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替他更衣,他便自己穿上衣服,十一这时才上前,对他说道:“主子,太子殿下的人在你睡着的时候来过,递上一份请柬。”
太子的人?
朱允熥有些意外,自己还没去招惹太子,太子的人怎么先找上自己了?
“怎么回事?”
朱允熥并不认为是事泄,反而有可能是太子找他有别的事,当他看完手中的信件,心中更是了然。
“太子竟然也会邀请我去赴宴?只是为何一定要带着家眷,我也没有家眷可以带。”
他有些摸不着头脑,赵有容身死这件事谁都知道,可是朱高炽依旧让他带着家眷前往赴宴,难道这其中有着什么别的深意吗?
“莫不是为了商量几日后徐皇后下葬一事,算算时间也对得上。”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清楚这一切了,徐皇后下葬,需要女眷出现,朱允熥这可犯了难,要是一定要带家眷的话,他就得挑选一名合适的女子跟随,但是唐赛儿显然不太适合这种场面。
而且,届时汉王朱高煦一定也会去参加赴宴,再带着唐赛儿说不定会有些尴尬,惹出一些问题。
一想到至此,发现除了出宫去找铁秀英竟然没有别的办法了。
铁秀英毕竟是大家闺秀出身,面对这些问题也会得心应手。
起码来说在待人接物等方面不会出现任何的差错。
打定主意后,他只得换了身便装,再一次偷偷地出宫,直接来铁秀英的店里。
而恰在此时,铁秀英正在与人争执。
对方操着一口完全令人听不懂的语言,指着她手中的那块丝绸,又拿出钱袋,明显是看中了丝绸想要买下来。
但是铁秀英颇为为难道:“你这外邦蛮子讲不讲道理,我这丝绸是官府预订好了的,不是不卖给你,而是无法卖给你,若是别的丝绸我还能给你调配一二,这天蚕丝的丝绸实在是不能卖你!”
可是操着一口外邦话的女孩儿就是喜欢上了这块丝绸,说什么也要买下来,并且不断地拿出远超过丝绸本身价值的钱币,看来她是真的不差钱。
说实话,若不是这块丝绸要给官府,铁秀英是真的心动了,但是这一下子让她犯了难。
“怎么了?为何如此吵闹?”
朱允熥此时迈步走入店中,见到他竟然今天又是过来,铁秀英心里欣喜的同时又有些烦恼。
让对方见到她这里竟然出了这样的问题,实在有些难以面对。
毕竟这么大的生意呢。
“吴…夫君,这人要买我们这块丝绸,可是你知道的,今天官府会来取丝绸,其中就包括这块极其稀有的天蚕丝。”
朱允熥被这声夫君叫得有些没反应过来。
昨日他的确是当着官府的面说铁秀英是贱内,而且,他也的确不方便让铁秀英称呼他为吴王或者叫他允熥,有暴露身份的风险。
无奈,他只能继续扮演夫君这层身份,与她一起演戏。
“朝鲜人?”
朱允熥听到对方的语言,判断出来了对方是来自哪里。
他对朝鲜口音了解不多,只能进行最普通的对话。
“你叫什么名字?”
朱允熥以有些不太纯正的朝鲜语与对方交流道。
对方见朱允熥竟然会朝鲜语不禁大喜过望,直接说了一连串的话。
但是朱允熥只听懂她叫做权若水,今年才十几岁。
除此之外,朱允熥就不懂了。
“你真漂亮,我是朱允熥,皇帝的侄子。”
没办法,朱允熥只会“你好”,“你是谁”、“我爱你”之类的简单的朝鲜语,他也只会听懂此类的话。
“丝绸的价格是几两银子?”
朱允熥差点脱口而出丝绸的价格是九磅十五便士,但转念一想自己不是搁这做外语听力题。
不过,他也意识到女孩儿的身份恐怕不简单,长得如此漂亮,又身带如此贵重的东西,恐怕女孩是外邦使团的人。
“你真好看!你是我见过大明长得最好看的男人!”
权若水对朱允熥这句夸赞道,竖起大拇指。
“谢谢!”
这句听懂了。
“但是你的夫人有些蛮不讲理,我听不懂她说的话,我要买东西她居然不卖。”
权若水这句他也听懂了。
只是这样下去也不是个法子不是?
总不能一直磕磕绊绊的跟对方这样用蹩脚的朝鲜语对话。
这个时候的他想到了自己那迷人的老祖宗,在这一刻,终于是明白当初的秦始皇为什么会施行书同文车同轨了。
而一个想法在心中悄然浮现,那就是让全世界都说中国话!
只有这样,才能够省去诸多的麻烦事。
就在朱允熥走神的时候,店铺的外面传来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循声望去,只见那名官员再次带着人前来。
见到这一幕的朱允熥心中有些不喜,说实话,在他看来一个国家,不想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是去想着最大程度剥削的底层百姓们,这能是一个好的国家吗?
朝廷的官员不去最大程度的提高百姓们的生活质量,作为自己为官一任的最终目的,而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损百姓而肥自己,这样的官吏治理之下的大明能够走多远?
难道不应该是给底层的商人们一个足够的利润空间,然后磨刀霍霍,向着外邦吗?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两头通吃,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一件事情。
可以说,现在还是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的!
那名官员大刺刺的走了进来,说话的声音洪亮,像是想要给一个下马威似的。
“店家何在?赶紧把准备好的丝绸整理出来,这就要带着走了。”
边说边打量着屋子里的情况。
恰好看到了权若水手中的那匹丝绸,顿时眼前一亮。
色泽鲜艳。
这要是卖给那群朝鲜棒子的话,说不定能购买上一个极为不错的价格,如此一来的话自己这边就能够小赚上一笔。
其实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完全是朱元璋的过错,大明开国这么久,国力可谓是蒸蒸日上,但是在官员的奉银一事上,却是抠抠搜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