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贤正与王斌商议如何绑了朱高煦去邀功。
韦贤的意思是,直接派兵攻杀朱高煦,这样虽然最暴力,但其实是最稳妥的,朱高煦一死,城中士卒便都可以活命。
王斌是朱高煦的伪大帅,下不了这个死手,他是朱高煦的亲兵出身,跟随他出生入死,可不想杀害自己的主人。
两人就要争吵起来,王斌低喝道:“别吵了,声音再大一些,被人听去,我俩还有命不?”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喧哗之声与士卒特有的甲胄摩擦之声,王斌大惊失色,拔出刀来,打开门张望了一眼,随即迅捷地关上门了。
王斌脸色煞白道:“大事败露了?殿下的亲卫杀进来了。”
韦贤也是大惊失色,“怎么可能,我刚到你这里,此等大事可从来没跟别人说过。”
两人面面相觑,一个不可置信的猜测在他们脑中冒出来。
“难道是……”
王斌脸色涨得通红,持刀猛地冲了出去,与朱高煦的亲卫杀在了一处。
王斌久经战阵,可是再勇猛也无法以一敌十,很快被士卒砍翻,脑袋被割下来拎在手里。
韦贤双腿发软,斜靠在门口,整个人渐渐滑倒,一屁股坐在地上。
两名士卒大步踏上前来,一个人一把抓住韦贤的发髻将他提了起来,另一个人一刀砍在韦贤脖子上。
“噗……”一大团血雾喷薄而出。
朱高煦拿到了两颗人头,带着十余名贴身亲卫,随即打开齐川门向朱瞻基投降。
朱瞻基大喜,派人将汉王好生照看,并传谕济南城,让城内守卒放下兵器,等待天明后大军入城。并严厉警告,如有敢趁夜袭扰抢劫百姓的,杀无赦。
……
大军班师回京,路上,柳升提议道:“陛下,不如移师彰德,灭了赵王朱高燧。”
文官们大骇,这是武将们觉得打仗打得还不过瘾呐?
朱瞻基有些犹豫,毕竟对他皇位有威胁的只剩下赵王这个亲叔叔了。朱高燧、朱高煦和自己老爹朱高炽都是徐皇后所生,都是嫡子,说起来也是神奇,朱棣的几个儿女都是靖难前所生,靖难成功后,再没有生下孩子,据说朱棣打仗时伤到了。
杨士奇连忙制止,劝谏道:“赵王并无显迹,且及时将信使人头送进京,可见十分恭顺,无罪不可滥杀,否则天下诸王人人自危,建文之祸,便起于此,陛下不可不察。”
说的是当时建文帝胡乱削藩,搞得天下诸王人人反对,这才逼得燕王起兵造反。大明朝自己的血泪教训就在眼前,更何况虽然如今藩王的兵马少了许多,可还是有不少强藩的,比如楚王,这家伙至今还有三万多人的护卫。(第一代楚王朱桢和朱棣同年去世,现在是第二代楚王朱孟烷,楚藩一向恭顺,还曾出兵助战交趾)
赵辉也助攻道:“自此之后,还有哪个藩王敢在陛下面前上蹿下跳?陛下反掌即可灭之。”
遂议罢。
回京之后,朱瞻基将汉王朱高煦囚禁在皇城,不过对于朱高煦的儿子们就没那么客气了。汉世子朱瞻垣被朱瞻基赐死,其余七八个儿子,统统送到凤阳去守陵。
大事已定,朱瞻基正式开始治国,第一件大事便是讨论是否重开下西洋。
先前,也就是今年上半年,那会儿还是朱高炽在线的时代,他听从文臣的教唆停掉了下西洋。
本以为此事就此GG了,哪知道朱高炽待机时间实在太短,停办下西洋的旨意下了还没多久,新皇朱瞻基就登基了。
朱瞻基可不像他爹,事事都愿意听文臣的,他更有自己的想法,加上他被赵辉熏陶之后,更加觉得下西洋不可轻废。
朝野争执不休,文官几乎一面倒地支持停罢下西洋,武将们则大多支持继续下西洋,毕竟扬我国威的壮举,还得是糙汉子们更热衷一些。
文武争议不休,朱瞻基遂派遣赵辉与郑和一同南下,去江南考察调研海贸一事。
郑和带着赵辉先去了趟龙江造船厂,那里是最大的下西洋宝船生产基地。
走进造船厂,不对这已经不能叫厂了,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城池,里面不仅有民居,还有街道、农田、菜园,按赵辉的叫法,得叫龙江船舶工业园区才对。
两人骑马行了有三里路,这才穿过了生活区,来到了生产船只的“工业区”。
赵辉张大嘴巴抬头望着巨大无比的宝船,吃惊道:“真有这么大的宝船啊。”
郑和颇为自豪道:“这条是大舶,长四十四丈,还不是最大的船,最大的下西洋船是封舟,长五十二丈。”
好家伙,赵辉在那儿爬上爬下,仔细观摩了一下这艘这个时代的航空母舰。
真的是航空母舰,大舶,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吃水深度大概在一丈左右,赵辉用小学数学随便一算,长约148米,宽约60米,这艘宝船满载排水量高达三万吨!
“这他娘的就是艘轻型航母啊。”赵辉不由得感慨道。
郑和没听懂,“什么,你说轻?也就是咱们大明的巨木都砍伐的差不多了。要不然六七十丈的巨舰造出来也不是不行。”
郑和又叹气道:“交趾倒是还有巨木,可惜成天打仗,没法采伐。”
赵辉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子一般到处东张西望,郑和笑问:“都尉没见过这么大的船吧?”
赵辉其实见过后世的航母,朗声笑道:“郑公莫要看扁了我,我还真见过。”
郑和也笑道:“也对,都尉本就是南京人,见过也不稀奇。”他哪里知道,赵辉见过的可是后世的铁壳航母。
赵辉摸着船身,怀着激动的泪水,深情道:“只有我巍巍华夏,才当得起有如此巨舰,千百年后的后人们也会以此为荣。”
郑和又给赵辉简单介绍了下整个下西洋船队的人员规模,士卒、工匠、民夫加起来有十万人之多。
“如果一下子停罢下西洋,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也是个不小的问题哇。”郑和叹道。
赵辉叹道:“郑公,您不用多说了,我已经想到该怎么做了,我绝不会让如此伟业就在我辈手中湮灭。”
赵辉又马不停蹄,前去浙江,他要去看看沿海的海贸,到底值不值得让自己奋不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