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外。
身材魁梧的太史慈,站在一处临时搭建起来的高台上,有些激动的对着数万名难民大声喊道:“这两日洛阳城中乱得很,我找与我相熟的几个士兵打听过了。洛阳之所以乱,是因为有人杀了太师,要找董公子的麻烦。”
“我背着我老娘,从青州东莱黄县一路逃难到洛阳,期间经过了大小数十座城,求了无数的世家名门,没有一个人愿意给我们一口吃的东西。”
“如果不是董公子变卖家产,四处求人,施粥救人。我老娘早就已经饿死在洛阳城外了。”
扫视四周众人一眼,太史慈又接着大声说道:“有人说,太师是猛虎,择人而噬。在我看来,为富不仁的世家和豪门才是真正的猛虎。”
“董公子对我们有恩,是他救活了这里的所有人。如今有人要找董公子的麻烦,你们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太史慈话音落下,数万难民就纷纷大声喊道:“我们要进入洛阳城,帮助董公子。”
“我带着妻儿逃难到冀州,冀州官府不仅不给我们吃的东西,还强行驱赶我们到洛阳。没有董公子,我的妻儿早就已经饿死了。”
“之前施粥的人说,我们吃的稀粥,全都是董公子求着世家豪门换来的。董公子为了救我们,可以放下自己的尊严,我为了帮董公子,宁愿赔上自己的性命。”
听到难民们的话,太史慈轻轻的点了点头。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个真正的神射手。
早些年太史慈在东莱郡担任奏曹史,也算是个公务员。
后来因为得罪了同郡的世家豪门,太史慈丢掉了官职,不得不前往辽东避难。
黄巾起义被扑灭之后,太史慈悄悄回到东莱,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
青州黄巾军乱起来之后,太史慈迫不得已只能带着自己的母亲离开青州避难。
太史慈背着自己的母亲一路向西,沿途受到了许多委屈,让他看清楚了世家名门的真正嘴脸。
后来到了洛阳,全靠董宋施粥,这才保住了太史慈的母亲的性命。
作为一个大孝子,太史慈对董宋格外感恩。
所以听说洛阳城中,有人试图对董宋不利,太史慈立马就召集起了城外的难民,希望能够帮上董宋的忙。
就在众人群情激奋之时,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在难民中响了起来。
“洛阳现在乱成了一锅粥,大家在洛阳城外大声喧闹,不仅无法对董公子提供帮助,反而还会乱了董公子的心。”
“我们想要帮助到董公子,首先需要打探清楚洛阳的最新情况情况,明白董公子现在的处境。其次,发动青壮年,组织起一支稍微有点战斗力的队伍,如果董公子需要我们的帮忙,我们要随时能够投入战斗。”
太史慈闻声,立马循着声音看去。
很快,太史慈就看到了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
中年人身材壮硕,长相敦厚。
他的背上背着一把黑漆漆的大弓,格外惹眼。
纵身一跃跳下高台。
太史慈大步走到了中年人的身前。
“在下东莱太史慈,敢问壮士如何称呼!”
长相敦厚的中年人上下打量了太史慈一眼,这才对着太史慈小声说道:“在下南阳黄忠。”
黄忠的经历和太史慈相差不多。
黄忠也是得罪了权贵,迫不得已带着妻儿北上。
这一路北上,条件艰苦。
黄忠的儿子黄叙本就体弱,加上他感染了风寒,来到洛阳城下已经奄奄一息。
幸亏有董宋派遣华佗带着十几名大夫出城巡诊,华佗见到黄叙年幼,于是亲自出手,这才将黄叙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所以黄忠自认为欠下了董宋一个天大的人情。
为了还这个人情,黄忠不惜一战。
“黄兄刚才说得很对,我们的确应该先想办法打探洛阳城中的消息,明白董公子的处境。只是这洛阳城墙高大,城门一直紧闭,我们根本就没有机会了解城中更多的消息。”
太史慈这段时间交好了几名士兵,但普通的士兵,知道的东西不多。
黄忠略作思索,就对着太史慈说道:“让城墙上的士兵传讯,如果洛阳城中,董公子占据了上风,城墙上的士兵应该能够将消息传到董公子的耳朵里。”
“没用啊,我们闹了这么久,如果城墙上的士兵愿意传讯,董公子恐怕早就知道这里的情况了。”
太史慈组织众人闹起来,实际上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引起洛阳守军的注意,让董宋获知城外的消息。
可惜,他们聚集起来,已经闹了小半天,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我有办法!”
黄忠语落,撕下衣服的衣角,咬破手指洋洋洒洒写了一份血书。
接着黄忠取下长弓,将衣角绑在了长箭上。
“这里到城头大概七百步的距离,我将这一支长箭射到城头上,定能引起城头守军的注意。只要引起守军的注意,对方看了血书上的内容,应该会将这里的事情,告知董公子。”
听到黄忠的话,太史慈顿时就皱起了眉头。
“黄兄,你是在开玩笑吗?老实说,我也擅长使用弓箭,但我最多只能将长箭射到五百步的距离上。”
黄忠对着太史慈微微一笑,问道:“你用的是几石弓。”
太史慈的脸上,闪过了一丝得意,大声说道:“我用的是两石弓。”
“我的这一把弓,是三石弓。”
“三石?”
太史慈猛地瞪大了眼睛,“你能拉开三石弓?”
这个时代的一石,差不多六十公斤。
三石弓需要至少一百八十公斤的臂力才能将其拉开。
另外,拉弓和举重不一样。
能够拉开一百八十公斤的长弓的人,绝对是力举千斤的大力士。
“准确的说,我的这一把弓,是三石半!”
黄忠笑了笑,就将长弓拉成了满圆,略作瞄准将长箭抛射了出去。
“梆!”
清脆的声音,刚传到了太史慈的耳朵里。
太史慈就连忙定睛朝着城头看去。片刻之后太史慈就满脸惊诧的看到,黄忠射出去的长箭,竟然稳稳的钉在了一名曲长身侧的旗杆之上。黄忠太史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