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庆已是第三次组装,手法已然十分娴熟。刘正轩在一旁协助,待组装完成,把相应的引水竹管安装好,只是暂时不与水车连接,竹管下方设有支架。
之后,他们驾着马车前往小山。小山虽说不高,但马车却无法上去。袁宏庆只好背着其他零件跟随着刘正轩爬山。
一路上,他们也碰到不少背着建筑原材料的村民,大家都面带笑容跟刘正轩热情地打招呼。
到达山顶后,他们将竹管接好,引到山顶空地指定的水池位置。水池引出两个竹管,一个竹管供应山顶的作坊用水,另一个竹管引到山腰上的六个水坑里。那些水坑之中已经堆积了众多剥皮的构树和竹子。待这一切连接妥当,刘正轩让袁宏庆下山将水车接上,自己则前往山上查看。
刘正轩在山顶稍作等待,便看到竹管出水了。他兴奋地跑去山崖边,大声呼喊山下的袁宏庆告知山顶已通水。不多时,刘为民也登上山顶,刘正轩欣喜地说道:“村长,山顶已通水了,现在可以在山顶建造作坊了。” 他从怀里掏出精心绘制的图纸,满怀期待地来到了村长面前。
在那张图纸上,清晰地绘着五间平房以及一个构造奇特的冲水厕所。五间平房的结构虽说算不上复杂,可那冲水厕所却让村长看得如坠云雾之中。
刘正轩不慌不忙,极为耐心地讲解起来,从污物的排放路径,到整个系统的运作原理,滔滔不绝,费了好大一番口舌,村长才勉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脸上仍带着几分迷茫。
建筑所需的材料,窑厂均有生产,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开工。刘正轩又郑重地向村长交代,要在四个窑厂的区域挖掘一口水井,以此满足厂区生产的用水需求。水井的两个蓄水池,一个用于生产,一个用于生活,都需用烧砖的青砖和水泥精心砌造,务必要保证坚固耐用。
安排妥当后,刘正轩与村长告辞,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往下走。行至半山腰时,他瞧见那六个池子都已被水灌满,桑木和竹子静静地浸泡在其中。他心里清楚,这些材料还需再浸泡一个多月,才能进行后续的处理。
来到山下,袁宏庆早已驾着马车在此耐心等候。刘正轩登上马车,吩咐袁宏庆前往村头自己购置的那片空地。他们所在的村子名曰清河村,村头有一条二三十米宽的清河,河水奔腾不息,河面上那座石头桥历经岁月的洗礼,显得有些破旧不堪,而村民们世世代代便是依靠这座石桥与外界保持着联系。
下了马车,刘正轩带着袁宏庆一路漫步,仔细察看。沿途路过的村民们,无一不怀着尊敬与敬畏的神情向他打招呼。
刘正轩在一处水流湍急的位置停下了脚步,让袁宏庆做好标记,并神情严肃地说道:“回去之后按照之前的图纸再打造两套水车,另外打造几个传动轴,晚点我画完图纸再交给你。”
袁宏庆脸上绽放着笑容,毫不犹豫地回道:“好的二少爷,回去我立刻就开始干活。”
刘正轩带着袁宏庆又转悠了一会儿,随后便登上马车,踏上了归程。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期待着自己的精心规划能够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为这个古老的村庄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回到家中,刘正轩先用铅笔全神贯注地画出齿轮刀片的尺寸图,那专注的模样,仿佛是在创作一幅惊世的佳作。
画完尺寸图,他又埋头于镖师的日常训练计划之中。他依照前世特种兵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一笔一划地编写着训练手册、野外生存手册等等。时间在他的笔尖下悄然溜走,一个多时辰过去,刘正轩的心里渐渐泛起一丝烦躁。
