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鸭连皮片成薄片,让桃婶子摊了几张薄饼,鸭肉蘸点酱再加几根葱丝,裹着饼一口塞进嘴里,咸香可口,肉汁四溢。余子阳大为称赞,说让明天还做。
第二天温月就让多烤了几只,又做了卤水卤鹅,给他的同僚和亲近的下属都送了一只烤鸭和半只卤鹅过去,还附送了裹饼子的吃法,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这个朝代春节假期足足有十九天,要过了元宵才开始上衙。
热热闹闹的过了年,同僚们又纷纷上门来拜年,余子阳身为本地最大的官,虽然不用给别人拜年,但还是有很多宴席要参加,温月也跟着去了几次,很快就又要上衙了。
温月觉得还是自己的日子好,不用上班。
余子阳一点都不排斥上班,他今年是要大干一场的。
第一就是劝农催耕。今年除了种粮食,还要继续鼓励大家开荒种豆,去年那么多人买了榨油机,今年肯定有更多人来收豆子的。另外瓜种和有经验的瓜农都请来了,也要选一些地方种夏瓜,如果销量好也是给了百姓另一条赚钱的路;
第二是要统计县城户籍,查实隐户黑户,以及超出朝廷规制的免税田;
第三是要扩大鱼塘数量,号召百姓多养家禽。去年的鱼塘在年底丰收后就有渔民想租了自己做,还有些人没租到,余子阳都承诺了今年会增加数量。去年的鸡鸭鹅养殖也不错,今年肯定要继续实施;
第四就是泄洪渠的事了。虽然外面雪还没化,山上更是基本被雪覆盖,但先要注意化雪时的山洪,后是要注意水流的区域和方向,初步定下泄洪渠的位置。
还要做新年计划,什么时候安排百姓服役,不够的人手还要招人,以及材料、管事等等……
温月今年干点什么呢?
榨油坊步入正轨,各地铺子的掌柜都会在月底把钱和账本送过来汇报情况,她只要月底看看账就行了。
生意也不想多做,太操心了。想想任务最后的那个瘟疫,温月决定要学医。
嗯,也不算学医吧,就是看看医书,学学药理,多懂一点总是好事。
在坊市的书铺和县衙库房找了几天,最后就找到四本医书,《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这是温月在现代也听过的名着,还有一本《论草药和杂病》和一本《经脉穴位》,这也够温月看了,能看懂一本都算不错。
但温月的目标是瘟疫,并不是要学多深的医学知识,所以看的时候还是有重点的,这就比纯粹的从头学医要好一些。
每天下午的研习琴棋变成看医书,还时不时记一些笔记,晚上也拿着一些杂书游记看,因为这些书有时候会记录作者游历的见闻和道听途说,也许就有遇到过瘟疫的。
她还抽时间整理现代社会对瘟疫的各种防范隔离措施,慢慢的也记了不少东西。
余子阳还笑她呢:“怎么突然对医书感兴趣了?”
温月就说小时候就想学的,只是身份不合适也没条件,现在正好闲着就看看,医不了人也能懂点养生。余子阳就不管她了。
这天余子阳休休,又和温月一起窝在书房里看书。温月把自己的书房捣鼓得很温馨舒适,砌了火炕,炕上铺着厚厚的蚕丝垫和皮毛,还有几个软和的大靠枕和放茶点的案几,常年备着好吃的点心。余子阳习惯了后看书都喜欢来她这边,只有看公文才去自己的书房。
他练完几篇大字就想找本书看,然后就不小心看到了她整理的《瘟疫防范及救治措施》,疑惑的问她为什么写这个?
为,为什么?温月卡壳了。
这本是个很好回答的问题,但她有些心虚,总担心别人发现她是穿越的,知道以后会发生瘟疫一样,一时想不到话,就只好支吾道:“就,就看书啊……”
“写的太好了!”余子阳却没有等她回答就一目十行的看完了这份措施,忍不住大叫一声。虽然他也不懂医术,但却知道瘟疫除了本身致病和传染性可怕,还有民众的控制也很难。在那种情况下如果陷入无视律法的境地,对瘟疫的救治更是雪上加霜。
虽然这措施不一定都能做到,但可以想象如果事先有这份措施,地方官就有例可循,不会让城里轻易陷入慌乱。
他激动的道:“阿月,我本来还觉得你看医书会看不懂,没想到你总结出这么好的东西。这份措施不需要懂医术,每个人都能学会啊。”
温月沉默无言。这是她学习现代对瘟疫的处理手段总结的,针对的所有人。
“阿月,我想把这份措施上报朝廷,让朝廷下发督促每个地方都学会,你说好不好?”想了想又说:“当然还要注明这是你写的。你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温月只好开始编:“就是看到以往瘟疫的案例,从结果来推论遇到这些情况的初期应该怎么应对。其实现在上报朝廷不合适,无缘无故的,你写个瘟疫措施,别人不得说你晦气?咱们得找个适当的时机。”
余子阳冷静下来:“说的也是,现在没有瘟疫,上报也得不到重视。”
温月就握着他的手说:“这本来就是对瘟疫发生期间的处理措施,如果以后发生瘟疫,再上奏朝廷也来得及。”
“如果没有呢?那你不白写了?”余子阳捏捏她的手。
温月想了想:“那我就写一本读书心得,把这个措施也写上去,总有人会看到的。”
“好!”余子阳眼睛一亮:“也不用等瘟疫,现在就可以写这书。”
“这……我的心得现在还不够一本书啊,你别逼我,又不是什么要紧事,慢慢来。”
就这样,温月有了个写书的任务,每次看完一本书,都要写心得和看法。因为她来自后世,有高等教育基础和更宏大的世界观,对事情的看法总是比一般古人更先进和人性化的,余子阳总是叹为观止,觉得特别好。
时间来到三月,外面已经青绿一片,去年收成不错,乡下各村都在热热闹闹的准备春耕,也又开了一些荒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