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阳县县城城门之处,阳光肆意洒落,将一切照得通亮。
负责盘查的士兵们目光如炬,时刻留意着往来行人。
就在此时,他们的视线捕捉到了几个举止怪异之人。
这几人,神色慌张,眼神躲闪,时而凑在一起窃窃私语,时而又左右张望,鬼鬼祟祟的模样格外引人注目。
在这光天化日之下,众人皆坦然自若地进出城门,唯独他们这般行径,实在不知在搞什么名堂。
士兵们心中顿生疑虑,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在这几人身上,眼神中透着警惕与审视,手不自觉地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状况。
他们暗自思忖,这几人莫不是心怀不轨,意图在泾阳县内生事?
几名士兵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径直朝着那几个倭国人走去。
为首的士兵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上下打量着他们,而后大声开口询问道:“喂!汝等几个,鬼鬼祟祟,形迹可疑。且说,是从何处而来,又欲往泾阳做些什么?”
那声音如洪钟般响亮,在城门处回荡,引得周围行人纷纷侧目。
士兵们神色严肃,身上散发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只要这几个倭国人稍有异样,便会立刻将他们拿下。
周围过路的百姓听闻士兵这一喝问,顿时来了兴致,纷纷停下脚步,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围聚过来,满心期待着吃瓜看戏。
然而,负责维持秩序的士兵可不容许众人耽搁城门通行,连声催促着百姓们赶紧出入城。
而那几个倭国人,本就心怀忐忑,被这士兵如雷霆般的气势猛然一吓,更是吓得魂飞魄散。
他们面色瞬间煞白,嘴唇止不住地颤抖,结结巴巴地说道:“我……我们乃是来自倭国,听闻泾阳繁荣昌盛,商机无限,故而想来此做些生意,还望军爷通融通融。”
说罢,他们眼神中满是惶恐与哀求,偷偷观察着士兵的神色,心中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士兵们听闻这些人自倭国而来,先是微微一怔,旋即彼此相视,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为首的士兵目光中透着几分戏谑与不屑,开口道:“哦?原来是小八嘎。”
话语里满是轻蔑。紧接着,他神色一凛,严肃说道:“对不起,泾阳县不欢迎倭国人,你们还是速速离去吧,莫要在此逗留。否则,休怪我们无情,后果须得你们自己承担!”
那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仿佛一道冰冷的命令,在空气中回荡。
士兵们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周身散发着一股凛然的气势,让这几个倭国人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
这几个倭国人满心不甘,千里迢迢而来,怎愿就这般无功而返。
他们强压下内心的恐惧,壮着胆子想要上前,对士兵们苦苦哀求,试图以言辞打动对方,让自己能进入泾阳县。
然而,士兵们岂会吃他们这一套。只见一名士兵面色一沉,毫不犹豫地“唰”一声抽出腰间锋利的陌刀。
那陌刀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森冷的寒光,宛如一头择人而噬的猛兽。
士兵手持陌刀,刀尖直指倭国人,语气冰冷且强硬地呵斥道:“莫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已再三言明,倭国人不得入内。莫非汝等非要找死不成?”
这一声怒喝,犹如晴空霹雳,震得几个倭国人耳膜生疼。
他们望着眼前寒光闪闪的陌刀,双腿不由自主地打起颤来,心中的不甘瞬间被恐惧所取代。
倭国人望着那寒光凛冽的陌刀,以及士兵们冷峻如霜的面容,双腿好似筛糠一般,止不住地颤抖。
他们满心的不情愿,却又深知此刻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只得胆战心惊地缓缓向后退去,脚步虚浮,仿若踩在棉花之上。
每退出一步,他们都忍不住回头望向泾阳县城,眼神中满是留恋与不甘,仿佛那城内藏着无尽的珍宝。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堵冰冷的高墙,将他们无情地阻挡在外。
最终,他们无奈地长叹一声,拖着沉重的步伐,坐上早已备好的马车。
马车缓缓启动,扬起一片尘土,向着长安城的方向驶去。
一路上,他们神情落寞,或闭目沉思,或望着窗外的景色暗自神伤,心中虽有千般不愿,万般无奈,却也只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尽管此番前往泾阳的计划彻底落空,犹如泡影般破碎,但这些倭国人怎会轻易坐以待毙。
他们那贪婪且不甘的心并未就此熄灭,而是迅速转换思路,将目光投向了大唐的商人。
只见他们在长安城的商贾云集之处,四处寻觅着交易的对象。
一旦锁定目标,便毫不吝啬,出手阔绰得令人咋舌。
一锭锭白银如流水般被他们疯狂砸出,好似那白银并非珍贵之物,而是寻常石子。
在这巨额财富的诱惑之下,一些见钱眼开的大唐商人,终究没能抵挡住诱惑,纷纷与倭国人做起了交易。
就这样,倭国人凭借着这近乎疯狂的金钱攻势,竟也真的从大唐商人手中获得了不少技术。
无论是精妙的手工技艺,还是实用的生产之法,他们都如获至宝,满心欢喜地收入囊中。
然而,他们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却不知这一切都被李世民麾下神秘的百骑司紧紧盯着。
百骑司的密探们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穿梭于市井之间,将倭国人的一举一动都看得清清楚楚。
不多时,一封封密信便如雪花般,迅速呈递到了李世民的御案之前。
那密信上,详细记录着倭国人的种种行径,等待着李世民这位大唐天子的定夺。
李世民端坐在御案之前,神色凝重地翻阅着一封封密信。
随着视线的移动,他的眉头渐渐紧蹙,仿佛两座即将合拢的山峦,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与愠怒。
“果然啊……”李世民低声自语,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与笃定。
他深知,路通所提出的控制大唐技术外流的策略,实乃高瞻远瞩之举。
大唐的先进技术,无疑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基,若毫无节制地外流,必将后患无穷。
再看那些整日高谈阔论的酸儒,他们总是鼓吹以圣人之道教化天下,好似只要秉持圣人的理念,世间万物便能和谐共处,纷争自息。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幻想。
“哼,所谓圣人之道,不过是理想化的空谈罢了。”李世民微微摇头,神色间满是不屑。
人皆有私心,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即便圣人在世,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尘世,面对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怕也只能徒唤奈何,有心无力。
李世民深知,若想守护大唐的繁荣昌盛,必须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以切实可行的策略,扞卫国家的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