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武国以北,一个新的国家建立了。duan'j
段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并且命名为秦国。这个国号成都一开始不给通过的,还是刘平说了一句:“高祖能够代秦,吾等又何须在意这等蕞尔小国呢?”
最后秦国建立了。
秦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一切都朝着大汉靠齐。
而且也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究其原因嘛,还是这些西域人本身就没有什么文化。什么车同轨书同文,老子都没有车,也不认识字,你想干啥就干啥,别打扰老子放牧。
段家也简单粗暴,什么这那的,都给老子改汉姓,取汉名!年龄小的都给老子上学去,学习大汉优秀先进的文化。
同时还派出了上百人去武国,帮助武国完成汉化教育。
对此,王家自然不会拒绝。
一来他们本就觉得汉化是对当地土着好,二来刘平那边也来信了,汉化是她们的第一要务。
不光要汉化武国和秦国的百姓,还要往西走,一路汉化过去。
对这个事儿,段家很是上心,打算当成国策来搞。反正开销可以从成都那边报销。
“爹...哦不陛下...也不对....大王。”
“行了,叫爹就行了,啥事儿?”段伟觉得给自己大儿子取名叫英,属实有点对不起这个字了。
段英也不想,这身份转换太快了,他一时间没有习惯。要知道这位最大的梦想也不过是大汉征西将军而已。
曹操:不是?这个梦想这么大众的吗?
现在他倒是征西了,而且还比之前想象的还要更西。只不过他没成大汉征西将军,反而成了秦国公子。
“是这样的,最近儿子走遍了南北,发现这地方也不是不能耕种。”段英开口说道:“耕地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有充足的的水源,虽然没有大面积的平原,但是也能进行种植。只不过本地土着不懂。”
“什么土着,什么土着!那是咱们的百姓!”段伟暴躁的很,也不知道是不是水土不服。
段英不在意这个,而是继续说道:“目前来看,我秦国加上武国,以及南边那块地,如果努力开垦的话,至少可以开垦出来上千万亩耕地。”
“哦?”段伟眉头挑了挑:“真的?”
段英一脸自信的点头:“没错,而且再往东,还有更多的可以开垦的土地!咱们不光要汉化,最好还能打出去。”
“儿子跟来做生意的吐火罗人确认了,再往西他们那有大面积的耕地,只有占领那里,咱们汉人才能真正在这一片土地上站稳脚跟。”
段英说的大面积耕地,是真的。
他嘴里说的大面积的耕地,其实就是后世塔吉克斯坦的农业区,主要集中在该国西部和南部的平原及山谷地区,如瓦赫什河谷等。这些地方有河流灌溉,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
段伟摸着下巴道:“这事儿可以跟武国商量一下,但是现在咱们想要西征还是力有不逮的,按照城乡的计划来吧,咱们先发育,汉化周边,然后再西征。”
听到西征这两个字,段英整个人都兴奋起来:“好好好,西征好啊,非常好。”
“先把汉化给做好,才能讲以后的事儿。”段伟看的比段英清楚多了。他很明白,眼下武国也好,他们秦国也好,都是一样的,要靠着大汉。准确的说,要依靠汉王刘备来维系国家的统治。
只有让汉王高兴了,他们的国家才有存续的可能。
......
