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它们的解读,
“绝学无忧”:只有摒弃那些所谓的世俗之学(这里的“学”指的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容易让人追名逐利的学问),才能够保持无忧无虑的心境。这是老子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世俗的学问往往会带来各种纷争和烦恼,只有摆脱它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应诺和呵斥,相差有多少?美好和丑恶,相差又有多少?人们所畏惧的,自己也不能不畏惧。这几句表达了老子对世俗中人们所看重的差别和敬畏的一种思考,在老子看来,这些差别和敬畏很多时候是相对的、不那么绝对的,人们往往过于执着于表面的差异和对一些事物的恐惧。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宇宙是如此宽阔,从古到今,世风流转,好像没有尽头!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盛大的筵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这里描述了世俗之人的状态,他们热衷于追求各种享乐和虚荣,而老子对这种现象持一种冷静的观察态度。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我却独自淡泊宁静,对这些没有任何的反应,混混沌沌的样子,好像还不会笑的婴儿;疲倦懒散,好像无家可归。老子将自己与众人的状态进行对比,突出自己不追逐世俗的享乐,保持着一种纯真、质朴的心态,如同婴儿一般不受世俗的沾染。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都富足有余,唯独我好像有所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混混沌沌的!老子认为世俗之人追求的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并不是真正的富足,而自己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实,这种追求在世俗人眼中可能显得愚蠢,但老子却坚守自己的信念。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都光彩炫目,唯独我暗淡无光;众人都精明严苛,唯独我似乎昏沉糊涂、淳朴实在。老子再次强调自己与世俗之人的不同,世俗之人追求外在的光鲜和精明,而老子更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对道的体悟,不在乎外在的表现。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恬静啊,就像深沉的大海;自由奔放啊,就像不知止息的疾风。这是对老子自己心境和状态的一种比喻,他的心境如同大海一样深沉、广阔,不受世俗的束缚,如同疾风一样自由地驰骋。
“众人皆有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众人都有所凭借、有所追求,唯独我与众不同,我所看重的是“道”(“食母”可理解为以道为滋养,道是万物的根源)。老子表明自己与世俗之人的价值观不同,他追求的是对道的理解和遵循,这是他人生的最高追求。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二十章是老子对自己修身悟道的一种阐述,把博大精深的民间智慧,用浓缩的方式呈现给芸芸众生。通过与世俗之人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道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的看法,体现了老子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不同的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这需要结合个人的学习和感悟来进一步体会。
大家看上文的解释说让放下当时流行的,那不扯了嘛!就这还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呢,还放下当代,别说当代啦,就是放下当下也不行啊。一段多么深奥又简单的道理啊?干嘛非得说的跟大家看不懂似的,累不累啊。!
书归正题,第一句,文学大家的解释是,世俗的人都认为你有才能,有知识,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别人认为我有知识,有才华,我就无忧无虑啦?咋,就是我金榜题名,及第登科了呗?
我认为是,只要是看透了,心里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怎么讲呢,那些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啊,他们都看的开,想的开。对于他们而言,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纷扰不过是过眼云烟,根本不值一提。在他们心中,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歪门邪道,因为他们深知这些都是表象。不会被过多的束缚所困扰。无论是世俗的观念、传统的规则还是他人的眼光,都无法左右他们心态。他们懂得灵活变通,不拘泥于陈规旧矩,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 绝学无忧。)
(老子)我把我自己的想法诚心实意的说给大家听,大家要是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我也不强求。怎么想那是你的事。能不能去做也是大家的事,能不能接受,我就不管啦。
(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美的,善的,和,丑的,恶的,怎么去区分,用什么标准去衡量,要因人而异,因事而议。不要以你个人的观点去评论。就好比一个父亲打了一个欺负自己孩子的孩子。你说他是好还是坏?在他的孩子眼里,爸爸就是英雄就是靠山。在那个孩子眼里他就是大坏蛋。
就好比,做好事的,帮助底层的,都是底层的普通的老百姓,那你怎么评论,老百姓穿的朴素可他善良啊。
那,个别人,长的肥头大耳,穿的人模狗样竟干丧尽天良损人利己的事啦,那你能说它是好人吗?
不要以貌取人,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无论是人还是事,其好坏与否往往取决于大众的看法与评价。若众人皆言其善,则其大概率便是善者;然而,倘若仅有个别人赞其良善,那么这或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美好。有可能是拍马。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更具参考价值。
但生活中难免会遭遇那些表面穿的人模狗样的但偷偷做着损人不利己的事。那你能说它们是好人吗?
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美丽’的外表所迷惑。
( 荒兮,其未央哉?)
