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春风吹遍了朝堂与民间,国家在萧逸尘的引领下蓬勃发展,百姓生活日益富足。然而,萧逸尘并未满足于现状,他深知唯有持续奋进,方能稳固这来之不易的繁荣。
一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房的书卷上,萧逸尘正埋首于公文之中,苏瑶轻轻推门而入,手中端着一杯热茶。
“逸尘,你已经忙碌许久了,喝口茶歇歇吧。”苏瑶温柔地说道,将茶放在案几上。
萧逸尘抬起头,眼中满是疲惫却又透着坚定:“瑶儿,如今改革虽初见成效,但教育之事尚未完善,我想在各地兴办学府,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
苏瑶微微点头:“我明白你的想法,这是造福后世的好事。只是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恐怕会遇到不少阻碍。”
萧逸尘握住苏瑶的手:“我知道困难重重,但此事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再难也要去做。我会与大臣们商议,争取他们的支持。你在民间威望颇高,若能帮我宣传此事,让百姓们也知晓教育的重要性,或许会更加顺利。”
苏瑶微笑着应下:“好,我会尽我所能。”
在朝堂上,萧逸尘提出了兴办学府的计划:“各位大人,如今我朝在经济和民生方面已有起色,但人才的培养乃是重中之重。唯有广育贤才,我朝才能长久兴盛。因此,我提议在各州府县兴办学府,选拔优秀的学子入学深造,为国家储备人才。”
大臣们听后,议论纷纷。一位大臣担忧地说:“萧大人,这固然是好事,但所需费用巨大,朝廷的财政恐怕难以支撑啊。”
萧逸尘早有准备,他从容地回答:“大人,我已做过详细的预算和规划。一方面,我们可以发动地方乡绅和富商捐款,他们也明白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想必会愿意出资相助;另一方面,朝廷可以从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中节省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学府的建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解决资金问题。”
大臣们听了萧逸尘的解释,觉得有理,便纷纷表示支持。
与此同时,苏瑶也在民间积极奔走。她来到市井之中,向百姓们讲述兴办学府的意义:“各位乡亲,大家想一想,若我们的孩子都能有机会读书识字,学习知识和技能,将来就能有更好的出路,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这学府啊,就是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希望之光。”
百姓们听了苏瑶的话,纷纷点头称是,不少人表示愿意为兴办学府出一份力。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地方的乡绅和富商为了自身利益,对捐款之事并不积极,甚至暗中阻挠。
萧逸尘得知此事后,亲自前往这些地方,与他们进行沟通:“各位乡绅、富商,你们都是当地的贤达之人,应当明白国家的兴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兴办学府,不仅是为了朝廷,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今你们出一份力,将来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社会。”
在萧逸尘的耐心劝说下,一些人被他的诚意所打动,改变了态度,愿意捐款。但仍有少数顽固分子,拒不配合。
萧逸尘并没有放弃,他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人存在一些不法行为,便以此为契机,对他们进行了惩处,同时将他们的财产充公,用于学府的建设。
经过一番努力,各地的学府终于陆续兴办起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学府中回荡,知识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开来。
看着这一切,萧逸尘和苏瑶心中充满了欣慰。
“逸尘,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他们会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苏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萧逸尘紧紧拥抱着苏瑶:“是啊,瑶儿。这一路走来,有你在我身边,我才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也会一直幸福下去。”
在这盛世将启的时刻,萧逸尘和苏瑶的感情愈发深厚,他们携手共进,为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不懈努力着。他们的故事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美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追逐梦想,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拼搏,直至岁月悠长,爱与希望永在,见证着国家的辉煌崛起与永恒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