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乡亲们往嘴里灌了一碗粥后,张朝有了些力气。
他坐起身,靠在棚子边,望着远处那个少年人的身影。
……那一袭简单青袍的少年文士一看就是大户子弟,哪怕只是简单站立着,也好看得像是一幅画。
张朝想了想,站起身慢慢走到了那人身边。
那人眼神依旧是平静的、悲伤的。初升的日光洒在那人脸上,映照出一片神性的光辉。
张朝嗓音沙哑地问道:“……你因什么而难过?小郎君。”
年少的诸葛琮微微偏头,看向这个瘦削而憔悴、伤痕累累、衣衫褴褛的少年人。
他并不像其他士人那样嫌弃地避开或是投以不屑的目光,只是以难得的平和口吻道:“你是从并州来的。是哪里人?太原?常山?还是上党?”
张朝回答:“太原。”
诸葛琮缓缓点头,又看向了正泣涕交加喝粥的难民们:“嗯,我知道了。”
当时还年少的张朝便已初具未来那股执拗劲头,见诸葛琮并未回答他的问题,便又重复道:“你在为何而难过呢?”
诸葛琮沉默了一下,答非所问道:“你是这里唯一一个敢跟我们说话的人。以后有什么打算?”
张朝想了想,不确定道:“我会些武艺,可能是去参军?要是能活着到达司州,能找些活计谋生,那也不错。”
诸葛琮点头,垂眸思索。
“若是想参军,那就跟着我吧。我身边还缺几个亲卫。”
张朝一惊。
他看向四周精锐的骑兵,看他们个个膀大腰圆威风凌凌,暗自对比自己这瘦削到弱不禁风的身板,不免有些自惭形秽。
“郎君,你是贵人,身边也应该都是贵人,而我只是……”
那时还年轻的诸葛琮安静地看着他。
那目光很轻,落在张朝身上时却似乎有了能压垮一个人的重量。
那双黑曜石般的眼睛深处又开始降下大雨,朦胧而又遥远,张朝读不懂其中的情绪。
片刻,这小郎君收回了目光,叹息一声,带着微微的苦涩,轻声道:“无论是黔首,还是士人、哪怕是天子……其实都是一样的。”
他的五官璀璨而又锐利,依稀还能看出几分少年人曾经的意气风发与张扬桀骜,而现在却笼着一层浓雾般的忧郁,哪怕处在阳光下,也不能被温暖丝毫。
张朝那时还不懂他为何而叹息,又为何而悲伤。
他还以为是自己说错了话,惹得这小郎君不高兴了,忙道:
“在下愿意成为郎君亲卫,从此为郎君鞍前马后,以效犬马之劳。”
那时的诸葛琮嗯了一声,又转头看着难民们。
——那时他们都是这天下的无名小卒。
谁又能想到,不过半年之后,诸葛琮便凝聚出九品上上的印绶,张朝也随之凝聚九品中上的虎符。五年后,他们剿灭董越,天下闻名。
诸葛琮身边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但张朝总是他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就如同他手中鹰犬,甘愿为他驱使。
后来,张朝顺利地效忠于他。
分明是九年前的事情了,但回想起来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张朝还记得那人在烛光下含着笑意的眼睛。
那是个难得平静的夜晚。
经过数月的征伐,那人脸色愈发苍白,便显得那长发更黑、眼瞳更深邃耀眼。
听到张朝干巴巴的话,那人瘦削的手一顿,抬眼看过来:
“你想效忠我?”
当时的张朝端坐在他对面,隔着摞得高高的文书,注视着那人眼瞳下的些许青黑。
他当时有很多话想说,但斟酌着,最后只闷闷憋出了一句平淡的声音:“嗯。”
那人把手中的笔放下,轻笑道:“这是你的意思,还是主公的意思?”
……效忠这样私密又庄重的事情,怎么能是别人的意思呢?
张朝还未说话,那人似乎便察觉到自己的失言,从桌案后站起,来到张朝的身边再度坐下,歪头笑道:
“子辰想效忠,我自然求之不得。你想什么时候完成仪式?我听你的就行。”
那时的诸葛琮还未经历过太多战事,比起后来的他要柔软得太多。
被那双潋滟着柔光的眼瞳注视着,张朝越发局促,脸色不由自主地严肃起来。
他从未想到诸葛琮答应得这样利索……一时间,遮掩在鬓发间的耳朵都有些发红。
“……再过几天吧。我先准备一下。”
他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微微颤抖,被仲珺这样毫不犹豫地偏爱使他近乎失态。
……尽管很想现在立刻原地效忠,但考虑到这是他和仲珺的第一次,他便立刻放弃了这个过分仓促的计划。
他们的效忠一定要是完美的。
他不知道当时自己表情如何,但从仲珺欲言又止的神色来看,应该是稍微有些狰狞的……没办法,太高兴了,实在控制不住。
当时的仲珺温和地笑了一下:“好,我等着你。”
这一等就是半个月。
一向雷厉风行、行动力极强的张朝在仪式的每一处细节上都要纠结很久,最后还是诸葛琮先有些不耐烦了,在军议结束后委婉地问他什么时候能准备好。
张朝自然不敢再拖延下去,只能遗憾地放弃了剩下的五百多个备用方案。
他们完成最终的仪式时,是在一个良辰吉日,那晚风温柔的夜。
月光很明亮,柔和辉光笼罩院落角落盛开的杏花。
那雪白耀眼的花儿在风中轻轻摇曳,花瓣飘落的样子就如同一场落在春季的雪。可那人立在花树下,回眸望来的模样比杏花更加耀眼。
“我们开始?”
不知为何,那人的脸色在夜色下显得格外苍白。
那人就这样顶着比杏花更白上几分的面颊,噙着笑意,率先拿出了印绶。
张朝心脏如擂鼓般震响,不得不在原地喘了口气,慢了好几拍后才闷闷应了声好。
依照传统,文士与武者达成效忠关系时,需要经过四个步骤:拜皇天后土,书金兰信谱,饮雄鸡血酒,以及最后的文武气交融。
他们在皇天后土两个神像前认真拜了三次,而后由诸葛琮起草金兰信谱,端正写下永不背叛、生死与共的誓言,再用印绶蘸取两人鲜血添上赤印。
书写完成的金兰信谱化为两抹金光分别融入印绶、虎符之中。
而后他们两人之间便有了一丝微弱的联系,将在最后的文武气交融步骤后将这联系扩至最大。
从此,诸葛琮的愤怒便是张朝的愤怒,诸葛琮的悲伤便是张朝的悲伤。他们两人之间再也不会有任何隐瞒,任何间隙。
前三个步骤都顺顺利利结束,张朝也稍微松了口气,而后开始期待最后一步的完成。
他曾无数次嗅到仲珺的文气,也曾无数次想象与这文气交融会是怎样的感受……是会如同被细雪包围的微寒,还是像躺在小溪中的清凉?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曾被无数次修改、无数次计划的效忠仪式,还是在最后一步出了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