你别着急,我说的这些道理,对你来说可能是深奥难懂,你也许不愿意听,厌烦。但你听(老子)我说完。回头你再慢慢消化,慢慢琢磨。看看我说的对不对。也许你净下心来慢慢体会,就能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许久,我们渐渐明白,众人所期盼的好日子,并非是物质堆砌的虚荣幻境,实则质朴而纯粹。
在那平凡日子里的微光,不过是一家人围坐在温馨的饭桌旁,碗筷交错间传递着脉脉温情。没有珍馐美馔,只是家常菜肴,每一口都饱含着家的味道。大家分享着一天的见闻琐事,笑声在屋内回荡,温馨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饭后,一同漫步在街头巷尾,或是宁静的公园小径。阳光轻柔地洒下,微风拂过脸颊,带着丝丝凉意。抬眼望去,天边的云霞如绮,路边的花朵娇艳欲滴,枝头的鸟儿欢歌鸣啼。那一刻,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如同春日的暖阳,轻柔地抚摸着世间万物,唤醒了沉睡的生机与希望。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大抵就是这般模样。这般简单的生活,不正是我们心之所向的好日子吗?无需繁华万千,只需这一份相伴的温暖、自然的馈赠,便足以慰藉心灵,让我们在这纷扰的人世间,寻得一方幸福的栖息之所,守望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将这份平淡的幸福,镌刻在时光的记忆深处,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主打一个家庭和睦。
当一个人在家不愿意出去,又不和外界接触,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的时候,这样的人跟没长大的小孩没啥区别,如果不加以管教,八成是废啦。(现在的小孩,放了学回到家就沉迷于手机,也不出门,也不和外界接触,如果不狠下心里加以管教,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心里产生了懒惰就完了。)
(儽儽兮,若无所归。 )
你们家庭和睦也好,不愿意出门也罢,起码说有个家,可我不一样啊!我为了社会能够和谐,我外出游走,传经布道不知道多久了,可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啊!等我回家的那一天,是不是社会就和谐啦?
(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等大家有了安稳的家,有了美好的前程,有了幸福的日子,有了和谐的社会,希望大家把我忘了,那不是我的功劳,那都是大家的功劳。
(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
(老子)我呀,和你们没法比,你们都是至纯质朴的人,拥有大智慧的人,品德高尚,大公无私的人。我就是一个粗人,也是无所事事,到处溜达,不求进取的人。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子是自嘲,他要是自嘲,他怎么用俗人和自己做对比啊?他应该说圣人,或者贤人啊。老子既然用俗人和自己做对比,那肯定是别的原因。这里应该理解为超凡脱俗的人,拥有大智慧,大品德的人。
当我面对那些真正拥有大智慧、大品德的人时,我更是心怀敬畏。我知道在他们面前卖弄学问无异于班门弄斧,所以我选择低调行事。如果拥有大智慧,大品德的人对我纠正错误,指点迷津,指引方向,我会静下心来虚心接受。我会像一个虔诚的求学者,安静地聆听他们的话语。若是他们指出我的错误,为我指点迷津,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我会毫不犹豫地静下心来,以一颗谦卑的心去接受。
(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这句话有点类似于,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这里寓意着一个人的心境要和大海一样,能接纳四面八方的溪流。
下半句的意思,要拥有像风一样的胸怀,心灵是自由奔放的,不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在追求精神之道的过程中,能如这飘忽的风一样,自在逍遥,有一种自由随性、无拘无束之感。
(众人皆有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有些观点我和大家想的可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追求美好的方式,而我和大家不一样,我有我独自的方式,为什么不一样呢,我能有我现在的造诣是因为我有一个尊贵而又伟大的母亲。
总的来说,老子在夸赞完别人后,又自嘲了一下自己,然后又谦虚的把自己作为大家的榜样,同时又表达了自己之所以这么优秀是因为母亲的功劳。这很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慈母育孝子。
有些叫兽,把老祖宗的文化经典魁宝占为己有,然后便在各大平台上发布。然后还设置了付费观看,只有开通会员才能够一睹其“大作”。对此,我实在忍不住想说一句:伙计,您这格局太小啦!想当年,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耗费心血写下这部流传千古的《道德经》赠予后世子孙,他老人家可从没想过要收费。而如今,您却借着翻译之名,行敛财之实,难道不觉得心中有愧吗?
资本,他们看道德经吗?他看。
那老百姓他看道德经吗?不看。
不认字,也看不懂。
那资本就会想办法让芸芸众生了解道德经,但是呢,他也不会把真正道德经所要讲的意思告诉你,因为道德经讲的对芸芸众生也有好处,也能让芸芸众生普通的心得到升华,所以叫兽,要根据他们的意思和想法去告诉芸芸众生,所以平时的芸芸众生都活在了一个被谎言欺骗的笼子里,自我满足。
就好比风水,他是迷信吗?他不是啊,如果他要是迷信的话,那几千年来在时间的沉淀中,他肯定会被淘汰,说明他不是迷信。那有些人为什么要说它是迷信呢?因为他不想让老百姓改变一个自己是老百姓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