间用力,努力抓成一个又圆又结实的土球,抓得越多越有成就感。为了抓更多的“鸡蛋”,小西贝和小茜儿皮蛋一起忙得不亦乐乎,顾不得吃饭,奶奶喊回家吃饭也装作没听见,田奶奶嘴里不住地嚷嚷着,“真皮呦真皮呦!喊也听不见,玩疯喽……”
那个岁月农村是很苦的,村里连个像样的商店也没有。偶尔会有个走街串巷的小货郎,挑着一些小玩意,手里拿着一只小鼓,一摇就响的那种,人们称之为“货郎鼓”。小鼓一响,孩子们就兴奋地冲出家门,跑到挑子旁围了一圈,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小西贝相中了一款彩色发卡,缠着田奶奶给买,田奶奶本不想买,经不住小西贝的哭闹,终于付了一毛钱,买了两只浅蓝色的小发卡,戴到了小西贝的头上。
在田爷爷家房子后边的东北角,有一个枯井,养的小鸡有时会掉到井里去。那时侯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根绳子栓上一个筐子,进去一个小孩子,然后把筐子送到井里,由这个小孩子把小鸡救上来。等他把小鸡捧在手里,上边的大人就会用力往上拉绳子。小鸡马上就成功获救了。
童年的经历一幕幕就像在昨天,小西贝记忆犹新。最早的记忆刻在脑海里为什么如此清晰?可能是那时候大脑的底片是空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