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坊的深夜灯火通明,李志站在制高点,俯瞰众人忙碌的身影。火光映照下,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朝廷的反击正在逼近,他必须将布局从江湖延伸到庙堂。
第二日清晨,陈方以公事为由,递交了一份奏折。这是一份关于江南灾情的陈情书,表面上恳请朝廷拨款赈灾,暗中却夹带了对刘仲权治理不力的微词。这份奏折是陈方与李志合作的第一步,也是他试探朝堂风向的信号。
但奏折送出后,陈方并未收到回音。他坐在书房中,面前的茶水已经凉透,额角不由渗出一丝冷汗。
“主簿大人,刘大人有请。”门外传来了冷冰冰的声音。
陈方心中一紧,但表面却维持着镇定。他整理好衣衫,随着东厂的侍卫走入总督府大堂。
“陈主簿,你的奏折写得不错啊。”刘仲权端坐在主座上,手中拿着陈方递交的奏折,冷笑着说道。
陈方微微拱手:“刘大人,属下不过是陈述实情,为江南百姓请命罢了。”
刘仲权将奏折“啪”地摔在桌上:“实情?陈方,你可知朝廷对江湖乱党的态度是何等坚决?而你在这节骨眼上提交这样的奏折,究竟是何居心?”
陈方心中一惊,刘仲权显然是借机敲打自己。他深吸了一口气,装作无辜地说道:“刘大人,属下绝无二心。赈灾之事迫在眉睫,若不及时处理,恐怕会酿成更大的祸端。”
刘仲权冷哼一声:“希望如此。不过,陈主簿,朝廷中有许多大人关注着江南的动静,你的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
陈方点头称是,暗自捏紧了拳头。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等待他的,恐怕是更严厉的试探。
与此同时,李志也开始对朝廷的封锁行动展开反击。他的计划是从朝廷的补给线下手,切断他们的物资供应。
“兵力再强,没有粮草也难以为战。”李志指着地图说道,“江南的粮草主要由三条线路运输,其中东南线最为关键。一旦这条线路被截断,朝廷的兵力将难以维持长期封锁。”
秦啸云领命而去,他率领一支小队夜袭了东南线的一个重要粮仓。行动迅速且隐秘,不仅烧毁了大量粮草,还在现场留下了一封伪造的“匪徒”信件,矛头直指江湖之外的山匪势力。
消息传回总督府,刘仲权暴跳如雷:“竟敢烧毁粮草!这些江湖乱党还真是猖狂!”
胡广却笑了笑:“刘大人,未必是江湖之人所为。或许,这只是某些山贼趁乱作祟罢了。”
刘仲权皱眉:“难道你觉得江湖盟约没胆子对我们下手?”
胡广意味深长地说道:“江湖盟约虽有些能耐,但毕竟不敢轻易暴露自己的藏身之所。我建议,暂时不要对他们大动干戈,反倒要让他们以为我们疲于应付,降低他们的警惕。”
刘仲权点头:“好,那就按你说的办。”
在江湖盟约的基地中,李志带着几名工匠反复琢磨新型武器的改良。他们决定将“火龙车”与烟幕弹结合,形成一种可以瞬间扰乱敌军视线的新式战车。
“志哥哥,这次能成功吗?”柳小蝶好奇地问道。
李志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一定可以。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烟幕的释放时间。只要这一点能解决,它就能在战场上发挥极大的作用。”
几天后,第一辆改良版火龙车完成了测试。李志亲自操作,将烟幕弹装入车体,启动机关后,瞬间浓烟四起,遮天蔽日,让现场的人都看不清方向。
“成功了!”墨星河兴奋地说道,“这绝对是我们的杀手锏。”
李志点点头:“不错,这种武器不仅能在正面战场上使用,还能为我们在撤退时争取宝贵时间。”
陈方的奏折最终在朝堂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些中立派官员开始对刘仲权的治理提出质疑,而以赵元功为首的东厂势力则力挺刘仲权,认为这是对江湖乱党的必要打压。
朝堂上,文官和武官几乎分成两派,为此争论不休。皇帝对此却保持了沉默,只是冷冷地看着朝臣们的争执。
“陈方,你的奏折倒是让朝堂热闹了不少。”东厂督主赵元功在私下对刘仲权说道,“不过,你不觉得这个人有些碍事了吗?”
刘仲权眉头微皱:“确实是个麻烦。但现在还不是动他的时候。”
赵元功冷笑:“你可不要心软。这种人,留着迟早是个祸害。”
得知朝堂内的分歧,李志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拉拢陈方,同时寻找其他潜在盟友。他与秦啸云商量道:“刘仲权和东厂的关系并不稳固,只要我们能找到突破口,便可让他们自相残杀。”
秦啸云点头:“我会安排人继续打探东厂内部的消息。只要他们有任何异动,我们便可提前应对。”
苏清瑶则建议道:“志哥哥,不如我们主动制造一些‘冲突’,让他们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李志沉思片刻,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好,就用他们自己的武器,对付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