成都,今天很热闹。
因为大儒宋衷要公开讲学了。
刘平虽然觉得宋衷这个人思想有问题,但那是站在政治立场上来说,单从学术上来讲,这位还真是很厉害,不比郑玄差。
更实际的说法,郑玄和宋衷学术上有差异,但能力上基本上是一个级别。而且两个人其实有很多共同点。
两人都有深厚的学术传承和经学根基。
刘平想要成为此时的大儒,需要从他们两个人身上学的有很多。学术传承这一块倒是没问题,毕竟也是卢植的学生。但是经学根基就差了很多。
刘平平日里也一直在恶补这方面,但终究跟两人不能比。
宋衷和郑玄皆深受东汉经学传统的浸润,将儒家经典视为学术研究的核心。他们穷究《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期望通过对经典的阐释,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在治学过程中,二人都广泛收集和整理前代经学家的注解,去粗取精,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很多人其实不理解,刘平为什么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呢?其实这并不是为了个人学术,而是为了统一的思想。
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太清楚纲领性的思想着作对统治的重要性了。
所以不管是郑玄、还是宋衷,刘平对这两个人在个人感情上虽然没有什么喜好,但是从实际需求上出发,他对这两个人都是非常重视的。
也研究过两个人的学术思想,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融合古今文经学。
此时,今古文经学之争异常激烈,两派各执一词,壁垒分明。然而,宋衷和郑玄却展现出非凡的学术眼光和包容精神,他们打破门户之见,广泛吸纳今古文两派的观点。
郑玄一生遍注群经,在注经过程中,他巧妙地融合今古文经说,使经学研究摆脱了门派的束缚,变得更加全面和综合。
例如,在对《诗经》的注解中,他既采用了古文经学派对于字词含义的严谨考证,又吸收了今文经学派对于诗歌寓意的独特解读,使《诗经》的阐释更加丰富多元。
宋衷在荆州学派的学术活动中,同样积极推动今古文经学的交流与融合,鼓励这些荆州学派的读书人们博采众长,为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都的这些读书人,都是天下精粹所在,你不怕宋衷给他们教坏了?”
酌君酒楼的二楼,靠窗的位置,简雍一边给刘平斟酒,一边笑着问道。
他知道,刘平不喜宋衷的学说。一是宋衷那套刘汉正统思想,不是刘平要的刘汉正统思想;二是,宋衷在经学方面注重对文字的精准训诂和对经典原意的忠实还原,这一点其实不如郑玄那种博杂的论述更受刘平的认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宋衷这个人的《易》学研究的非常精深,按照刘平的说法,宋衷已经从理论研究奔着玄学去了。
这也让一直强调格物致知的刘平不喜欢。
当然刘平这种不喜欢是因为立场问题,并不是他不相信《易》经。
“宋衷的讲学对他们有好处,而且他最近在翰林院做的还不错不是吗?”刘平笑着摇摇头,道:“宋衷是个纯粹的儒家读书人,就算真的做了什么,估计也是被人当刀使了。”
“你对他的态度有所变化?”简雍敏锐的察觉到了刘平的变化。
刘平颔首,道:“成都需要大儒,越多越好。”
“这是为何?”简雍有些不理解。
“若是大儒尽在成都,那么儒家就在成都,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就在成都。”刘平回道:“你看现在,郑玄、宋衷两人,加上翰林院的那些儒生,每日里谈经论道,修缮经典,你觉得只是为了文教之事吗?”
“难道不是吗?”
刘平摇了摇头,然后抬手伸出一指,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思想。”
“思想?”
刘平没有解释,而是问道:“他开讲这事儿,有一点没办好,那就是没提前跟成都衙门报备。不是说了吗?这种结社、集会游行的事儿,要先当各地衙门报备,通过了之后才能开始吗?”
“这....”简雍有些无语:“真要结社、集会、游行的话,那是能报备的事儿吗?”
“而且现在,咱们也不能取缔吧?”
“这事儿怎么不能报备了?”刘平摊手:“衙门还能不同意吗?不报备,这搞得成都衙门和执金吾都手忙脚乱的,要是出了事故算谁的?”
“那你的意思是?”简雍问道:“总不能处罚宋衷吧?”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真要这么干了,那就真的自绝于天下了。这不是惩治宋衷,是阻止儒家读书人读书了。
结果堪比向全世界宣战。
儒家读书人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群体,你说他们软弱吧,翻遍史书例子一大把,你说他们强硬吧,翻遍史书例子也是一大把。
好像很矛盾对吧?
但儒家读书人有一个超绝的技能,那就是道统灭绝,精神消灭。
刘平可不想因为这样一件事,日后成为了儒家读书人闲笔之下的丑角。
“改日某也讲学。”刘平给出了自己的办法。
“你?”简雍有些惊讶。
简雍对刘平、刘备两兄弟的求学生涯可太清楚了。当年两人跟着公孙瓒一起,去卢植那里求学。
刘备,学渣,不喜欢读书,反而喜欢各种新鲜玩意。
刘平,虽然努力但是没什么用,又看不上刘备玩物丧志,两个人关系还不好。
两人生动形象的诠释了,没头脑和不高兴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