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开心的人还有周府的李氏。
她当年在济南府的时候和陆家来往也挺频繁,所以这次听说陆家进京住在林家,还没过两天呢,便主动让人来林家邀请王熙凤和沈氏到家里去做客。
王熙凤因为听说了周千里对黛玉有意一事,所以便没有带着黛玉一起去,反而带了朝哥儿。
因此,沈氏便也带上了宁哥儿。
他们母子四人一行去了周家。
周千里见到黛玉没来,心中也略有些失望,不过他目前的重心都在几个月后的秋闱上,拜见了两位夫人之后也就去书房闭门读书了。
只留了李氏和儿媳妇王氏一起招待两位夫人。
李氏拉着沈氏好生打听了许多济南故人的近况,两个人你说我听的颇为热闹。
王氏怕冷落了王熙凤,便主动凑到她跟前,陪她说话。
王熙凤对王雪芬这个少奶奶印象还算不错,主动找话题同她聊。
“少奶奶是不是苦夏啊?
为何看起来比上次见面清减了许多?”
王氏抿嘴苦笑,“不瞒贾夫人,我这可能也是虚不受补。
每日补汤补药喝多了,自然就没有胃口吃饭了。”
王熙凤奇道:“少奶奶生病了吗?
若是需要的话,我侄儿媳妇家就是太医院的,倒是能给你推荐几位好大夫呢。”
王氏轻轻摇了摇头,她往婆婆那边瞟了一眼,见她和沈氏正说得热闹,便轻声说道:“是我娘让我喝的,说是有助于受孕。”
她这一句话王熙凤就明白了,记得生安儿的时候李氏就专门带王氏上门,说是想要沾沾喜气。
如今王氏身子还没有动静,可见李氏是着急了。
王熙凤笑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她这也是抱孙心切,你多体谅着些。”
王氏轻蹙眉头,“若只是喝些补药也便罢了,但是我娘说了,等到二弟秋闱之后,我若还是无孕,就要让夫君收人呢。”
说着她抬头看了王熙凤一眼,这些话在她心里憋闷的久了,虽然也知道同王熙凤说也无用,但还是想有个人倾诉一下。
王熙凤看着王氏那略带忧愁的目光,也有些感同身受。
想当年她刚重生过来,只不过是因为生了女儿,婆婆就迫不及待想让林如海纳妾呢。
更何况王氏连个女儿都没有生。
这李氏作为朋友,哪里都好,但是作为婆婆,却也足够给媳妇添堵的。
一想到这里,触动了王熙凤的心事。
周千里看上了黛玉,若是嫁给他,李氏会不会像对待王氏这样对待黛玉?
王熙凤突然就觉得周家似乎也不是那么完美的亲家。
她暗自纳闷,难道说这婆婆对待儿媳妇,真得不能做到将心比心?
也不知道将来团圆兄弟、朝哥儿、安哥儿娶了媳妇,自己又会是怎样的婆婆。
王熙凤自嘲地笑笑,怎么突然就想到自己当婆婆的事儿了呢。
当务之急,还是先给女儿选一个好婆婆吧。
从周家回来后,王熙凤叫沈氏去她那里喝茶,想要打听打听周家的事情。
因为刚听说了李氏打算给周长河房里放人的事儿,王熙凤便以此为话题开了头。
沈氏听闻蹙了蹙眉,抿了口茶,“这事儿吧,倒也像是李姐姐的作风。”
“哦?此话怎讲?”王熙凤问道。
沈氏放下茶盏,“李姐姐为人直爽敞亮,作为闺中密友倒是极好。
但不知为何,作为婆婆就有点不尽如人意了。”
王熙凤奇道:“我看她对大少奶奶还可以啊。”
沈氏撇了撇嘴,“要说本也是她亲自挑选的儿媳妇。
但我私下里听她嘀咕过,说是给老大定亲定早了,若是知道周大人这么快就升为京官,到了京中再定亲,势必会更好。”
这是有些嫌王家家世不够了,王熙凤心中暗道。
要说这王家作为鲁州的守巡道员也是正四品的官儿呢,只不过在有些人眼里,地方官儿总是比不上京官。
毕竟是在天子脚下,得到重用的机会也会多一些。
而且守巡道员这个官职,这些年来越发的无足轻重,所以这位大少奶奶的父亲若是想要在仕途上再有精进,只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这样一想,王熙凤大概知道李氏为何会觉得大儿媳妇家世不够了。
只是这都是你情我愿定下的亲事,怎能因为你家老爷升了官,就觉得对方不配了呢?
王熙凤正暗自思忖着,又听沈氏说道:“周大人刚升官时,在济南府交接事务。
我还见了李姐姐几次,她言语之中觉得周大人这次进京,前途无量。
所以越发觉得这个将来要在家中执掌中馈的大儿媳妇娶得有些草率了。”
“可是,这亲事不是几年前就已经定下来了嘛。
而且王氏是在周大人升官之前就已经进了门的啊。”
王熙凤说道。
“正是啊,所以她才后悔。
若只是定了亲,说不定还能想个法子悔婚。
但是已经娶进门了,总不能把人家姑娘休了回家吧。
所以李姐姐也就越发看不上王氏了。
不是我说,这王氏迟迟怀不上身子,只怕与婆母给她的压力也有关吧。
而且若她真娶了个高门大户的儿媳妇,想必也不会这么着急地就往儿子房里塞人。
说句难听的,‘打狗还得看主人’不是?”
沈氏这话虽然有些糙,但是理却不糙。
王熙凤没想到平日里同自己如此聊得来的李姐姐,居然还有这样的心思。
虽说她不认为自己的家世不如周家,但如果李氏是这样一个捧高踩低的人,黛玉嫁过去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沈氏从桌上拿起一块山楂酥来咬了一口,“这是咱们南边的口味呢。”
王熙凤点头笑道:“正是南边来的厨子做的,你爱吃就多吃点。”
沈氏笑道:“说起这个,你记不记得周家这位李姐姐和扬州的那个李姐姐还是堂姐妹?”
王熙凤也想起来了,当时在济南的时候就说起过这件事。
她点点头,“我记得,怎么了?”
沈氏笑道:“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
你和林大人进京后没多久,扬州的李姐姐就生了一个女儿,比我家宁哥儿还要大几个月,算起来今年也已经九岁了。
在济南的时候,有一次李姐姐无意中提起,若是没有什么合适的人家,她倒是想让她家老二娶了堂妹的女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