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哲没料到苏国邦竟然能如此条理清晰的说出这么一长串话,还以为是王桂花教他的,谁也想不到这是苏年年昨天晚上让苏国邦背下来的。
她很巧妙地抓住了一个点,就是县衙,不把功劳放在一个人身上,而是整个村,这样村里人都有参与感,若是能得到府衙的认可,对苏哲这个村长也是受益颇丰。
一番话说的苏哲心中意动,这件事对他来说确实是百利而无一害。
只要东西好,早晚都会打出名气的,那他不妨顺势而为帮一把,卖个人情给苏国邦。
短暂的思考过后,苏哲很爽快地答应了苏国邦的提议,用着他带来的木犁,把自家的拿去改造,约定等中午去拿时付钱。
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的农具上刻上自家的专属印记,以防和其他人家的搞混。
当苏国邦将标有村长家印记的木犁扛在身上跟村里人打招呼时,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偏生他还怕别人看不见般,牵着苏年年在村里转了一大圈,赚够了大家的好奇心后才心满意足地回了家。
“诶,你刚刚看到没,三伢身上扛的木犁,是不是村长家的?我之前看到过,不知道干什么去啊?”
“你没听到他家孙女说要拿去改造,好像是耕地更快呢。”
“真的假的?”
“要不晚些一起去瞧瞧?”
等两人走后,看见的村中妇人聚在一起议论不断。
有村长改装在前,大家都挺好奇的,商量着去苏国邦家一探究竟。
苏国邦此时正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心情很好地改着村长家的木犁。
之前已经做过两个了,他已经能非常熟练且快速地将木犁进行改造,拆卸、添加、安装……所有的步骤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直到敲门声响起,苏国邦才放下东西起身开门,便瞧见几个大姐笑盈盈地看着他。
苏国邦同几人问了声好,急忙喊王桂花出来见客,自己又继续去组装。
这木犁等会村长就会来取,他可得抓紧时间,不能和人闲聊。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支起耳朵听。
“桂花啊,你家那口子咋把村长家的犁给拿回来了?”
其中一人家里还有事,也没拐弯抹角,把心中的疑惑给问了出来。
王桂花指着背对众人的苏国邦,笑着打趣道,“他在家胡乱折腾出来的,说什么改造,能让地里干活轻松许多。我家昨个租牛,用改装后的犁,一下午就耕了半亩地,还种好了苗,这不到处炫耀,今儿个村长试用后给他二十五文改装,他现在不就正在弄吗!”
几人均被二十五文的价钱给吓了一跳,谁会无缘无故地花这么多钱来改装木犁啊!
就在众人想打退堂鼓时,院外又响起了敲门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老哥,我来找你了。”
苏国邦再次起身开门,就见苏家平拿着自家的木犁站在门口。
“老哥,辛苦你尽快帮我改一下,我下午急着用。”
苏家平本来并不打算改装的,但今早他耕地的时候,总感觉使不上劲,自家的犁怎么用都没有昨天苏国邦给的好,再加上看苏国邦家一个上午就轻松地耕好了半亩地,自己才弄好四分之一,他最终还是咬牙同意了。
家里就两个人,就算一天不吃不喝忙到晚也耕不了多少,人还累的够呛,省这钱还不如到时候多留点时间去砍柴换钱,几天就能赚回来。
所以苏家平干脆留自家儿子在地里种苗,自己赶快来找苏国邦改装一下,不耽误下午耕种。
“你得等等,村长家也让我改了,等把他的弄完我就给你改。”苏国邦听到生意上门了,语气也好了不少,热情地将人迎进屋。
苏年年推测会有很多人来改装,所以趁夜提前让家里人做了几个备用的把手零件,这样改装起来会快上很多。
这不,本需要大半天才能完成的改装,现在只需要半个时辰左右。
旁边的几个婶子听苏家平说要改装,起身跟他询问关于改装和不改装的区别,苏家平将他的使用心得和盘托出,也让几人蠢蠢欲动。
这就是苏年年要的效果,自己说再多也不过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让改装过的人去宣传才更能让人信服。
有人开始套近乎,“桂花,我们都认识这么多年了,能不能便宜些,二十五文,都够买一斤猪肉了。”
王桂花面露难色,连村长都说的是二十五文,若是所有人不同价的话,难免会落人口舌,到时候吃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不能松口,绝对不能松口。
“菊姐,不是我不便宜,是这已经是最低价了,我们明儿去隔壁村,改装一个可是得要三十文呢,我们家起早贪黑也是赚点辛苦钱,就因为看在是一个村的份上,才便宜五文钱,要不然换任何人都至少是三十文。”
一旁的苏年年松了口气,还好奶奶是个聪明的,要不然这价钱肯定会被一压再压的。
几人有心想再杀杀价,但王桂花态度强硬,想着自己还省了五文钱,也不好多说,纷纷回自家地里跟男人商量去了。
毕竟,耕地的事,还得家中的男人做主。
苏家平原本也想着靠邻居关系讨价还价的,但在几个女人还价失败后,知道没戏就干脆不做声,将东西放下回自家吃饭去了,等吃完饭再来瞧瞧。
等人全走了,苏年年冲着王桂花竖起大拇指,“奶,你真的太厉害了,我们家马上就要有钱了。”
瞧见苏国邦哀怨的小眼神,苏年年也不吝夸奖:“爷也很厉害,我们家都靠我爷发家致富。”
苏国邦立马哈哈大笑地转头加快速度改装,他得努力,一大家子人都等着他养活呢。
一个下午时间,经过离开的几个女人口口相传,整个村就知道了苏国邦会改装一种很厉害的木犁,需要二十五文钱,可以节省人力和耕种天数,村长和苏家平家都已经改了。
有人听到村长改了,没想太多也跟着改了。
也有人不信邪的特意跑到村长家和苏家的田里去看,确实连苗苗都种下去了,而且土松的也好,没有吹牛,纷纷拿着自家的犁趁着晚上不用,请苏国邦帮忙改造。
柴房本就不大,眼瞅着十来个木犁摆在里面,显得更为拥挤了。
苏国邦点着油灯坐在柴房门口不停地改装着,家中其他人也在帮忙,今晚就得全部改装出来,不能影响村里人明日的耕种。
木犁改装技术也就只有在春耕时显得尤为重要,等时间长了,慢慢会有人按照改装后的进行复刻,所以他们得赶在这段时间把技术推广出去。
先让一部分人清楚改装后木犁的好处,等上报官府,明年就能实现全面铺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