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历史学家在研究这一事变的时候,给它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乌水事变”。
从字面上看是以地为名,这也是历史研究的惯例,因为它是从一个叫乌水岭的地方开始的。但也有人说,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其中两个字非常符合这一事变的性质。
一个是“乌”字。
历史学家认为,宫廷事变历来都与历史进步无关,它不过是帝王家族权力的再分配,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说。如果说有什么值得反思的话,那只能说明在某些体制下,人性的残酷与血腥得到了充分的暴露,进而揭示出体制的缺陷。社会学家认为,兄弟相残严重违背人伦,破坏了社会伦理道德,使社会失序。也有军事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设,对事变的整个过程,如果怎么样,又怎么样,就怎么样等等。当然,大多属于事后诸葛。
最后,还是一位政治学家总结得好,争夺的双方,不论谁赢谁输,实际上都是输家,它不过是警醒后世的一面镜子。总之,在学者们的眼里,事变本身不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污七八糟的。“乌水事变”的“乌”字就有“污”的意思。
而不论持哪种观点的人都对艾斯亚持否定态度,主要在于他的行为是典型的不仁不义。帕杰纳木国王当初收留乌兹托鲁奴人,主观上是为了扶持摩索巴,客观上也帮助了乌兹托鲁奴人,使其有了立足之地。
道理上讲,艾斯亚应该信守承诺,忠于摩索巴,但在最为关键的时刻,艾斯亚背叛了帕杰纳木城主,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关键时刻反水了,站在了萨艾纳斯一边,这个“水”就是“乌水事变”里“水”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称之为“事变”而不是“政变”,淡化而已。
而民间的说法则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都有,其中一个比较靠谱的版本是这样说的。艾斯亚本来也想遵守诺言,站在摩索巴一边。但他看到摩索巴品德不修,骄奢淫逸,独断专行,联想到曾经发生的种种矛盾和摩擦,再加上那座人人唾涎三尺的金矿,一旦登上大位,将对艾斯亚极为不利。
关键是,即或双方联手,在军事实力上也不是萨艾纳斯的对手,有没有胜算非常难说,走这一步风险太大。而与萨艾纳斯联手,摩索巴手下那些亲兵,再加上一些忠于城主的老臣们,其军事实力远远无法与两人抗衡,如此则有九分胜算。萨艾纳斯还抛出了让艾斯亚无法拒绝的诱饵——事成之后以城池相送。最终使艾斯亚下定了决心。
就在当天萨艾纳斯中箭死亡以后,战斗就停止了,争斗的三方,两方的头领都已死亡,大家只有坐下来谈判,谈来谈去,最后达成了三个重要事项:一是由城主的三儿子比伦纳继承大位,第二天向全国宣布;二是着手筹备老国王的葬礼;三是惩罚罪人。
其实比伦纳虽然与二哥关系较为亲近,常常围在他的身边,但是要对自己的大哥下手他还是于心不忍,又不敢违背萨艾纳斯,萨艾纳斯更愿意让他陷得更深,毕竟他也是家里的一员,能够争取过来的当然要争取。万一事情败露,也有人顶罪。所以很多事情比伦纳都知道,包括那天晚上萨艾纳斯答应艾斯亚的条件,他也在场。
那一段时间他都待在宫里,这当然是萨艾纳斯的安排。在城主去世的那天晚上,消息就是他传给萨艾纳斯的。当天晚上,萨艾纳斯给他安排的任务是作为内应待在宫里。然而,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当事变发生时,大批的士兵进驻到宫城,特别是血染宫城,人头落地的时候,比伦纳害怕了,退缩了。也许,手足相残的血腥现实让他清醒了。在宫城大乱之时,他就躲了起来,一直不敢露面,直到战事结束。不论怎么说,比伦纳是帕杰纳木的儿子,是顺位继承人,属于正统,由他继承也是名正言顺的,各方都能接受。
老国王的葬礼将由内务大臣西塞斯负责筹备。
谁是罪人呢?宫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总得有人担责,不然怎么向民众交待?乙支达是最先向摩索巴提出对萨艾纳斯进行处置的,而且也是最卖力的,还亲自带兵攻打王宫,于是就被推了出来。
官方的说词是:乙支达蓄谋已久,趁老城主去世之际,起兵叛乱攻打宫城,阴谋篡权夺位,杀死了继承人摩索巴。萨艾纳斯、艾斯亚等人得知乙支达叛乱后率军平叛,萨艾纳斯不幸战死,乙支达罪该万死,应当处于极刑,于老城主葬礼后执行。
最后,乙支达被割掉了舌头,关进了大牢,等待最后的审判。
他知道的太多了。
两只人马一前一后进入宫城,只是颠倒了一下顺序,两者的性质就变了,结果也就变了。
无论学者,还是民间,最大的争议是射向萨艾纳斯那支箭是谁所为,争来争去没有结果。这件事情确实很难有准确地结论。试想,在当时那种混乱的情况下,很难弄清楚是谁射出的,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但也有人像推理破案一样,只要看最后结果对谁有利,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
很明显,受益最大的当然是三子比伦纳,但是,以比伦纳的能力和实力来看,他不可能是这场事变的策划者和实施者,这是显然的。那么最终的怀疑对象就只有艾斯亚,不论怎么分析或复原事情经过,似乎也找不出对艾斯亚不利的证据,他甚至说自己平叛有功。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没有实力的比伦纳,不得不履行萨艾纳斯的承诺,艾斯亚得到了巴吉鲁那和基南里达两座城池,实力再一次得到了增强。
不论学者的分析也好,民间传说也罢,人们总归还是小看了诡计多端的艾斯亚。自从那天晚上最后和萨艾纳斯商议后,他反复权衡利弊。事关重大,不得不慎之又慎。
他也知道,背叛国王是不义的行为,但如果国王已死,就没有承诺不承诺的问题了,不能以小义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其实他这是在为自己寻找借口,以求心理上的安慰。在具体操作上,他再三叮嘱部下,不能让摩索巴死在他们手里,不论是什么样的结果,弑君者都脱不了干系,只是做出积极配合就行了,坐山观虎斗。
他估算,萨艾纳斯失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最低的结果是摩索巴失败,萨艾纳斯成功,他坐收渔利。此为中策。当然,这还不是最好的结果。萨艾纳斯这个强人一旦得势,力量将更加强大,将来如何发展还不得而知。萨艾纳斯目前对自己的礼让只是他的权宜之计,一旦缓过劲来,就是一个难以应付的对手。
宁与羊作伴,不与狼为邻。
所以,还有一个最优的结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坐收渔翁之利。也因此,亚德自始至终都紧跟在萨艾纳斯身后,当乙支达率军冲进宫城、一片混乱之时,亚德隐藏在一处无人注意的阴影里,尽全力拉开了弓箭……
此为上策。艾斯亚成功了。