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想要表达的意思,刘平其实很清楚。人手不足的问题,在上一次科举之后其实就应该有很大的缓解才对。但是刘平主观干预下,这批人至少有一半留在了蜀郡。
也就是说,单单一个蜀郡,如今几乎占了刘备势力四分之一的官员。
“把人手放出去,各地都能松口气。”刘备说着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益州范围内,咱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多,地方上很多实务都没有个领头的,或者让仅有的那些人忙的脚不沾地。”
“抓大放小,你别总想着面面俱到。某也理解你的想法,先把蜀郡做出来,然后依托蜀郡辐射整个益州。但是现在咱们面对的情况变了,之前我们只有武都,可以这么做。但是现在不是了,吾等必须要考虑其他地方怎么想。”
“凭什么蜀郡就有这么多人口?凭什么其他地方没有?凭什么蜀郡在政策上有倾斜,其他地方就没有?凭什么蜀郡就是发展民申,我巴郡就要为水师奉献?”
“这些都是问题。”
刘备说到最后人也严肃了许多。看似他平日里什么都不干,事实上他干的事情可太多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安抚地方官员的不满。说句不好听的,每天各地弹劾刘平的折子都能堆成一人高。
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刘平目前的施政方针,不符合大家的预期,简单地说就是之前没人这么干过,你刘德安这么干,那能对吗?比方说各种新的政策、要求、指标这些,在很多官员来看就是没事儿找事儿。
再比方说在人员调配、物资分配和政策上,刘平是摆在了明面上,要优先发展蜀郡,优先发展军队。发展军队这个大家都没意见,毕竟都等着刘备一飞冲天呢。但是优先发展蜀郡在他们看来就没有什么道理了。不是说蜀郡不能发展,而是觉得优先有问题。
其实再说的具体一点就是,政策上你可以倾斜,但是在人员和资源上不行。地方官员也是要政绩的,现在活多人少,每天忙得要死,还要担心年终的时候挨骂,谁能受得了?
武都出来的那批官员倒是无所谓,早就已经习惯了。但是这批人并不算多,大多数官员都是不太适应的。
第二个原因,还是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地方官想要治理地方,免不了还是要这些地头蛇给面子,一来二去的,他们对官员的影响就会变大,甚至成为地方的实际控制者。这种情况下不给刘平上眼药,是不可能的。
刘备今儿个过来单独找刘平聊,也是想说,把蜀郡的部分官员放出去,放到地方上去。一来给地方减少压力,二来地方官员多了,也更容易跟地方豪强和世家周旋
刘备之所以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今的局势下,对刘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内部的稳定,不管是高层的稳定还是地方上的稳定,都非常重要。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他现在有一种预感,刘平如今在人员上的分配和对地方上的极限施压,明显是故意为之的。之所以有这个猜测,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一是进入益州之后,刘平和关羽两人就在默契配合,刘平搞了个六部出来,以极为轻松地方式,将行政权彻底掌握在了手里,同时还没有什么大的反对声音。看似平衡了各方利益,实际上呢?
礼部实际的掌控人是孙乾和高诱,这两个人是刘平的人;户部从上到下都是刘平的人;吏部虽然在虞应手里,但是刘备很清楚自己支持刘平,那么吏部就是刘平的人。
刑部,目前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给谁都一样,平日里也就是个摆设。
兵部,荀封是武都时期的老人了,跟刘平也搭伙做过事情,两位侍郎都是从涿郡就跟着的老兄弟。
工部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吴懿这个尚书,其他的所有人,都是刘平的铁杆嫡系。
也就是说,在刘备势力入住益州这个阶段性胜利的时刻,刘平虽然主导了胜利果实的分配,实则并没有真的分配出去。
但这个事儿刘备是支持的,其实就算刘平不搞出来六部,还是把行政大权都握在手里他也没意见。一开始刘备以为刘平就是为了让平衡内部,才搞出来六部让大家都分享一下胜利的喜悦。
现在看来,刘平那时候应该就是想暂时稳定住内部。
紧接着,刘平又提出来更换益州内部各郡太守的事情。这件事他自己也参与了,还跟刘平演了一场戏,就换了一半人。但,当时所有人都没在意的是,刘平换掉的一半人里面,是南部的几个郡,如今正在建设水师的巴郡。
之后刘平干嘛了呢?拉着关羽推动了南征这件事。南征本身不去谈,这个事儿政治上是百分百正确的,但是南征过程中呢?刘德然编练了一万新军。随后刘平又调整了战略目标,拿下乌戈郡。
成都的兵马调到了南边,为了成都这边的考虑,从汉中调了一万人过来。这一万人,在都督府的安排下并没有驻扎在成都,而是驻扎在蜀郡最西侧。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整个益州内部,各地都有主力作战部队坐镇,领兵的全都是元从派的人。成都方面,高层也几乎都是刘平自己的人或者跟刘平关系比较亲厚的人。
几乎是在乌戈郡稳定了之后,刘平开始极限施压地方,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地方官员对刘平的弹劾才开始增多。
那么刘平想要干什么呢?