他起身离开卧室,想要出去散散心。首先去了染布房,组长见他到来,赶忙上前汇报,织成的布匹已经染好不少。刘正轩认真地查看了成品布匹,那满意的神情宛如春日里温暖和煦的阳光,他告诉组长,染好的成品都交给管家入库。随后,他转身返回屋内,叫来刘勇富。
“刘叔,找几个做衣服手艺出色的绣娘来。”刘勇富不敢有丝毫耽搁,出门不一会儿便叫来了几位绣娘。刘正轩拿出精心绘制的衣服图纸递给绣娘。几位绣娘接过图纸,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衣服图纸与大晋朝常见的样式有些不同。不过好在她们技艺娴熟,看了图纸,很快便能领会其中的要领。
刘正轩郑重其事地说道:“你们先去给来福和李在林各自做一套,做好之后拿来给我过目。”几人领命,匆匆下去忙活。
刚得片刻清闲,刘正荣和刘正萍就蹦蹦跳跳地跑来找他,请教百位数的乘除运算。两个小姑娘聪明机灵,刘正轩稍作点拨,她们便能举一反三。刘正轩让她们继续先自行学习,遇到问题再来找他。
刘正轩接着又去找袁宏庆,拿了几个做好的小木盒小竹筒,只是都还没有刻字。然后去找张会兰。此时,张会兰跟刘方亮老两口正在作坊里忙碌着。
刘正轩对老两口说道:“爷奶,你们在村里帮我收购这个。”
刘方亮拿着小竹筒,好奇地问道:“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呀?”
刘正轩耐心地解释道:“这是用来装洗发水的,这些只是样品,是用竹子制作的。按照这个尺寸做,内外要光滑,两个一文钱,木盒一个一文钱。”
刘方亮老两口拿了三个样品,便兴高采烈地去村里找人帮忙。
刘正轩又对张会兰说道:“娘,您也可以让舅舅在他们村里收购。也是这个价钱。每月给他们一人十两银子的月钱。以后还有很多事情要交给他们做呢。”
张会兰听了,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说道:“明天我就去找他们说。”如今刘家人都能有赚钱的机会,张会兰也一心想着帮衬下娘家人。
晚饭时分,黄氏兴致勃勃地说起下午去村里的事情,眉飞色舞地描述着。那些没在工地干活的村民们听说有这样的好事,个个都兴奋得不能自已。
手脚麻利的,全家人一天能做二三十个。动作稍慢的,一天也能做十几个。在家里就能挣钱,还自由自在,丝毫不比在工地干活差。刘方亮也在一旁骄傲地讲述着,如今村里有很多人都在为刘家干活。
晚饭后洗完澡,刘正萍缠着刘正轩说道:“正轩哥,我想听《梦红楼》。都好几天没讲故事了。”
刘正轩微笑着,毫不扭捏,绘声绘色地讲了五集。没事的下人们也都围拢过来,听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该睡觉的时候,刘正轩收了手稿,回屋休息去了。
第二天清晨,做衣服的几位绣娘等刘正轩吃完早饭,拿着给来福和李在林做的衣服和帽子来找他。刘正轩让刘勇富把两人叫来。两人穿上暗青色的飞鱼服,英姿飒爽、精神抖擞,彼此看着对方,心中满是欢喜。衣服的内衬还缝有两个口袋。
刘正轩上下打量着几人,满意地说道:“绣娘们,你们辛苦了,做得非常好。”几个绣娘的脸上泛起一抹红晕,立刻回道:“谢谢二少爷夸奖,不辛苦。”
刘正轩接着说道:“再给他们各做三套。然后你们就给家里的佣人们做衣服。”几个绣娘领命下去。
刘正轩对来福和李在林说道:“一起去朝阳县城显摆显摆。”两人一头雾水,但只要跟着少爷去朝阳县城就行。
李在林驾着马车,来福坐在旁边指导。刘正轩在车厢里默写教材。到了朝阳县城,刘正轩先让去自己的酒楼。两人都还没来过,到了地方下车,来福看着只盖了一层的建筑问道:“少爷,这是房子吗?”
刘正轩笑着回答:“这是咱们家的酒楼。”两人听了都十分好奇,刘正轩也没有隐瞒,说道:“上面还有两层,过段时间才能继续盖楼。”刘正轩让他们打水,把混凝土都洒洒水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