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少权淡淡的笑:“大妈今天精神头这么好,还是多关心关心你家的事吧!”
大妈立刻啧嘴:“你这孩子,我就是这么一问,你有媳妇挺好的,打光棍也没个人嘘寒问暖,现在看到你脸上的笑容多啦,大妈也高兴。”
“那还请大妈以后多关照关照我媳妇。”
“应该的应该的。”大妈点头如捣蒜。
……
与此同时,九里村。
大清早的关慧蓝也收到了从上南寄回来的信。
她在五婶家打开信,看到里面的一百块钱时,顿时吓得不知所措。
就连五婶和五叔都愣住了。
一百块什么概念?
在农村全家人辛苦一年都不一定填得饱肚子。
剩余的钱,三瓜两枣都不敢想,突然就来这么一张大团结。
三个人吓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最终还是五婶推了下男人:“快点看看意意在信上说了啥!”
五叔这才把信拿过去念:大概就是说这一百块钱是让关慧蓝母子两买点吃的,还有过年的冬衣,也特意交待不要怀疑钱的来路。
还有就是,反正王大贵也已经知道关意意在军区的事情,所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用怕他看见。
另外交待,弟弟王明明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以买点麦乳精之类的给他吃。
信里还感谢了五叔五婶,让他们带母亲和弟弟进城买肉,回来就在他们家煮来吃……
总之信上都是关心母亲和弟弟的话。
关慧蓝耳朵听着,捏着那一百块钱的手心却在冒汗。
她这辈子都没见过么多钱。
此时却高兴不起来。
等五叔乐呵呵地把信念完了,她才说出自己的顾虑:“意意的小生意就算再好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赚这么多钱,我担心……是那个军人给她的,这就不好,哪能还没结婚就用别人的钱,还用这么多。”
“哎哟姐。”五婶连忙劝道:“意意不是在信里说了吗,钱是她辛苦赚的,别想那么多了,你就算不为自己想,也要为明明想想。”
王明明八岁了,可是因为家里穷,大冬天也穿得很单薄。
眼下棉鞋都破了一个洞,一旦踩到雪,那冰冷刺骨的雪都往破洞里钻。
五婶说道:“你得高兴意意这么有孝心,她辛苦挣钱就是想让你们过得好点。要不就今天下午吧,咱们进城一趟给明明和你买身过年的新衣裳,再给孩子买双鞋。”
“可是……”
关慧蓝还是犹豫不决。
“别可是了,你得想着把钱换成你们想要的东西,至少比被王大贵抢去的强吧?”
这句话说对了,关慧蓝终于想通:“好,那咱们下午进城。”
九里村这边关慧蓝和王明明开开心心进城。
在上南做小生意的关意意也忙得热火朝天。
眼看离春节越来越近,进城的人也逐渐增多。
如意花馍已经是很多人想尝一尝的选择。
她整整忙活了一个早上,中午也就吃了两个馍。
还好胡红兵今天不去上班,光来给她帮忙了!
又是一笼花馍出蒸就卖光,关意意忙着揉面继续做。
帮忙卖馍的胡红兵这时叫了声:“奶奶,你也来买馍?”
关意意这才得闲抬起眼,看到是许奶奶和他家三儿子许老三。
她连忙热情的叫:“奶奶,三叔。”
许奶奶亲热的叫她:“意意,今天挺忙哈。”
“还行。”
许老三的脸色就多少有点尴尬,冲着她也只是点点头。
那天在许家,吃了她做的菜又不答应帮人做机器,现在再见面有点不好意思。
关意意没在意那些,她赶紧转身去拿袋子装了几个花馍塞在许奶奶手里:“奶,别付钱,你拿回去给爷爷吃。”
“哎哟,这怎么好意思,你做生意也不容易。”老太太说这话的时候还不满地瞪了儿子一眼。
关意意说:“没事,我一会儿就能做出好几个。”
许奶奶知道她忙,也不能一直说,便道:“那你先忙你的,馍我拿回去跟爷爷一块儿吃,我们走了哈。”
“哎!”
关意意赶紧忙活自己的去。
许奶奶就由儿子陪着慢慢往家的方向走。
回到家,她把花馍拿出来给老伴:“趁热吃,意意做的,还热着哩。”
许老爷子很高兴:“好久没吃着这口咯。”
老两口你一个我一个的吃起来。
许老三伸手想去拿,被老太太用筷子打一下手:“你要吃自己去人民大食堂买去。”
“妈!”
许老三无奈的拖长声音。
他知道老太太还为那事生他的气,可自己也架不住闻到花馍香味儿的馋。
吞了口口水:“你就让我吃一个呗!”
“要吃也行,你吃一个花馍,就欠关意意一份人情。”
“妈……”
许老三从来没见过老太太如此固执的替一个外人说话。
而他自己呢,要说不受关意意的美食诱惑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自打那天吃过她做的文思豆腐后,他这几天一直日思夜想,巴不得再品尝看看她做的其他菜。
此时举着筷子犹豫片刻:“行行行,我答应你,就在咱们这小院里偷偷给她做一个。”
“真的?”老太太精神一提:“说话要算数。”
“当然算数,我是那种随口撒谎的人吗,改明儿你让她把图纸送来我看看。”
“不用改明儿,图纸在我这儿。”
许老太太就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
自己生的她还不了解吗,果然,一个星期都没顶住。
关意意画的那张图纸,她也一直揣在兜里呢,就等着能随时拿出来。
听见图纸在老母亲这儿,许老三简直哭笑不得。
可是当他打开图纸后,脸上的表情却渐渐变成震惊……
他是工程师,也搞设计。
而关意意画这张图纸堪称完美,从外观到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到,尺寸更是标注得清清楚楚。
实用性更不用说了,设计的切入点是他们这些老派设计师想象不到的。
他不禁问道:“妈,你说这个关意意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没有上过学,不识字?”
许老太太点头:“是,这孩子说她老家还有很多人吃不饱,又哪来的钱上学呢,不过我听说,自打她来到上南后,就一直跟着表哥和表弟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