首先排除刘平要造反,没那个必要,刘备也没有往这方面想。
那除了这一点之外,刘备能想到的就是,刘平就是故意的,想用这种方式,让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们先忍不住,只要他们敢搞事情,刘备相信刘平就敢动屠刀。
柳家就是个例子。
甚至刘备都猜到了刘平的打算,如果世家门能配合地方把事情做了,那刘平肯定也不会动手。但如果地方上世家豪强们不配合,那他动手就没了后顾之忧。
这里还有司马防他们搞得那个是新律法的功劳呢。
急智刘平是真的没有,但是这种长远谋划,刘平还是可以的。
刘备的脑海中思绪翻涌,刘平则安静的听着刘备说的话。
不得不说的是,刘备说的很对,这一点刘平是完全承认的。但是世家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刘备入主益州并没有打的很激烈,说白了,没有给刘平下黑手的机会。
为什么北方的几个郡刘平不安排?因为没必要,一路打过来的时候,顺手就给全杀了。
这事儿统一之后很难再去办,就得趁着天下大乱的时候,狠狠杀一波才行。
再说了,他也给了足够的机会了。要么你们出去,想留在这里就按照我的意思来。两个你都不选,那就不能怪他不讲体面了。
“那就按照大兄的意思吧,把人手放出去。”刘平不打算拂了刘备的面子。
反正这一点也无伤大雅。如今益州北部在成都的兵锋之下,益州南部更是被护蛮都督府控制的死死的。往东,江州那边有在建的水师,再往北,汉中直接锁死了整个益州。
这些益州内部世家没得选的,要么听他刘平的,要么就放手一搏然后死在刀兵之下。
听到刘平的话,刘备笑了起来,道:“这就对了嘛,咱们多开几次科举,以后人手会越来越多的。”
刘平也笑着点点头,然后道:“大兄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某要这么做吧?”
“是有些不理解。”刘备很干脆的承认道:“之前你我兄弟二人也聊过这个问题,当时某记得你说过,是为了什么动员组织能力对吧?”
“是这样没错。”刘平笑了笑:“大兄的记忆力还是不错的嘛。”
“这话说的,某可是正值壮年呢。”
接下来,刘平给刘备讲了一下,什么组织动员能力,以及为什么这个事儿这么重要。然后就跟他说了诸如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思想。
其实两个人经常有这样的讨论,究其原因这是封建王朝啊,刘备的个人思想对整个国家的管理太重要了。因此每当有分歧的时候,刘平都会跟刘备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
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刘备,而是让刘备知道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的路径。
然后让刘备自己去思考,去做抉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平有足够的自信,他自信自己的这一套来自后世的理论基础,足以打动刘备。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几乎每一次的沟通,刘备都能接受他的想法。
这一次也不例外,但是在具体的方针上,刘备还是坚持己见,把人手放出去。对此,刘平倒是无所谓,他们两个人能够思想上保持统一就行。
理论基础不出问题,方法论上的问题,是可以调整的。而且刘平也不能就说自己的办法就是一定是对的。
两个人能思想上保持一致,其他的一些小分歧无所谓的。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是曲折。
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