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研究进展
摘要
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本文对吴茱萸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炮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吴茱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吴茱萸;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研究
一、引言
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效,常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外治口疮、高血压等。吴茱萸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降血压、抗溃疡、抗血栓、止泻等药理作用。本文对吴茱萸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炮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吴茱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二、本草考证
《神农本草经》载有“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一名藙。生山谷。”关于吴茱萸的产地,《本草经集注》记载:“今处处有,甚多。根南行、叶细、交加,七月采,日干。”《新修本草》记载:“吴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本草纲目》记载:“茱萸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者为良。”从历代本草记载可以看出,吴茱萸在我国分布广泛,以吴地所产者为道地药材。
关于吴茱萸的原植物,《本草图经》记载:“吴茱萸,今江浙、蜀汉处处有之,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三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累累成簇而无核,与椒不同。”根据以上描述,结合《本草纲目》中吴茱萸的附图,其原植物与现今药用的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相符。
三、化学成分
吴茱萸主要含有生物碱类、挥发油类、黄酮类、柠檬苦素类等化学成分。
3.1 生物碱类
生物碱是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包括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去氢吴茱萸碱、二氢吴茱萸碱等。其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是吴茱萸中含量较高的生物碱,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3.2 挥发油类
吴茱萸挥发油是其重要的化学成分之一,主要成分有吴茱萸烯、罗勒烯、月桂烯、a - 蒎烯、β - 蒎烯等。吴茱萸挥发油具有特殊的香气,具有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
3.3 黄酮类
吴茱萸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槲皮素、山柰酚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3.4 柠檬苦素类
吴茱萸中含有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如吴茱萸苦素、吴茱萸内酯等。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作用。
四、药理作用
4.1 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吴茱萸具有显着的抗炎作用。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能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核因子 - kb(NF - kb)信号通路有关。吴茱萸挥发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2 镇痛作用
吴茱萸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能提高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的痛阈值,其镇痛作用可能与调节阿片受体、5 -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有关。吴茱萸醇提物对小鼠化学性和热刺激性疼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3 降血压作用
吴茱萸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吴茱萸碱能通过降低血管紧张素2水平、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途径降低血压。吴茱萸次碱能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增加一氧化氮的释放,从而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4.4 抗溃疡作用
吴茱萸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具有保护作用。吴茱萸水煎剂能抑制幽门结扎型、醋酸型、应激型胃溃疡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有关。
4.5 抗血栓作用
研究发现,吴茱萸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时间,其抗血栓作用可能与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提高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水平有关。
4.6 止泻作用
吴茱萸对多种腹泻模型具有止泻作用。吴茱萸水煎剂对蓖麻油、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止泻作用可能与抑制肠道推进运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有关。
五、临床应用
5.1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吴茱萸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胃胀、呕吐、泄泻等。吴茱萸汤是治疗中焦虚寒、浊阴上逆所致胃脘痛、呕吐的经典方剂,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吴茱萸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5.2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吴茱萸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眩晕等。吴茱萸善治厥阴头痛,对于寒凝肝脉所致的头痛,常与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使用。在治疗高血压头痛时,用吴茱萸研末醋调外敷涌泉穴,能起到一定的降压止痛作用。
5.3 治疗妇科疾病
吴茱萸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如痛经、月经不调等。吴茱萸能散寒止痛、温经活血,对于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常与桂枝、当归、川芎等配伍使用。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时,采用吴茱萸汤加味,能有效缓解痛经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4 治疗皮肤科疾病
吴茱萸外用可治疗一些皮肤科疾病,如湿疹、口疮等。吴茱萸研末醋调外敷,可用于治疗小儿湿疹,能减轻湿疹症状,促进皮损愈合。用吴茱萸粉末与凡士林制成软膏,外用治疗口腔溃疡,能促进溃疡面愈合,减轻疼痛。
六、炮制研究
吴茱萸的炮制方法主要有净制、炮制(甘草制、盐制、黄连制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甘草制吴茱萸是将吴茱萸用甘草汁拌匀,闷润至甘草汁被吸尽,文火炒干。甘草制后,吴茱萸的生物碱含量有所降低,但其镇痛、抗炎作用增强。研究表明,甘草制吴茱萸能显着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值,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
盐制吴茱萸是将吴茱萸用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吸尽,文火炒干。盐制后,吴茱萸的挥发油含量降低,生物碱含量也有一定变化。盐制吴茱萸能增强其温肾助阳、引火下行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虚腰痛、高血压等。
黄连制吴茱萸是将吴茱萸与黄连按一定比例共煎,取出吴茱萸干燥。黄连制后,吴茱萸的生物碱含量降低,其苦寒之性减弱,辛散之性增强。黄连制吴茱萸具有清肝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胃不和、呕吐吞酸等。
七、结语
吴茱萸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药理活性。其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生物碱类、挥发油类、黄酮类、柠檬苦素类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具有抗炎、镇痛、降血压、抗溃疡、抗血栓、止泻等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妇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有一定影响,通过炮制可改变其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然而,目前对吴茱萸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虽然已分离鉴定出多种化学成分,但对一些微量成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在药理作用研究方面,多数研究集中在传统的药理作用,对于其在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还相对较少。在临床应用方面,虽然吴茱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未来,应加强对吴茱萸的研究,深入开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炮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为吴茱萸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应积极开展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开发出更多有效的新药和新剂型,充分发挥吴茱萸的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